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昨奏沾膏未問前,今章並報繼霖連。
晴資大麥收割逮,潤濟小麰結實堅。
宜雨宜暘高下好,曰農曰圃慶欣駢。
載咨方伯應虔鞏,益受損招理灼然。
詩詞問答
問:《安徽巡撫書麟覆奏得雨及近日麥熟情形詩以志慰》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先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三十一
2. 前因書麟未經特奏安徽各屬得雨之處降旨詢問旋已奏報該省各屬二月中旬以來連得雨澤情形蓋所奏乃在詢諭未到安徽省之前
參考注釋
麥收
收割麥子
潤濟
救濟。《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 滿生 便收拾行裝,離了家門,指望投托於他,尋些潤濟。”
結實
(1)
(2) 強健
張胖子長得很結實
(3) 牢固
結實的靴子保護著他們的腳
高下
指高低、優劣(用於比較雙方的水平)
兩個人的技術不分高下
方伯
殷 周 時代一方諸侯之長。後泛稱地方長官。 漢 以來之刺史, 唐 之採訪使、觀察使, 明 清 之布政使均稱“方伯”。《禮記·王制》:“天子百里之內以共官,千里之內以為御,千里之外設方伯。”《史記·周本紀》:“ 周 室衰微,諸侯彊並弱, 齊 、 楚 、 秦 、 晉 始大,政由方伯。” 裴駰 集解引 鄭司農 曰:“長諸侯為方伯。”《漢書·何武傳》:“刺史,古之方伯,上所委任,一州表率也。職在進善退惡。” 唐 韓愈 《送許使君刺郢州序》:“ 於公 身居方伯之尊,蓄不世之材,而能與卑鄙庸陋相應答如影響。” 清 王韜 《淞濱瑣話·金玉蟾》:“薦章交上,升任 黔 中廉訪使,旋升方伯,改授 雲南 巡撫。”
招理
答理,理睬。 杜鵬程 《記一位年輕的朋友》二:“ 張師傅 沒有招理,扭轉話頭問:‘聽說你受獎了?’” 杜鵬程 《延安人》三:“老太太不招理 呂有懷 。”
灼然
(1).明顯貌。 漢 徐幹 《中論·審大臣》:“ 文王 之識也,灼然若披雲而見日,霍然若開霧而觀天。” 宋 蘇軾 《錄進單鍔吳中水利書》:“今若泄江湖之水,則二堰尤宜先復,不復則運河將見涸而糧運不可行,此灼然之利害也。” 明 方孝孺 《上胡先生書》之一:“人之垂令名於當世者,豈易得哉?蓋其才灼然有過於人。” 魯迅 《書信集·致蔣抑卮》:“形狀歷久,猶灼然陳於目前。”
(2).焦急貌。 宋 蔡絛 《鐵圍山叢談》卷二:“ 章丞相 作慚,灼然而語公曰:‘是必以衣服故得罪矣,然願少留。’”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春秋書賊》:“ 盾 知跡不可掩,灼然使 穿 逆 成公 。”
(3).囂張貌。《明史·西域傳三·大慈法王》:“ 綽吉我些兒 輩出入豹房,與權倖雜處,氣焰灼然。”
(4). 晉 代舉試科目名,為九品中正的第二品。《晉書·溫嶠傳》:“後舉秀才、灼然。”《晉書·良吏傳·鄧攸》:“舉灼然二品,為 吳王 文學,歷太子洗馬、 東海王 越 參軍。”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