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承光殿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題承光殿原文

更衣理事此為便,曉視朝仍御苑旋。

黻冕何妨松柏入,清和如陟漢霄懸。

奏章雖報時膏被,田畝還希渥澤連。

獨是河工期又過,惕然南望切憂煎。

詩詞問答

問:題承光殿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題承光殿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題承光殿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先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八十九

2. 據胡季堂鄭大進西寧等陸續奏報本月十二日夜雨入土三四寸不等

參考注釋

更衣

(1) 更換衣服

是日,武帝起更衣, 子夫侍尚衣軒中得幸。——《史記·外戚世家·衛皇后》

請更衣

(2) 避諱語。指去廁所大小便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資治通鑑》

理事

(1) 理事會的成員

(2) 代表團體行使職權並處理事務的人員

視朝

謂臨朝聽政。《禮記·曾子問》:“諸侯適天子,必告於祖,奠於禰,冕而出視朝。” 宋 蘇軾 《富鄭公神道碑》:“上聞訃,震悼,為輟視朝。”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十五:“建元以後,益勤勞國政,靡閒晝夜,每五日一視朝。”

御苑

皇帝、君主的花園

黻冕

古時祭服。《論語·泰伯》:“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 朱熹 集註:“黻,蔽膝也,以韋為之;冕,冠也;皆祭服也。”《宋書·禮志五》:“ 夏後 崇約,猶美黻冕。” 宋 葉適 《梁父吟》:“黻冕兮茅蒲,袞衣兮襏襫。”

何妨

(1) 為什麼不

何妨一試

(2)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妨

你何妨試一試

松柏

(1) 松樹與柏樹

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2) 比喻堅貞的潔操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荀子·大略》

(3) 指墳墓。因古人墓地多植松柏而得名

將軍松柏不剪,親戚安居。高台未傾,愛妾尚在。悠悠爾心,亦何言。——《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書》

清和

清靜和平。《隸續·漢司空掾陳寔殘碑》:“ 陳寔 仲躬 者,含聖喆之清龢。”參見“ 清和 ”。

(1).天氣清明和暖。 三國 魏 曹丕 《槐賦》:“天清和而濕潤,氣恬淡以安治。” 前蜀 韋莊 《和同年韋學士華下途中見寄》:“正是清和好時節,不堪離恨 劍門 西。” 宋 潘元質 《醜奴兒慢》詞:“愁春未醒,還是清和天氣。” 李大釗 《青春》:“遠從 瀛島 ,反顧祖邦,肅殺鬱塞之象,一變而為清和明媚之象矣。”

(2).清靜和平。形容昇平氣象。 漢 賈誼 《新書·數寧》:“大數既得,則天下順治;海內之氣清和鹹理,則萬生遂茂。”《梁書·止足傳·陶季直》:“﹝ 陶季直 ﹞出為冠軍司馬, 東莞 太守,在郡號為清和。”

(3).清靜和平。形容人的性情。 漢 蔡邕 《文范先生陳仲弓銘》:“君膺皇靈之清和,受明哲之上姿。”《世說新語·言語》“ 荀中郎 在 京口 ” 劉孝標 注引《晉陽秋》“ 荀羨 字 令則 , 潁川 人,光祿大夫 崧 之子也,清和有識裁。”《南史·梁紀上·武帝上》:“皇考外甚清和,而內懷英氣。”

(4).(聲音)清越和諧。《文選·揚雄<劇秦美新>》:“鏡純粹之至精,聆清和之正聲。” 李周翰 註:“聆,聽也,言天下謌謡清和之正聲。” 漢 王逸 《九思·傷時》:“聲噭誂兮清和,音晏衍兮要媱。”《文選·嵇康<琴賦>》:“清和條昶,案衍陸離。” 張銑 註:“言琴聲清和有調。”《初學記》卷三十引 晉 傅玄 《蟬賦》:“聲嚖嚖以清和兮,遙自託乎蘭林。”

(5).(詩文)清新和順。 宋 蘇軾 《<邵茂誠詩集>敘》:“余讀之,彌月不厭,其文清和妙麗,如 晉 宋 間人。”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七:“ 海剛峯 嚴厲孤介,而詩卻清和。” 清 姚鼐 《<恬庵遺稿>序》:“觀察出其文,讀之清和恬雅,有越俗之韻。”

(6).農曆四月的俗稱。 明 盧象升 《與蔣澤壘先生書》之四:“家大人於清和閏月初二日抵 白登 公署。”一說指農曆二月。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五:“ 張平子 《歸田賦》:‘仲春令月,時和氣清。’蓋指二月也。 小謝 詩因之,故曰:‘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今人刪去‘猶’字,而竟以四月為‘清和’。” 清 胡鳴玉 《訂訛雜錄·清和月》:“二月為清和。 張平子 《歸田賦》:‘仲春令月,時和氣清。’ 謝靈運 詩:‘首夏猶清和。’今以四月當之。”

奏章

臣子向帝王呈遞的意見書

報時

報告準確的時間

田畝

田地的總稱

渥澤

指恩惠。《後漢書·鄧騭傳》:“託日月之末光,被雲雨之渥澤,並統列位,光昭當世。” 唐 李白 《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雲滂洋,雨汪濊,澡渥澤,除瑕纇。” 清 沉初 《西清筆記·紀恩遇》一:“仰渥澤之再叨,詔糈逾格;顧微長之莫效,食粟多慙。”

工期

指一項工程完工的時間限制

惕然

(1).惶恐貌。《晏子春秋·雜上九》:“ 景公 探雀鷇,鷇弱,反之。 晏子 聞之,不待時而入見 景公 ,公汗出惕然。” 漢 劉向 《說苑·尊賢》:“諸侯舉兵以伐 齊 , 齊王 聞之,惕然而恐。” 宋 蘇舜欽 《杜公求退第五表》:“皆由臣謀議弗臧,職業不舉,惕然內訟,深媿初心。”《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八:“ 馮相 見了洞門,知非人世,惕然不敢進步入洞。”

(2).憂慮貌。 唐 元稹 《兩省供奉官諫駕幸溫湯狀》:“六軍守衛於空宮,百吏宴安於私室,忝為臣子,誰不惕然。” 宋 陸游 《歲暮感懷》詩:“長老日零落,念之心惕然。” 明 無名氏 《四賢記·義勸》:“你雖然宜室宜家,尚未弄璋弄瓦,妾將邁矣,君可惕然。”

(3).警覺省悟貌。《史記·龜策列傳》:“ 元王 惕然而悟。”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一》:“ 郭汾陽 治第,謂工人曰:‘好築此牆,勿令不牢。’築者釋錘而對曰:‘數十年來,京城達官家牆皆是□□築,今某死,某亡,某敗,某絶,人自改換,牆固無恙。’令公聞之,惕然動心,即日請老。”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在坐諸友聞知,惕然皆有惺悟。”

憂煎

憂愁煎迫;憂心如煎,形容極度憂慮

心中憂煎,夜不成寐

詩詞推薦

題承光殿原文_題承光殿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