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處
出自宋代岳珂的《將發琵琶亭》
全文:
前歲西泝鄂,今歲東入吳。
同一琵琶亭,行客各異塗。
當時白傅恨,陳跡久榛蕪。
豈特無遺音,榛蕪今亦無。
突兀眼前屋,丹惡塗{左木右上次下呆}櫨。
廢興曾幾時,傳舍同蘧廬。
已見兩折柳,於此餞老夫。
昔持使者節,今發追鋒車。
我則齊出處,世自分榮枯。
而況天地間,萬變同須臾。
我觀商婦者,瑣瑣豈足書。
琵琶本常技,何地無此徒。
夫販浮梁茶,婦即空舟{上屍下立}。
長吏濕青衫,禮法毋乃疎。
樂天子牟心,一念存江湖。
詎關暇蟆陵,維以懷故都。
譬之澤畔吟,此語非寓歟。
蓋嘗考遺集,一事曾同符。
聞歌鸚鵡洲,尋聲得幼姝。
倚檣潤明月,清淚垂真珠。
夫君當此時,正屬典午初。
不應奇謗後,無復思廉隅。
六義有比興,觀洧傳洵盱。
托物皆一理,實事那相須。
人情伏與妒,所值分賢愚。
低眉終不說,正恥悻悻俱。
初意只如此,膠柱何足拘。
子折武昌柳,予宅潯陽廬。
二詩端可識,一笑聊洗誣。
明朝重回首,撾鼓催征艫。
名句書法欣賞
參考注釋
初意
原先的意願。 唐 鄭谷 《寄贈藍田韋少府先輩》詩:“館殿非初意,圖書是舊貧。” 宋 周密 《齊東野語·作文自出機杼難》:“ 補之 因重作亭,且為之記……易而為賦,且自序云:‘或請為記,答曰:賦,可也。’蓋寓述作之初意雲。”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胡四相公》:“月餘而歸,甚違初意,咨嗟馬上,嗒喪若偶。”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記·三月二十二號》:“今天不幸我卻違背我的初意了。”
如此
(1) 這樣,那樣;像指出的或提出的方式或方法這樣或那樣
如此則荊吳之勢強——《資治通鑑》
理當如此
(2) 達到這個程度或達到這個範圍
勞苦而功高如此。——《史記·項羽本紀》
(3) 這樣的
兩座城市發展的狀況是如此相同
膠柱
膠住瑟上的弦柱,以致不能調節音的高低。比喻固執拘泥,不知變通。 三國 魏 邯鄲淳 《笑林》:“ 齊 人就 趙 人學瑟,因之先調,膠柱而歸,三年不成一曲。” 唐 李紳 《拜三川守》詩:“改張琴瑟移膠柱,止息笙篁辨魯魚。” 明 張居正 《答薊鎮巡撫劉百川書》:“ 薊 永 事勢,與他鎮不同,若俟賊已見形,而後調兵支糧,則無及矣。事有權宜,不宜膠柱,惟公裁之。”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韻》:“輟耕投筆日,膠柱刻舟嗤。”參見“ 膠柱鼓瑟 ”。
何足
猶言哪裡值得。《史記·秦本紀》:“﹝ 百里傒 ﹞謝曰:‘臣亡國之臣,何足問!’” 晉 乾寶 《搜神記》卷一六:“ 穎 心愴然,即寤,語諸左右,曰:‘夢為虛耳,亦何足怪。’” 明 李贄 《復夏道甫》:“再勤學數年便當大捷矣,區區一秀才,何足以為輕重。”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非有復譯不可》:“但因言語跟著時代的變化,將來還可以有新的復譯本的,七八次何足為奇,何況 中國 其實也並沒有譯過七八次的作品。”
岳珂名句,將發琵琶亭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