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曉日河梁促去舟,離情南系水東流。
白門回首青山隔,祇有江聲似鷺州。
詩詞問答
問:《曉發龍江閣和松波太宰贈行韻》的作者是誰?答:王弘誨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尤韻
參考注釋
曉日
(1).朝陽。 唐 劉禹錫 《酬令狐相公使宅別齋初栽桂樹見懷之作》詩:“影近畫梁迎曉日,香隨緑酒入金杯。” 元 郝經 《賢台行》:“曉日曈曨赤羽旗, 燕王 北面親前席。”《花月痕》第五回:“謄寫畢,窗紙上早已曉日曈曈了。”
(2).引申為清晨。 唐 張九齡 《郡中每晨興輒見群鶴東飛至暮又行列而返甚和樂焉遂賦以詩》:“曉日東田去,煙霄北渚歸。”
河梁
(1).橋樑。《列子·說符》:“ 孔子 自 衛 反 魯 ,息駕乎河梁而觀焉。” 晉 陸雲 《答兄平原》詩:“南津有絶濟,北渚無河梁。”
(2).舊題 漢 李陵 《與蘇武》詩之三:“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後因以“河梁”借指送別之地。 南朝 齊 王融 《別蕭諮議》詩:“徘徊將所愛,惜別在河梁。” 宋 葉適 《送宋知錄》詩:“與子比鄰計未疎,河梁新駕月明初。” 清 唐孫華 《偕同年吳元朗游西涇次友人韻》:“送別臨河梁,暮涼怯綃縠。”
離情
(1).絕離 * 。《管子·國蓄》:“以正人籍謂之離情,以正戶籍謂之養贏。” 郭沫若 等集校:“《海王篇》‘藉於人,此隱情也’,《輕重甲篇》‘藉於萬民,是隱情也’,彼二篇言‘隱情’,此言‘離情’,離與隱可為互訓。蓋隱則離,離則隱矣。意謂使人絶離 * 也。”
(2).別離的情緒。《文選·任昉<出郡傳舍哭范僕射>詩》:“將乖不忍別,欲以遣離情。” 李善 註:“言將乖之初,不忍便訣;欲離少選之頃,以遣離曠之情也。” 唐 謝逸 《柳梢青》詞:“無限離情,無窮江水,無邊山色。” 魏巍 《誰是最可愛的人·依依惜別的深情》:“在志願軍就要跟他們分手的日子,深深的離情卻牽著他們的心。”
東流
(1) 水向東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南唐· 李煜《虞美人》
(2) 向東流的水,泛指河川
白門
(1).古代把天地八方分為八門,西南方稱白門。《淮南子·墬形訓》:“西南方為 編駒之山 ,曰白門。” 高誘 註:“西南月建在申,金氣之始也,金氣白,故曰白門。” 漢 張衡 《思玄賦》:“蹶白門而東馳兮,雲台行乎中野。”
(2). 南朝 宋 都城 建康 (今 江蘇省 南京市 ) 宣陽門 的俗稱。《南史·宋紀下·明帝》:“ 宣陽門 謂之 白門 ,上以 白門 不祥,諱之。尚書右丞 江謐 嘗誤犯,上變色曰:‘白汝家門!’”
(3). 江蘇省 南京市 的別名。六朝皆都 建康 (今 南京市 ),其正南門為 宣陽門 ,俗稱 白門 ,故名。《南齊書·王儉傳》:“ 宋 世外六門設竹籬。是年初,有發 * 樽者言:‘ 白門 三重門,竹籬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牆。” 明 吳從先 《徐郎小傳》:“ 芳 固 吳 兒,父以負犇 白門 ,因依常侍為命。”《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小弟堅臥 白門 ,原無心於仕途。” 清 趙翼 《金陵》詩:“不到 金陵 廿六年, 白門 煙柳故依然。”
(4).白蓮教的支派。 老舍 《四世同堂》五十:“白門是白蓮教的支流。”參見“ 白蓮教 ”。
回首
(1) 把頭轉向後方
(2) 回顧
可堪回首。——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3) 婉辭。死亡
回首之日
青山
長滿綠色植物的山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 解鑣蒼煙腳,我棲就柴關曾鞏《至荷湖二首》
- 白雲如有意,終日在前軒釋簡長《書行肇師壁》
- 冷風肅肅生庭戶王惲《玉樓春》
- 月峽旁通玉液池,采舟爭勝出宮閨方信孺《石屏堂》
- 銀瓶已斷絲繩汲
- 笑里不知熊軾重,醉餘猶記博山香曹彥約《群山閣》
- 莊魂斷處星垂地,楚思搖時水接天宋庠《感懷寄進士胡肅》
- 問爾餐霞處,春山芝桂旁
- 喚取謫仙來共話,從教習日醉題詩趙善湘《錦繡谷亭》
- 誣辭與慚德,可笑乎四嶧李廌《登嵩頂》
![曉發龍江閣和松波太宰贈行韻原文_曉發龍江閣和松波太宰贈行韻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