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樂堂詩原文
有嘉斯堂,實誰致樂。
在番之陽,周氏所作。
作堂渠渠,種樹祈祈。
百世所基,晨昏之宜。
宜爾子孫,奉盤獻蓴。
曰冠曰笄,曰嫁曰婚。
婚嫁既爾,母則安止。
大夫委蛇,服章纚纚。
纚纚服章,日登斯堂。
實誰致樂,樂亦洋洋。
詩詞問答
問:致樂堂詩的作者是誰?答:杜本
問:致樂堂詩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致樂堂詩是什麼體裁?答:四言詩
問:杜本的名句有哪些?答:杜本名句大全
注釋
1. 四言詩 出處:御選元詩卷二
參考注釋
致樂
深入鑽研音樂。《禮記·樂記》:“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 鄭玄 註:“致,猶深審也。” 孔穎達 疏:“言深遠詳審樂之道理。”
(1).謂儘量使之歡樂。《孝經·紀孝行》:“孝子之事其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 唐玄宗 註:“平居必盡其敬,就養能致其懽。”
(2).指使人快樂。 漢 焦贛 《易林·坤之困》:“和謙致樂,君子攸同。”
周氏
指 周 代。 漢 司馬相如 《難蜀父老》:“反衰世之陵夷,繼 周 氏之絶業,天子之亟務也。”《文選·劉琨<勸進表>》:“惠澤侔於 有虞 ,卜年過於 周 氏。” 李善 註:“《左傳》 王孫滿 曰: 成王 定鼎 郟鄏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
渠渠
(1).深廣貌。《詩·秦風·權輿》:“於我乎,夏屋渠渠。” 朱熹 集傳:“渠渠,深廣貌。” 宋 王安石 《潭州新學》詩:“撤故就新,為此渠渠。”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紅玉》:“腴田連阡,夏屋渠渠矣。”
(2).殷勤貌。 宋 蘇舜欽 《上孔待制書》:“古人詡詡而汲善,渠渠而下士,是致德義日益引,望實日益隆,憂患無自入焉。” 宋 梅堯臣 《將赴表臣會呈杜挺之》詩:“學語渠渠問,牽裳步步隨。”
局促不安貌。《荀子·修身》:“人無法則倀倀然,有法而無志其義則渠渠然。” 楊倞 註:“渠渠,不寬泰之貌。”一說,無守貌。 梁啟雄 釋引 陳奐 曰:“渠渠,猶瞿瞿。《齊風》傳云:‘瞿瞿,無守之貌。’”
種樹
(1).種植;栽種。《韓非子·難二》:“舉事慎陰陽之和,種樹節四時之適。”《史記·李斯列傳》:“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漢書·文帝紀》:“歲勸民種樹,而功未興,是吏奉吾詔不勤,而勸民不明也。”
(2).栽樹。 晉 潘岳 《閒居賦》:“築室種樹,逍遙自得。”
祈祈
徐緩貌。《詩·小雅·大田》:“有渰萋萋,興雨祈祈。” 毛 傳:“祈祈,徐也。” 鄭玄 箋:“古者陰陽和,風雨時,其來祈祈然而不暴疾。” 漢 班固 《東都賦》:“習習祥風,祈祈甘雨。” 南朝 梁 何遜 《從主移西州寓直齋內》詩:“祈祈寒枝動,濛濛秋雨駛。”
百世
很多世代;很長時期(一世,三十年)
斯固百世之遇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百世之怨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流芳百世
晨昏
早晨和晚上
風雨晨昏,羈魂有伴,當不孤寂。——清· 袁枚《祭妹文》
子孫
(1) 兒子和孫子
子孫荷擔者三夫。——《列子·湯問》
(2) 泛指後代
子孫相繼為王。——《戰國策·趙策》
(3) 又
子孫侯者。
人主之子孫。
遠者及其子孫。
婚嫁
結婚的行為或禮儀
既爾
(1).從此。
(2).已經。 宋 李清照 《投綦崇禮啟》:“嘗藥雖存,弱弟譍門,惟有老兵,既爾蒼皇,因成造次。”
安止
(1).猶安定。
(2).安居;停留;安歇。 漢 焦贛 《易林·豫之觀》:“膠車木馬,不利遠駕,出門有害,安止得全。” 宋 周密 《武林舊事·乾淳奉親》:“上至太上內書院,進泛索,遂奏安止還內。”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入得 蒲州 ,見景物繁盛, 君瑞 甚喜,尋旅舍安止。”
大夫
古代官名。西周以後的諸侯國中,國君下有卿、大夫十 * ,“大夫”世襲,且有封地。後來大夫成為一般任官職者的稱呼
孤之過也,大夫何罪。——《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委蛇
見“逶迤”
服章
(1).古代表示官階身份的服飾。《左傳·宣公十二年》:“君子小人,物有服章。” 杜預 註:“尊卑別也。”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聞義里》:“觀其貴賤,亦有服章。” 宋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中:“ 政和 間,議者謂朝廷製為服章,所以異高卑、別上下,則服之與章,其制相須。”
(2).泛指服飾,衣冠。 晉 慧遠 《沙門不敬王者論·出家》:“變俗則服章不得與世典同禮,遯世則宜高尚其跡。” 唐 白行簡 《李娃傳》:“時也適遇生之父在京師,與同列者易服章,竊往觀焉。”
纚纚
(1).長而下垂貌。《楚辭·離騷》:“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 唐 孫樵 《興元新路記》:“路旁樹往往如掛塵纓,纚纚而長,從風紛然。” 清 王又旦 《自千尺峰緣猢猻愁行》:“萬狀石磑磑,紛垂繘纚纚。”
(2).引申為連綿不斷。 唐 柳宗元 《夢歸賦》:“風纚纚以經耳兮,類行舟迅而不息。” 明 何大復 《七述》:“若有伏憂,綿綿纚纚,糾纏於心。” 明 楊慎 《東坡書》:“紆細婉轉,纚纚如抽繭之絲。”
(3).亦作“ 纚縰 ”。猶縰縰。紛紜貌。 宋 朱彧 《萍洲可談》卷一:“百疊漪漪水皺,六銖纚纚雲輕。” 明 何景明 《古冢賦》:“舞袖纚縰以何見兮,鳴瑟寂而無聞。”
(1).有次序。《韓非子·難言》:“所以難言者,言順比滑澤,洋洋纚纚然,則見以為華而不實。”舊註:“纚纚,有編次也。” 宋 郭彖 《睽車志》卷一:“書辭數百言,纚纚有條理。”
(2).用以形容文章或言談連綿不盡。 宋 周密 《<齊東野語>自序》:“我先君博極羣書,習聞臺閣舊事,每對客語,音吐洪暢,纚纚不得休。” 明 歸有光 《五嶽山人前集序》:“今見其燁燁爾、洋洋爾、纚纚爾,別之三年而其文之富如此。” 章炳麟 《國故論衡·論式》:“自 唐 以降,綴文者在彼不在此,觀其流勢,洋洋纚纚,即實不過數語。”
洋洋
(1) 形容眾多或豐盛
洋洋萬言
(2) 盛大
河水洋洋
(3) 廣遠無涯
牧野洋洋
(4) 美善
聲藹洋洋
洋洋德音
(5) 喜樂
喜氣洋洋
其喜洋洋者矣。——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6) 形容聲音響亮
鐘磬洋洋
流水聲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