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茂山謁五祖·其一

作者:李孫宸 朝代:明代

馮茂山謁五祖·其一原文

西來五葉法初南,遺蛻千秋尚在龕。

心到空時真不二,教從歸處更無三。

山前香霧長疑雨,林里幽花並是曇。

京洛悠悠成底事,何如此地一皈參。

詩詞問答

問:馮茂山謁五祖·其一的作者是誰?答:李孫宸
問:馮茂山謁五祖·其一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馮茂山謁五祖·其一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覃韻

參考注釋

五葉

(1).指人參。 唐 溫庭筠 《寄周繇求人參》詩:“九莖仙草真難得,五葉靈根許惠無。” 唐 陸龜蒙 《謝友人惠人參》詩:“五葉初成椵樹陰, 紫團峰 外即 雞林 。”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一·人參》。

(2).五個花瓣。 宋 馬永卿 《懶真子·箬下酒五酘酒》:“‘桃花上面紅’,謂五羖酒取桃花五葉也。”

(3).五代,五世。 唐 梁肅 《述初賦》:“播五葉而逮予,垂慎身之芳烈。”《舊唐書·禮儀志三》:“朕接統千歲,承光五葉。”

遺蛻

(1).蛻皮。《花月痕》第五二回:“故人麟閣千秋重,遺蛻蟬吟一殻輕。”

(2).遺棄形骸。指屍解;仙逝。 明 湯顯祖 《<劉大司成文集>序》:“上追 洪厓 驂鸞之跡,下睨 仙嚴 遺蛻之處。”

(3).僧、道認為死是遺其形骸而化去,故稱其屍體為“遺蛻”。 明 宋濂 《萬壽宮住持提點張公碑銘》:“後三日,奉遺蛻焚於 石子岡 ,執紼從者至數千人。” 清 黃宗羲 《吳山益然大師塔銘》:“嘗過 武林 石屋寺 ,毘盧閣中有僧遺蛻,師謂寺僧曰:‘此我前身也。’” 魯迅 《二心集·張資平氏的小說學》:“但作者一轉方向,則一人得道,雞犬飛升,何況神仙的遺蛻呢,《張資平全集》還應該看的。”

(4).遺蹟;遺留物。 郭沫若 《潮集·游里加湖》:“湖尚在群山之中,蓋是死火山口之遺蛻。”

(5).指化石。 嚴復 《天演論·察變》按語:“而礦事日闢,掘地開山,多得古禽獸遺蛻,其種已滅,為今所無。”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夫石灰為動物之遺蛻,石墨為植物之槁株,設無生物存,何得有是?”

千秋

(1) 千年

(2) 歲月久遠

(3) 生日。敬辭,指人的壽辰

今日老祖宗千秋,奶奶生氣,豈不惹人議論?——曹雪芹《紅樓夢》

不二

(1)

 

沒有兩樣,一致和相同的

君令不二

(2)

 

專一,不變心

對革命堅貞不二

歸處

歸依。《詩·曹風·蜉蝣》:“心之憂矣,於我歸處。” 鄭玄 箋:“歸,依歸。”

歸依之處。 唐 白居易 《重題》詩之三:“心泰身寧是歸處,故鄉何獨在 長安 !”

香霧

(1).香氣。 南朝 梁 劉孝標 《送橘啟》:“南中橙甘,青鳥所食。始霜之旦,采之風味照座,劈之香霧噀人。” 明 張月塢 《一封書·次韻送別》曲:“離亭宴未終,玉肌消,金釧鬆,晴波香霧籠,人自傷心水自東。” 茅盾 《子夜》一:“而在這香霧中, 吳老太爺 看見一團蓬蓬鬆鬆的頭髮亂紛紛地披在白中帶青的圓臉上。”

(2).指霧氣。 唐 杜甫 《月夜》詩:“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仇兆鰲 註:“霧本無香,香從鬟中膏沐生耳。” 宋 蘇軾 《與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歸》詩:“淒風瑟縮經絃柱,香霧淒迷著髻鬟。” 清 龔自珍 《南歌子》詞:“香霧漫空溼,珠簾窣地橫。”

京洛

等於說“京城”。本指洛陽,因東周、東漢曾在這裡建都,故稱“京洛”

京洛騷然。——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悠悠

(1) 長久,遙遠

悠悠長夜

(2) 遙遠的

悠悠未來

(3) 形容從容不迫

(4) 眾多

(5) 荒謬

悠悠之談

(6) 飄動的樣子

羌笛悠悠雪滿地。——宋· 范仲淹《漁家傲》

(7) 庸俗

(8) 形容憂傷

悠悠我思

中心悠悠

悠悠爾心。——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9) 形容悠閒自在

白雲千載空悠悠。——唐· 崔顥《黃鶴樓》

悠悠自得

底事

(1).何事。 唐 劉肅 《大唐新語·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關汝諸人底事,而生異議!” 宋 張元乾 《賀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詞:“底事 崑崙 傾 砥柱 ,九地黃流亂注?”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底》:“ 江 南俗語,問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 唐 以來已入詩詞中。” 陳毅 《為蘇南磨擦答某君書》詩:“投降緣底事?敵偽已圖窮。”

(2).此事。 宋 林希逸 《題達摩渡蘆圖》詩:“若將底事比渠儂,老胡暗中定羞殺。” 清 李漁 《蜃中樓·怒遣》:“歸向慈親告,底事羞還怕。”

何如

(1) 如何,怎么樣

今日之事何如。——《史記·項羽本紀》

誠好惡何如。——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

則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2)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勝過或不如

與其強攻,何如智取

此地

這裡,這個地方。 唐 駱賓王 《於易水送人》詩:“此地別 燕丹 ,壯士髮衝冠。”《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回:“我初到此地,並不曾認得一個人。” 洪深 《抗戰十年來中國的戲劇運動與教育》:“集合在此地的都是青年。”

詩詞推薦

馮茂山謁五祖·其一原文_馮茂山謁五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