晚秋登城之作·其二原文
東山日色片光殘,西嶺雲象暝草寒。
谷口穹廬遙邐迤,溪邊牛馬暮盤跚。
目前愁見川至窄,望處心迷興不寬。
鄉國未知何所在,路逢相識問看看。
詩詞問答
問:晚秋登城之作·其二的作者是誰?答:佚名
問:晚秋登城之作·其二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晚秋登城之作·其二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佚名的名句有哪些?答:佚名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寒韻
參考注釋
東山
(1).《詩·豳風·東山》:“我徂 東山 ,慆慆不歸。” 朱熹 集傳:“ 東山 ,所征之地也。”後因以代指遠征或遠行之地。 宋 葉夢得 《石林詩話》卷上:“ 玉汝 有愛妾 劉氏 ,將行,劇飲通夕…… 劉貢父 , 玉汝 姻黨,即作小詩寄之以戲云:‘ 嫖姚 不復顧家為,誰謂 東山 久不歸。’”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四:“此去 東山 又 北山 ,鏡中強半尚紅顏。”
(2).《孟子·盡心上》:“ 孔子 登 東山 而小 魯 。” 趙岐 註:“ 東山 ,蓋 魯 城東之高山。”後因以代指 魯 地。 宋 李清照 《上樞密韓肖胄詩》:“嫠家父祖生 齊 魯 ,位下名高人比數……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 東山 一抔土。”
(3).據《晉書·謝安傳》載, 謝安 早年曾辭官隱居 會稽 之 東山 ,經朝廷屢次徵聘,方從 東山 復出,官至司徒要職,成為 東晉 重臣。又, 臨安 、 金陵 亦有 東山 ,也曾是 謝安 的遊憩之地。後因以“東山”為典。指隱居或遊憩之地。 唐 王維 《戲贈張五弟諲》詩之一:“吾弟 東山 時,心尚一何遠!” 宋 沉遘 《吳正肅公輓歌辭》之一:“暫作 東山 去,還期 宣室 來。” 清 趙翼 《秋帆制府輓詩》:“南國烽煙悲遠道, 東山 絲竹渺前塵。”
(4).代指 謝安 。 唐 李白 《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詩:“想像 東山 姿,緬懷 右軍 言。” 清 顧炎武 《上吳侍郎暘》詩:“ 征虜 投壺暇, 東山 賭墅優。”
(5).泛指名高望重的人。 清 趙翼 《唐荊川先生讀書處》詩之一:“並世文章無北地,當年聲望此 東山 。” 趙朴初 《何滿子·東山》詞:“悄悄非關多病,三年不見 東山 。花事綢繆風又雨,更兼蜂妒鶯讒。”按,《人民文學》1977年第一期發表時附註云:“時見 * 爪牙講話,矛頭指向 周總理 ,賦此書憤。”
(6).泛指東面的山。 宋 蘇軾 《赤壁賦》:“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 清 鄭燮 《道情》之一:“一霎時波搖金影,驀抬頭月上東山。” 楊朔 《雪浪花》:“那外國人想雇我的驢去逛東山。”
(7). 春秋 時少數民族 赤狄 別種 東山 皋落氏 的省稱。《國語·晉語一》:“﹝ 晉獻公 ﹞是故使 申生 伐 東山 ,衣之偏裻之衣,佩之以金玦。” 韋昭 註:“ 東山 , 皋落氏 。”
(8). 南朝 梁 何胤 的別稱。《南史·何胤傳》:“初, 胤 二兄 求 點 並棲遁, 求 先卒,至是 胤 又隱。世號 點 為‘大山’, 胤 為‘小山’,亦曰‘東山’。”
日色
陽光
日色不早了,快點趕路吧
谷口
(1).山谷的出入口。《六韜·分險》:“衢道谷口,以武衝絶之。” 唐 王維 《歸輞川作》詩:“谷口疎鐘動,漁樵稍欲稀。” 清 黃景仁 《偕邵元直游吾谷》詩:“此間看山復看楓,谷口敞與平原同。”
(2).古地名。又名 瓠口 。在今 陝西 禮泉 東北。 西漢 於此置 谷口縣 , 東漢 廢。因位於 九嵕山 東、 仲山 西,當 涇水 出山之處,故謂之 谷口 。古時相傳為 黃帝 升仙的地方。也稱 寒門 。《漢書·郊祀志上》:“其後 黃帝 接萬靈 明庭 。 明庭 者, 甘泉 也。所謂 寒門 者, 谷口 也。” 顏師古 注引 服虔 曰:“ 黃帝 升仙之處也。”又註:“ 谷口 , 仲山 之 谷口 也……以 仲山 之北寒涼,故謂此谷為 寒門 也。”
