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台(在韶西城上)

作者:王漸逵 朝代:明代

九成台(在韶西城上)原文

九成台上得觀韶,十月飛葭律氣調。

日落圭琮橫極浦,天晴鐘磬倚層霄。

華蟲已破洪荒遠,輦路空餘紫翠遙。

聖世只今崇述作,欲將古調獻明朝。

詩詞問答

問:九成台(在韶西城上)的作者是誰?答:王漸逵
問:九成台(在韶西城上)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九成台(在韶西城上)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蕭韻

2. 在韶西城上

參考注釋

九成台

台名。在今 廣東省 曲江縣 北城上。原名 聞韶台 ,相傳 舜 南巡奏樂於此。 宋 蘇軾 有《九成台銘》。

十月

格里氏歷(即陽曆)每年的第十個月——縮寫Oct.

葭律

亦稱“ 葭管 ”。裝有葭莩灰的律管。《樂府詩集·郊廟歌辭五·唐明堂樂章》:“葭律肇啟隆冬,苹藻攸陳饗祭。” 唐 黃滔 《投翰長趙侍郎》詩:“吹成暖景猶葭律,引上纖蘿在岳松。” 明 朱鼎 《玉鏡台記·賞雪》:“灰飛葭管,新陽漸破嚴寒。” 俞鍔 《醉歌行》:“葭管灰飛愁破雲,春魂欲返天猶醺。”參見“ 葭灰 ”。

氣調

(1).氣概,風度。 南朝 陳 徐陵 《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加以風神爽朗,氣調清高,流化親朋,善和紛諍。”《隋書·豆盧勣傳》:“ 勣 器識優長,氣調英遠,總馭藩部,風化已行。” 唐 張鷟 《遊仙窟》:“容貌似舅, 潘安仁 之外甥;氣調如兄, 崔季珪 之小妹。” 清 侯方域 《書<彭西園集>後》:“少多讀書,有氣調。”

(2).氣韻,才調。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文章》:“文章當以理致為心腎,氣調為筋骨,事義為皮膚,華麗為冠冕。”

(3).語氣聲調。 老舍 《趙子曰》第四:“ 趙子曰 心中痛快多了,說話的氣調鋒利有趣了。”

日落

太陽西沉

極浦

遙遠的水濱。《楚辭·九歌·湘君》:“望 涔陽 兮極浦,橫 大江 兮揚靈。” 王逸 註:“極,遠也;浦,水涯也。”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謝惠連<贈別>》:“停艫望極浦,弭棹阻風雪。” 唐 許渾 《凌歊台送韋秀才》詩:“帆勢依依投極浦,鐘聲杳杳隔前林。” 清 曹寅 《過燕子磯》詩:“峭帆的的空濛去,極浦回聞十里鐘。”

鐘磬

(1).鍾和磬,古代禮樂器。《周禮·春官·小胥》:“凡縣鐘磬,半為堵,全為肆。” 鄭玄 註:“鐘磬者,編縣之二八十六枚而在一虡,謂之堵。鍾一堵,磬一堵,謂之肆。”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四:“ 漢 末喪亂,絶無金石之樂。 魏武帝 至 漢中 ,得 杜夔 舊法,始復設軒懸鐘磬。” 宋 蔡夢弼 《草堂詩話》卷一:“ 郭受 寄 杜 云:‘春興不知凡幾首。’ 杜 答云:‘藥裹關心詩總廢。’皆如鐘磬在簴,扣之則應。”

(2).佛教法器。 金 王庭筠 《超化寺》詩:“隔竹微聞鐘磬音,墻頭脩緑冷陰陰。”

(3).指鍾、磬之聲。 金 趙亮功 《甘露寺》詩:“別後聞鐘磬,山陰空夕陽。”

(1).鍾和磬。古代禮樂器。《禮記·檀弓上》:“是故竹不成用,瓦不成味……有鐘磬而無簨虡,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史記·樂書》:“然後鐘磬竽瑟以和之,乾戚旄狄以舞之。”

(2).鍾和磬。借指禮樂。 清 歐榘甲 《新廣東》五:“ 滿清 之入關,孰不有 漢 人為之功狗,以剗滅銷磨華種,以奉異族之鐘磬哉!”

