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鹿行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放鹿行原文

邇年迤西率未到,今來欲一窮其奧。

獵所未經獸所都,湯武驅民義可曉。

夷坑拔鹵嗟太勤,供役惟千二百人。

峰嶢谷阻弗遺棄,雁行魚貫聯汾沄。

放圍隊疏漸進密,麌麌之盛過沮漆。

大宛青驄金僕姑,或群或友燕悉率。

肩疲腕怠獲他他,廣原奔迸猶餘多。

物亦命也戒盡殛,取之無厭理則那。

傳宣開圍任逸避,長林豐草悠然逝。

索倫笑我喣嫗仁,搢紳詡我祝網義。

詡我笑我兩弗居,蓄養外囿斯深意。

詩詞問答

問:放鹿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放鹿行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九十

2. 葉

參考注釋

邇年

猶近年。《宋史·度宗紀》:“邇年近臣無謂引去以為高,勉留再三,弗近益遠,往往相尚,不知其非義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一·貴後拜師》:“又如邇年之禮達觀者,俱耆夙名公,持鉢捧錫,備高足之列。” 清 龔煒 《巢林筆談·漕糧新弊》:“邇年糧戶米色,迥勝於前。”

今來

(1).當今,如今。 三國 魏 曹植 《情詩》:“始出嚴霜結,今來白露晞。” 唐 韓愈 《落齒》詩:“今來落既熟,見落空相似。”《三國志平話》卷下:“今來 獻帝 懦弱, 曹操 弄權。” 明 徐渭 《翠鄉夢》第一出:“俺今來這番,俺今來這番。又幾回筋斗透鍼關,透鍼關。”

(2).從今以後。 晉 潘岳 《西征賦》:“古往今來,邈矣悠哉。”《水滸傳》第八二回:“今來汝等眾人,但得府庫之物,納於庫中公用,其餘所得之資,並從均分。”

湯武

商湯 與 周武王 的並稱。《易·革》:“ 湯 武 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史記·穰侯列傳》:“以三十萬之眾守 梁 七仞之城,臣以為 湯 武 復生,不易攻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辨騷》:“故其陳 堯 舜 之耿介,稱 湯 武 之祗敬,典誥之體也。”

民義

民間義勇。 宋 代指鄉兵。《宋史·度宗紀》:“知 敘州 郭漢傑 言, 馬湖蠻王 汝作 , 鹿巫蠻王 沐丘 ,帥蠻兵五百餘助官軍民義阻險 馬湖 ,捍禦有功。”

供役

(1).服役,執役。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鑄錢》:“向也未行廣鑄,局中供役者不過世業舊工。”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察下情》:“ 王 制府 士俊 出都, 張文和 公薦一健僕,供役甚謹。”

(2).指供役使者。 明 沉德符 《野獲編·佞倖·舍人校尉》:“本朝廢中書省,僅留舍人以掌誥敕,尚存 唐 宋 之舊……近代則閤臣之僚屬,內殿之供役,與夫入貲為郎者,亦帶此銜。”

百人

(1).滿百人的概數。《國語·吳語》:“陳士卒百人,以為徹行。”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而宗室有文者,必限以小縣之宰;有武者,必置於百人之上。”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給九旒鑾輅,黃屋左纛……虎賁班劒百人。”

(2).山名。在今 湖北省 漢陽縣 西南。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江水三》:“ 江水 左逕 百人山 南,右逕 赤壁山 北。”

遺棄

不顧情感、忠誠或義務的約束而拋棄;拋棄應贍養或撫養的親屬

雁行

(1) 飛雁的行列

(2) 並行或走在前頭。引申為有次序的排列,借指兄弟

兩驂雁行。——《詩·鄭風·大叔于田》

我書比鍾繇,當抗行;比 張芝草,猶當雁行也。——《晉書·王羲之傳》

雁行有序。——丘遲《與陳伯之書》

魚貫

形容前後接連著,像魚群遊動一樣

無氈衫者各用繩索束腰,攀木掛樹,魚貫而進。——《三國演義》

汾沄

眾盛貌。《文選·揚雄〈長楊賦〉》:“汾沄沸渭,雲合電擊。” 李善 註:“汾沄沸渭,眾盛貌也。汾音紛。”一說,奮擊貌。《漢書·揚雄傳下》:“汾沄沸渭。” 顏師古 註:“奮擊貌。” 王先謙 補註:“汾沄即紛紜…… 善 注以為眾盛皃是也。”

放圍

圍獵中布置人馬組成包圍圏叫“放圍”。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木蘭行圍制度》:“若哨鹿日,制與常日不同,上於五更放圍之前出營。”

