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源亭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望源亭原文

四字勒石壁,分明曰望源。

分來武列流,咫尺入水關。

山莊諸水宗,溪澗沼湖沿。

其外源更遠,三百里堪論。

舉大足概小,莊中亦有泉。

熱河所以稱,相資兩不渾。

究應此為重,聖鑒萬古存。

望源而未至,予愧增無言。

詩詞問答

問:望源亭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望源亭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七部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五十九

2. 泉源石壁四字乃山莊皇祖御書磨崖恭勒為三十六景之一

參考注釋

石壁

有相當高度、表面呈垂直或懸垂的懸崖或峭壁

分明

(1) 清楚(明白)狀

此七月望日之事也,汝在九原,當分明記之。——清· 袁枚《祭妹文》

(2) 簡單明了地

這分明不對

(3) 清楚地劃開界限

咫尺

(1) 比喻相距很近

天威不違顏咫尺。——《左傳·僖公九年》

咫尺之遙

(2) 比喻微小

無咫尺之功

水關

(1).水上關口。 唐 杜甫 《峽口》詩之一:“開闢當天險,防隅一水關。” 仇兆鰲 注引 王洙 曰:“峽口有關,斷以鐵鎖。” 唐 沉亞之 《五月六日發石頭城步望前船示舍弟兼寄侯郎》詩:“水關開夜鎖,霧櫂起晨涼。”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褚生》:“過水關,則老柳之下,橫一畫橈。”

(2).特指舊時穿城壁以通城內外水的閘門。 明 劉侗 於奕正 《帝京景物略·水關》:“土人曰水關,是水所從入城之關也。”《清會典事例·工部·京師城垣規制》:“﹝ 北京城 ﹞ 正陽門 東西、 崇文門 東、 宣武門 西、 朝陽門 南、 東直門 南、 德勝門 西,各設水關一。” 清 李斗 《揚州畫舫錄·草河錄上》:“﹝ 市河 ﹞又自 便益門 弔橋起,繞城東北。一從新城 拱宸門 水關至 挹江門 水關,出 針橋 而接 運河 。一從舊城北水關至南水關,出 嚮水橋 而東接 運河 。”

山莊

山中的村莊;別墅

諸水

(1).各條水流。 唐 李白 《清溪行》:“ 清溪 清我心,水色異諸水。”

(2).各樣的水。 清 張岱 《陶庵夢憶·禊泉》:“昔人水辨 淄 澠 ,侈為異事。諸水到口實實易辨,何待 易牙 !”

溪澗

兩山之間的河溝

其外

此外;另外

只有他在那兒,其外沒有人了

百里

(1).一百里。謂距離甚遠。《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詩·大雅·桑柔》:“維此聖人,瞻言百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宋 蘇軾 《明君可與為忠言賦》:“心苟無邪,既坐瞻於百里;人思其效,將或錫之十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後日之憂者,始服 永公 ‘熟慮其後’一言,真‘瞻言百里’也。”

(2).古時諸侯封地範圍。《孟子·萬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後用以稱諸侯國。參見“ 百里之命 ”。

(3).亦謂地小。《孟子·公孫丑上》:“然而 文王 ( 周文王 )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則百里之國足以獨立矣。”

(4).古時一縣所轄之地。因以為縣的代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縣大率方百里。” 漢 蔡邕 《太尉陳公贊》:“公在百里,有西產之惠,賜命方伯,分 陝 餘慶。” 晉 陶潛 《酬丁柴桑》詩:“秉直司聰,惠於百里。” 唐 王勃 《上明員外啟》:“三冬文史,先兆跡於青衿;百里絃歌,即馳芳於墨綬。”

(5).借指縣令。《後漢書·循吏傳·仇覽》:“ 渙 ( 王渙 )謝遣曰:‘枳棘非鸞鳳所棲,百里豈大賢之路。’” 李賢 註:“時 渙 為縣令,故自稱百里也。”《南齊書·文學傳·崔慰祖》:“帝( 明帝 )欲試以百里, 慰祖 辭不就。” 宋 王禹偁 《畬田詞》序:“苟擇良二千石暨賢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義,庶乎污萊盡闢矣。”

(6).寶劍名。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 吳大帝 有寳刀三,寳劍六。寳劍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

(7).複姓。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見《孟子·萬章上》。

大足

舊稱婦女未纏過的天腳。與纏過的“小足”相對。《再生緣》第七一回:“ 成宗 : 酈明堂 明明是男子漢,即使脫下靴來也是一雙大足。太后:不管他大足也好,小足也好,定要試的。”參見“ 天足 ”。

所以

(1) 表示因果關係,常與“因為”連用

因為刻苦訓練,所以成績提高很快

(2) 指實在的情由或適當舉動

忘乎所以

(3) 所用;用來

夫仁義辨智,非所以持國也

(4) 原因;緣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相資

(1).相互憑藉。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樂府》:“和樂精妙,固表里而相資矣。” 宋 張載 《正蒙·太和》:“若謂萬象為太虛中所見之物,則物與虛不相資。” 明 方孝孺 《綠疇軒記》:“上下相資,恩意交浹。”

(2).相互資助。《新五代史·楚世家·馬殷》:“然勉為吾合二國之懽,通商賈、易有無以相資,亦所以報我也!”

聖鑒

見“ 聖鑑 ”。

亦作“ 聖鑒 ”。指帝王或臨朝太后的鑑察。《晉書·桓溫傳》:“今皇子幼稚,而朝賢時譽惟 謝安 、 王坦之 才識智慧型,皆簡在聖鑑。”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紛紜之議,裁之聖鑒。”《舊唐書·權德輿傳》:“陛下亦宜稍迴聖鑑,俯察羣心。”《鏡花緣》第八八回:“太后移置十名後,可見妍媸難逃聖鑑。” 陳白塵 《大風歌》第二幕:“皇太后聖鑒: 張敖 得罪 高皇帝 ,理應削去王位,焉敢心懷不滿?”

萬古

萬世

萬古長青

詩詞推薦

望源亭原文_望源亭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