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寒山寺·其八十二原文
嗔火焚和氣,令人相貌惡。
修羅才現前,菩薩都走卻。
養就三毒軀,恣為五欲樂。
智者善思惟,早服慈悲藥。
詩詞問答
問:擬寒山寺·其八十二的作者是誰?答:釋懷深
問:擬寒山寺·其八十二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釋懷深的名句有哪些?答:釋懷深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藥韻
參考注釋
和氣
態度平順溫和
待人和氣
令人
使人
令人髮指
令人興奮
相貌
相貌端莊
修羅
梵語Asura的譯音,“ 阿修羅 ”的省稱。意譯為“不端正”或“非天”,是古 印度 神話中的一種惡神,住在海底,常與天神戰鬥。佛教採用其名,把它列為天龍八部之一,又列為輪迴六道之一。 唐 呂岩 《敲爻歌》:“聲聞緣覺冰消散,外道修羅縮項驚。” 明 屠隆 《曇花記·西來遇魔》:“生平慾怒逞豪雄,貌似修羅氣吐虹。” 清 趙翼 《擬老杜諸將之作》詩:“總為修羅能障日,遷延釀禍至今貽。”
現前
(1).出現於眼前。《宋書·夷蠻傳·呵羅單國》:“ 呵羅單 跋摩 以頂禮足,猶如現前,以體布地,如殿陛道,供養恭敬,如奉世尊。” 宋 范成大 《枕上二絕》之二:“枕前百忍忽紛然,舊學新聞總現前。” 明 袁中道 《答雲浦書》:“陰境現前,倏而隨去。”
(2).眼前,目前。 宋 朱敦儒 《好事近》詞:“受用現前活計,且行歌行樂。”《西遊補》第一回:“﹝ 行者 道﹞:‘ 老孫 只想後邊地獄,蚤忘記了現前地獄。’” 清 蔣士銓 《冬青樹·留營》:“獃子獃子,捨卻現前受用,要圖身後虛名。”
菩薩
(1) 佛家語。梵語 bodhisattva 的音譯,也是菩提薩埵的省略,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埵是有情的意思。又譯為大道心眾生;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僅次於佛的人;特指大乘佛教中作為神而加以崇拜者
(2) 泛指佛
(3) 泛指某些神
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薩計較起來了。——《儒林外史》
(4) 比喻心腸慈善的人
養就
培植成功。 宋 陸游 《木蘭花慢·夜登青城山玉華樓》詞:“養就金芝九畹,種成琪樹千林。”
三毒
佛教稱貪、嗔、痴為三毒。 晉 法顯 《佛國記》:“我今但欲殺三毒賊。” 南朝 梁武帝 《游鐘山大愛敬寺》詩:“二苦常追隨,三毒自然燒。貪痴養憂畏,熱惱坐焦煎。” 宋 袁文 《瓮牖閒評》卷三:“但能專心清浄,屏去三毒,形數雖乖,其會必同。”
五欲
(1).指耳、目、鼻、口、心的欲望。《管子·內業》:“節其五欲,去其二凶。”
(2).佛教謂色、聲、香、味、觸五境生起的 * 。亦謂財欲、 * 、飲食慾、名欲、睡眠欲。《大智度論》卷十七:“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猶求之不已……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為之,後世受無量苦。”《法華經·譬喻品》:“凡夫淺識,深著五欲。” 宋 蘇軾 《以石易畫晉卿難之複次前韻》:“定心無一物,法樂勝五欲。”
(3).道教沿襲其說而稍有不同。謂聲、色、香、味、愛憎之欲。《雲笈七籤》卷十:“五欲者,謂耳欲聲,便迷塞不能止;目欲色,便 * 發狂;鼻欲香,便散其精神;口欲味,便受罪入網羅;心欲愛憎,便偏邪失正平。”
智者
有智謀或智慧過人的人
思惟
亦作“ 思維 ”。1.思量。《漢書·張湯傳》:“使專精神,憂念天下,思惟得失。”《三國志·魏志·荀攸傳》:“我每有所行,反覆思維,自謂無以易。” 唐 李德裕 《與黠戛斯書》:“每欲思維先恩好意,不更疑惑,便是明誠。” 魯迅 《而已集·反“漫談”》:“ 徐先生 是我的熟人,所以再三思維,終於決定貢獻一點意見。”
(2).指想念。 清 俞樾 《茶香室叢鈔·王奴》:“ 馬嵬 變後, 明皇 朝夕思維。”
(3).指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思維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是從社會實踐中產生的。 巴金 《探索集·灌輸和宣傳》:“要是大家都成錄音機,我們就用不著進行複雜的思維活動,腦子也成了多餘的了。”
慈悲
謂給人快樂,將人從苦難中拔救出來,亦泛指慈愛與憐憫
標籤:寒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