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湖樓十詠·其九·樹色原文
高低樹色影波中,倒正雖殊動靜同。
恰似美人臨玉鏡,絲絲綠髮不勝風。
詩詞問答
問:影湖樓十詠·其九·樹色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影湖樓十詠·其九·樹色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影湖樓十詠·其九·樹色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東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十五
參考注釋
高低
(1) 無論如何
嘴都說破了,老王高低不答應
通訊員卻高低不肯,挾了被子就走。——《百合花》
(2) 終究,到底
高低找到了這本書
這本書高低叫他弄丟了
樹色
樹木的景色。 南朝 梁 何遜 《日夕出富陽浦口和朗公》:“山煙涵樹色,江水映霞暉。” 唐 盧綸 《與從弟瑾同下第後出關言別》詩:“孤村樹色昏殘雨,遠寺鐘聲帶夕陽。” 明 陳所聞 《念奴嬌序·雲住閣題》套曲:“千巖萬井,見樹色江光,須臾龍變雲蒸,出岫無心。”
動靜
(1) 指動作或說話發出的聲音
(2) 訊息;情況
牢城營里都沒有動靜。——《水滸傳》
恰似
正如;恰如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恰似水蓮花一朵。——徐志摩《沙揚那拉》
美人
(1)
(2) 美女
一個長著油光發亮的黑頭髮、紅嘴唇、眼睛一點也不怯懦的大膽的美人
(3) 品德高尚的人;賢人
全州的美人和紳士都聚集在那裡
玉鏡
(1).玉磨成的鏡子。《南齊書·東昏侯紀》:“帝有膂力,能擔 * 橦,自製雜色錦伎衣,綴以金花玉鏡眾寶,逞諸意態。” 唐 白居易 《游悟真寺詩一百三十韻》:“六楹排玉鏡,四座敷金鈿。”
(2).比喻清明之道。《尚書帝命驗》:“ 桀 央玉鏡,用其噬虎。” 鄭玄 註:“玉鏡喻清明之道。” 南朝 梁簡文帝 《奉請上開講啟》:“玉鏡宸居,金輪馭世。” 唐 李白 《送張秀才謁高中丞》詩:“ 秦帝 淪玉鏡, 留侯 降氛氳。”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郊遇》:“今年既是 歐陽修 主考,此人玉鏡高懸,冰壺朗照,二子定為首薦,諸君亦契約登。”
(3).比喻明月。 唐 張子容 《璧池望秋月》詩:“滿輪沉玉鏡,半魄落銀鉤。” 宋 楊萬里 《月夜觀雪》詩:“游遍瓊樓霜欲曉,卻將玉鏡掛青天。”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伯喈牛小姐賞月》:“闌乾露濕人猶憑,貪看玉鏡。”《紅樓夢》第四八回:“翡翠樓邊懸玉鏡,珍珠簾外掛冰盤。”
(4).比喻明靜的水面。 唐 李白 《陪族叔曄游洞庭湖》詩之五:“淡掃明湖開玉鏡,丹青畫出是 君山 。” 宋 楊萬里 《池亭》詩:“揩磨一玉鏡,上下兩青天。” 明 王寵 《旦發胥口經湖中瞻眺》詩:“金屏匝地軸,玉鏡開天容。”
(5).指婚娶的聘禮。 明 梅鼎祚 《玉合記·參成》:“這分明,是 溫 家勾鳳引鸞的玉鏡。”《群音類選·玉丸記·病起成親》:“追往昔玉鏡親收,喜今日東牀堪選。” 柳亞子 《盛湖竹枝詞題詞》詩之十一:“卻教慚愧 朱 陳 好,玉鏡 溫郎 第二流。”參見“ 玉鏡臺 ”。
絲絲
(1).形容纖細之物。猶言一絲一絲。 唐 司空圖 《燈花》詩之一:“ 蜀 柳絲絲羃畫樓,窗塵滿鏡不梳頭。” 宋 蘇軾 《三月二十日開園》詩之三:“鬱鬱蒼髯真道友,絲絲紅蕚是鄉人。” 明 文徵明 《素髮》詩:“素髮絲絲不滿梳,衰容覽鏡已非吾。” 聞一多 《紅燭·李白之死》:“月兒初還在池下絲絲柳影后窺看,像沐罷的美人在玻璃視窗晾發一般。”
(2).形容細微的感覺。猶一些、一點。 宋 蘇軾 《江上值雪效歐陽體》詩:“江空野闊落不見,入戶但覺輕絲絲。” 劉半農 《靜》詩:“他倆已經麻木,不再覺得兩邊肋脅下一絲絲的噏著痛了。”
(3).象聲詞。 茅盾 《子夜》七:“車子已經開進他家的大門,車輪在柏油路上絲絲地撒嬌。” 管樺 《二十八宿》:“油燈絲絲地燒著,燈光里飄動著抽菸的煙霧。”
不勝
受不住,承擔不了。勝:承受,經得起
刑人如恐不勝。——《史記·項羽本紀》
驢不勝怒;蹄之。——唐·柳宗元《三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