(3).古地名。在今 陝西 淳化 西北。 秦 時於此置 雲陽縣 。《戰國策·秦策三》:“ 范雎 曰:‘大王之國,北有 甘泉 、 谷口 。’” 鮑彪 註:“在 雲陽 。” 西漢 末年,高士 鄭朴 (字 子真 )曾隱居於此。 漢 揚雄 《法言·問神》:“ 谷口 鄭子真 ,不屈其志,而耕乎巖石之下,名震於京師。” 唐 李白 《贈韋秘書子春》詩:“ 谷口 鄭子真 ,躬耕在巖石。” 王琦 注引《雍錄》:“ 谷口 在 雲陽縣 西四十里, 鄭子真 隱於此。”後借指隱者所居之處。 元 楊奐 《得邳大用書復寄》詩:“ 谷口 知何似,他年願卜隣。” 清 錢謙益 《高郵道中簡顧所建》詩:“負耒我今歸 谷口 ,驚弓君莫問壺頭。”
穹廬
古代遊牧民族居住的氈帳
天似穹廬。——《樂府詩集·雜歌謠辭·敕勒歌》
對穹廬以出膝。——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邐迤
屈曲相連的樣子
溪邊
古代傳說中的獸名。《山海經·西山經》:“﹝ 天帝之山 ﹞有獸焉,其狀如狗,名曰谿邊,席其皮者不蠱。” 郭璞 註:“或作谷遺。” 畢沅 曰:“草木鳥獸之名多雙聲,當為谷遺。”
牛馬
比喻做苦工的人
盤跚
亦作“ 盤珊 ”。 1.猶蹣跚。跛行貌;不正貌。 漢 王延壽 《夢賦》:“鬼驚魅怖,或盤跚而欲走,或拘攣而不能步。” 晉 潘尼 《鱉賦》:“既顛墜於巖岸,方盤跚而雅步。” 宋 范成大 《致一齋述事》詩:“文書煙海困浮沉,不覺盤跚百病侵。” 明 徐渭 《讀龍惕書》:“ 渭 小子感先生之憂道,識先生之苦心,雖志氣不前,而盤珊思振。”
(2).婆娑貌。 唐 李賀 《瑤華樂》詩:“舞霞垂尾長盤跚,江澄海浄神母顏。” 唐 皮日休 《夏景無事因懷章來二上人》詩之二:“佳樹盤珊枕草堂,此中隨分亦閒忙。” 前蜀 牛嶠 《菩薩蠻》詞:“釵重髻盤珊,一枝紅牡丹。”
槃跚:亦作“ 槃散 ”。亦作“ 槃珊 ”。猶蹣跚。行走搖晃不穩貌。《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 平原君 美人居樓上,臨見,大笑之。” 司馬貞 索隱:“散音先寒反,亦作‘跚’,同音。” 宋 無名氏 《道山清話》:“﹝老僕﹞管押行李在後,泥濘不能進, 少游 留道旁人家以俟,久之,方槃珊策杖而至。” 明 王錂 《春蕪記·巧詆》:“槃跚難挨,羞殺我職居槐宰。”
目前
當前,現在
目前我掌握的材料
處心
猶居心、存心。 唐 柳宗元 《與史官韓愈致段秀實太尉逸事書》:“太尉自有難在軍中,其處心未嘗虧側,其蒞事無一不可紀。” 宋 王安石 《謝執政啟》:“上同一德,而以寬裕處心;旁燭萬情,而以平均待物。” 明 文徵明 《朱秋厓像贊》:“雖齊政或過乎嚴,而處心一出於正。”
鄉國
(1).故國。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吾已絶望,永辭萬民,豈料再還,重復鄉國。” 唐 張籍 《送新羅使》詩:“悠悠到鄉國,還望海西天。”《白雪遺音·馬頭調·昭君出塞》:“惱恨 毛延壽 ,與你何仇將俺害,(到得此地來,)弄的俺拋離鄉國。”
(2).家鄉。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 唐 杜儼 《客中作》詩:“容顏歲歲愁邊改,鄉國時時夢裡還。” 清 顧炎武 《吳興行贈歸高士祚明》:“三年干戈暗鄉國,有兄不得歸塋域。”
所在
(1)
(2) 處所;地方
在背山面水這樣一個所在,靜穆的自然和彌滿著生命力的人,就織成了美的圖畫。——《風景談》
(3) 指存在的地方,強調不在別處
太行、碣石之間,宮闕山陵之所在。——明· 顧炎武《復庵記》
(4) 到處;處處
所在多有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宋· 蘇軾《石鐘山記》
相識
(1) 互相認識
素不相識
(2) 指彼此認識的人
看看
(1) 查看,細看,檢查
士兵,讓我看看你的通行證
(2) 漸漸
看看腳酸腿軟
(3) 眼前,即將
看看又還秋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