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心殿原文
玉塔聳崔巍,瓊島圍羅列。
浸映太液光,精神堪澡雪。
冕黻於焉換,竹素於焉設。
展卷恰虞書,知人云則哲。
惟帝其難之,得賢心庶悅。
詩詞問答
問:悅心殿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悅心殿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屑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八十一
2. 御太和殿傳臚後至此更衣視事
參考注釋
玉塔
(1).塔的美稱。 宋 楊萬里 《船過蘇州》詩:“天遠地平城更闊,千尋玉塔尺來高。” 金 元好問 《靈泉》詩:“且向波間看玉塔,不須橋畔覓金繩。”
(2).喻冰柱。 宋 陸游 《村居冬日》詩:“檐冰垂玉塔,山月涌金盆。”
崔巍
(1).高峻,高大雄偉。《楚辭·東方朔<七諫·初放>》:“高山崔巍兮,水流湯湯。” 王逸 註:“崔巍,高貌。” 唐 楊炯 《青苔賦》:“靈山偃蹇,巨壁崔巍。”《西遊記》第三六回:“你看那裡山勢崔巍,須是要仔細提防,恐又有魔障侵身也。” 郭沫若 《武漢長江大橋》詩:“ 黃鶴樓 將要增加它的崔巍, 晴川閣 將要增加它的靜美。”
(2).指高峻的山。 清 陳維崧 《江城子·春雨新晴過吳城西禪寺次雲臣南水賦》詞:“千尋佛閣倚崔巍,眺 胥臺 ,漫生哀。”
瓊島
海南島
羅列
(1) 排列;陳列
樂工等羅列上前。——宋· 王讜《唐語林·雅量》
廠房羅列在山坡上
(2) 列舉
光羅列事實還不夠,必須加以分析
(3) 歸類登記形成列表
太液
(1).古池名。 漢 太液池 ,在 陝西省 長安縣 西。 武帝 元封 元年(公元前110年)開鑿,周回十頃。池中築 漸台 ,高二十餘丈;又起三山,以象 瀛洲 、 蓬萊 、 方丈 三神山,刻金石為魚龍奇禽異獸之屬。 漢 班固 《西都賦》:“前唐中而後 太液 。”參閱《三輔黃圖》卷四。
(2).古池名。 唐 太液池 ,在 大明宮 中 含涼殿 後,中有 太液亭 。 唐 李白 《宮中行樂詞》之八:“鶯歌聞 太液 ,鳳吹遶 瀛洲 。”參閱 清 《嘉慶一統志·西安府二·大明宮》。
(3).古池名。 元 、 明 、 清 太液池 即今 北京 故宮 西華門 外的 北海 、 中海 、 南海 三海。 元 時名 西華潭 。 清 稱 太液池 。南北四里,東西二百餘步,池上跨長橋,舊有石牌坊,東西對峙,東曰玉蝀,西曰金鼇。橋北稱 北海 ,橋南稱 中海 ,其中 瀛台 以南稱 南海 。上源自 玉泉山 合西北諸水,由 地安門 水門流入。
精神
(1) 指意識、思維、神志等
精神為之。——漢· 王充《論衡·訂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復舊。——《聊齋志異·促織》
(3) 指內容的實質所在;主要的意義
譯者沒有體會原文的精神
(4) 活力;精力
精神飽滿
(5) 活躍;有生氣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意志
不撓之精神。——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犧牲精神。
澡雪
(1).洗滌使之清潔;洗滌。《文選·馬融<長笛賦>》:“溉盥污濊,澡雪垢滓矣。” 李善 註:“澡,洗手也。”《魏書·釋老志》:“其為教也,鹹蠲去邪累,澡雪心神。” 宋 陸游 《雨後極涼》詩:“孰能痛澡雪,此道庶少進。”
(2).引申為高潔。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其神思之澡雪,既至異於常人,則曠觀天然,自感神閟,凡萬匯之當其前,皆若有情而至可念也。”
(3).改正;洗雪。 宋 李綱 《宮詞謝表》:“臣敢不澡雪前非,激昂晚節。”《明史·寧王朱權傳》:“ 宸潣 子 拱梃 上書為父澡雪,亦還爵。”
冕黻
古代禮冠與禮服上繡的亞字形花紋。借指仕宦。 宋 王安石 《金溪吳君墓志銘》:“氏 吳 其先自 姬 出,以儒起家世冕黻。”
於焉
從此;於此。 唐 顧況 《塞上曲》:“酣戰祈成功,於焉罷邊釁。” 唐 唐彥謙 《游南明山》詩:“於焉偶閒暇,鳴轡忽相聚。”
於是。《詩·小雅·白駒》:“所謂伊人,於焉逍遙。” 朱熹 集傳:“使其人得以於此逍遙而不去。” 陳奐 傳疏:“《玉篇》:‘焉,是也。’言於是消搖也。今字作‘逍遙’。”《後漢書·董卓傳論》:“及殘寇乘之,倒山傾海, 崑岡 之火,自茲而焚,《版》《盪》之篇,於焉而極。” 唐 元稹 《相和歌辭·決絕詞》:“有美一人,於焉曠絶。” 明 劉基 《清修院良上人浸月軒》詩:“珍重無生侶,於焉托清淨。”
竹素
猶竹帛。多指史冊、書籍。《三國志·吳志·陸凱傳》:“明王聖主取士以賢,不拘卑賤,故其功德洋溢,名流竹素。” 唐 柳宗元 《讀書》詩:“竟夕誰與言?但與竹素俱。” 宋 梅堯臣 《送逐客王勝之不及遂至屠兒原》詩:“始聞雲木深,忽逢 朱亥 墓,金鎚一報恩,義烈垂竹素。” 清 姚鼐 《題坳堂所藏諸城劉文正公手跡》詩:“竹素蒼茫千載事,邱山零落百年期。”
展卷
打開書本,借指讀書
展卷誦讀
知人
(1).謂能鑑察人的品行、才能。《書·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史記·宋微子世家》:“ 宋宣公 可謂知人矣,立其弟以成義,然卒其子復享之。” 宋 曾鞏 《贈黎安二生序》:“二生固可謂魁奇特起之士,而 蘇君 固可謂善知人者也。” 清 錢謙益 《兵部職方清吏司主事徐日久授承德郎制》:“擇將如擇醫,以知人為能事。”
(2).謂懂人事。《史記·趙世家》:“ 趙簡子 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懼。”
(3).謂懂得人事變化之道。《禮記·中庸》:“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 鄭玄 註:“知天、知人,謂知其道也。”
有智慧的人。《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且夫既登,而求降階者,知人也。” 林堯叟 註:“明智之人,乃能思降。知,音智。” 唐 韓愈 《贈太傅董公行狀》:“公之將薨也,命其子三日歛。既歛而行,於行之四日, 汴州 亂。故君子以公為知人。”
則哲
《書·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後以“則哲”謂知人。《後漢書·樂成靖王黨傳》:“朕無‘則哲’之明,致簡統失序,罔以尉承大姬,增懷永嘆。” 南朝 宋 謝莊 《求賢表》:“故 楚 書以善人為寶, 虞 曲以則哲為難。” 唐 顏真卿 《謝吏部侍郎表》:“伏揆虛薄,祗懼實深。常恐上塵則哲之明,下負竊位之責。” 宋 王禹偁 《擬貶蕭瑀出家詔》:“朕失任賢之道,昩則哲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