(3).鍾和磬。佛教法器。 唐 岑參 《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題惠淨上人幽居寄兵部楊郎中》詩:“猿鳥樂鐘磬,松蘿泛天香。” 巴金 《秋》二五:“他走到家不過五六十步的光景,忽然一陣鐘磬聲和念佛聲送進他的耳里來。”

層霄

(1).高空。 晉 庾闡 《遊仙詩》之三:“層霄映紫芝,潛澗汎丹菊。” 唐 李白 《大獵賦》:“彼層霄與殊榛,罕翔鳥與伏兔。”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東上入石峽,峽兩峰中剖,上摩層霄,裂罅相距不及丈。” 鄭澤 《讀鈍庵紅薇感舊記作》詩:“金風吹素節,陰曀幔層霄。”

(2).指雲氣。 宋 蘇軾 《西江月·頃在黃州》詞:“照野瀰瀰淺浪,橫空隱隱層霄。”

華蟲

(1).雉的別稱。古代常用作冕服上的畫飾。《書·益稷》:“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 孔 傳:“華,象草華;蟲,雉也。” 孔穎達 疏:“草木雖皆有華,而草華為美……雉五色,象草華也。《月令》五時皆雲其蟲,蟲是鳥獸之摠名也。” 唐 楊炯 《公卿以下冕服議》:“華蟲者,雉也,雉身被五彩,象聖王體兼文明也。” 宋 陳師道 《觀兗文忠公家六一堂圖書》詩:“廟器刻科斗,寳樽蟠華蟲。” 章炳麟 《訄書·訂禮俗》:“夫鷩者,質言則曰鵔鸃,文言則曰華蟲,蓋古無鷩名也。”按,鷩即雉。

(2).帶鉤。 三國 魏 繆襲 《尤射·華蟲》:“我賚以華蟲,報我 趾澤 之履。”註:“華蟲,帶鉤也。”

荒遠

(1).猶遙遠。《宋史·蔡挺傳》:“驛路荒遠,室廬稀疎。”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三:“惟漠西 厄魯特 ,恃其荒遠,抗衡狂突。” 楊朔 《石油城》:“我萬想不到在這荒遠的大沙漠裡,竟建設起這樣一座漂亮的‘石油城’。”

(2).指遙遠的地區。《北齊書·武成帝紀》:“ 神武 方招懷荒遠,乃為帝聘 蠕蠕 太子 菴羅辰 女,號‘隣和公主’。”

輦路

天子車駕所經的道路。《文選·班固<西都賦>》:“輦路經營,脩除飛閣。” 李善 註:“輦路,輦道也。” 宋 陸游 《韓太傅生日》詩:“珥貂中使傳天語,一片驚塵飛輦路。” 張懷奇 《頤和園詞》:“輦路生禾思故宮,山家獻麥悲新餅。”

聖世

猶新地。 漢 王充 《論衡·須頌》:“涉聖世不知聖主,是則盲者不能別青黃也。” 晉 葛洪 《抱朴子·擢才》:“且夫愛憎好惡,古今不均……故聖世之良榦,乃闇俗之罪人也。”《南史·庾仲文傳》:“令 賈誼 、 劉向 重生,豈不慷慨流涕於聖世邪!” 宋 王安石 《試院中五絕句》之一:“聖世選才終用賦,白頭來此試諸生。” 明 屠隆 《綵毫記·拜官供奉》:“聖世際昇平,車書九州,笙歌萬井。”

只今

如今;現在。 唐 李白 《蘇台覽古》詩:“只今惟有 西江月 ,曾照 吳王 宮裡人。” 宋 陳師道 《春懷示鄰里》詩:“屢失南鄰春事約,只今容有未開花。” 清 李國宋 《朝天宮感懷》詩:“自昔鼎成龍已去,只今松老鶴還飛。” 郭沫若 《雄師百萬挽狂瀾》詩:“只今雙喜大臨門,‘七一’佳期水庫成。”

述作

(1).《禮記·樂記》:“作者之謂聖,述者之謂明。明聖者,述作之謂也。”述,傳承;作,創新。後用以指撰寫著作。《後漢書·班彪傳》:“ 彪 既才高而好述作,遂專心史籍之閒。”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憲集>序》:“公自幼及長,述作不倦。” 清 姚鼐 《<西魏書>序》:“讀者知其網羅放失,述作之志,存焉可也。”

(2).指著作,作品。 唐 劉長卿 《送薛據宰涉縣》詩:“夫君多述作,而我常諷味。” 章炳麟 《秦獻記》:“秘書私篋,無所不燒;文學述作,無所不禁。”

古調

(1).古代的樂調。 唐 劉長卿 《聽彈琴》詩:“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宋 王灼 《碧雞漫志》卷一:“ 隋 氏取 漢 以來樂器、歌章、古調併入清樂,餘波至 李唐 始絶。”

(2).比喻高雅脫俗的詩文、言論。常以稱頌他人。 唐 杜審言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忽聞歌古調,歸思欲霑巾。” 清 黃鷟來 《和韻送戚緘子歸蠙城》之三:“古調豈終絶?《陽春》原和稀。”

(3).見“ 古調詩 ”。

明朝

〈方〉∶明天

詩詞推薦

九成台(在韶西城上)原文_九成台(在韶西城上)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