漸進

逐步前進、發展

循序漸進

麌麌

群聚貌。《詩·小雅·吉日》:“獸之所同,麀鹿麌麌。” 毛 傳:“麌麌,眾多也。”《藝文類聚》卷九八引 三國 魏 何晏 《瑞頌》:“鹿之麌麌,載素其色。” 唐 盧照鄰 《五悲·悲今日》:“林麌麌兮多鹿,山蒼蒼兮少人。”

沮漆

沮水 與 漆水 的並稱。亦指此兩水之間的地區。《詩·大雅·緜》:“民之初生,自土 沮 漆 。” 毛 傳:“ 沮水 、 漆水 也。” 清 徐珽 《大獵》詩:“雅歌 沮 漆 夸從狩,樂勝軍前奏凱回。”一說,沮當作“徂”。徂,往也。參閱 王引之 《經義述聞·毛詩中》。

大宛

古國名。為 西域 三十六國之一,北通 康居 ,南面和西南面與 大月氏 接,產汗血馬。大約在今 蘇聯 費爾乾納 盆地。見《史記·大宛列傳》、《漢書·西域傳上·大宛國》。因其地產名馬,後亦稱駿馬為“大宛”。 唐 白行簡 《李娃傳》:“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馳至。”

青驄

毛色青白相雜的駿馬。《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躑躅青驄馬,流蘇金鏤鞍。” 唐 杜甫 《高都護驄馬行》詩:“ 安西 都護胡青驄,聲價歘然來向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迎駕》:“趁斜陽南山雨收,控青驄煙驛水郵。”

金僕姑

箭名。《左傳·莊公十一年》:“ 乘丘 之役,公以金僕姑射 南宮長萬 。” 杜預 註:“金僕姑,矢名。” 唐 盧綸 《和張僕射<塞下曲>》之一:“鷲翎金僕姑,燕尾繡蝥弧。”《四遊記·鍾離將兵伐寇》:“大將出皇都,腰懸金僕姑。” 清 劉大櫆 《張約夫刻石歌》:“ 和 璧三寸廉且腴,冷光射人金僕姑。”亦省稱“ 金僕 ”。《陳書·高祖紀上》:“公三籌既畫,八陣斯張,裁舉靈鉟,亦抽金僕。” 清 毛奇齡 《<梅中詩存>序》:“世無 甘蠅 ,非謂辭金僕而卻銑珧也。”

悉率

(1).猶齊驅。《詩·小雅·吉日》:“悉率左右,以燕天子。” 鄭玄 箋:“率,循也。悉驅禽順其左右之宜,以安待王之射也。”《文選·張衡<東京賦>》:“悉率百禽,鳩諸靈囿。” 薛綜 註:“悉,盡也;率,歛也……謂集禽獸於靈囿之中。”

(2).悉數率領。《三國志·蜀志·張嶷傳》:“既到 狄道 , 簡 悉率城中吏民出迎軍。”

(3).象聲詞。 宋 陳師道 《大風》詩:“舟行兩水間,觸突聲悉率。” 郭沫若 《北伐途次》四:“有時腳擦著岩邊或樹幹,發出些悉率的聲音。”

奔迸

(1).逃散。《宋書·張暢傳》:“ 胡盛之 偏裨小帥,眾無一旅,始濟 融水 , 魏國 君臣奔迸,僅得免脫。” 宋 龔鼎臣 《東原錄》:“ 安祿山 陷 洛陽 ,士庶奔迸。” 清 顧炎武 《常熟縣耿侯橘水利書》詩:“況多鋒鏑驚,早夜常奔迸。”

(2).猶奔涌。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二章:“夏潦時至,山水奔迸,交集於河。” 魯迅 《集外集拾遺·詩歌之敵》:“三是以為詩歌的熱烈的感情的奔迸,足以危害社會的道德與平和的那些懷著宗教精神的人們。”

無厭

(1).不滿足;沒有限止。《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大夫多貪,求欲無厭。”《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 鄒陽 ﹞乃從獄中上書曰:‘……﹝聖王﹞封 比干 之後,修孕婦之墓,故功業復就於天下,何則?欲善無厭也。’” 唐 屈同仙 《燕歌行》:“ 昭君 遠嫁已多年,戎狄無厭不復和。” 梁斌 《紅旗譜》八:“他貪得無厭的性子,隨著年歲的增長,更加殘忍了。”

(2).不厭倦;不厭煩。《荀子·非相》:“贈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勸人以言,美於黼黻文章;聽人之言,樂於鐘鼓琴瑟。故君子之於言無厭。” 楊倞 註:“無厭倦也。”《漢書·王莽傳上》:“﹝ 高皇帝 ﹞樂善無厭,班賞無遴,苟有一策,即必爵之。” 宋 蘇軾 《出峽》詩:“幽尋遠無厭,高絶每先上。”

不要壓迫或逼迫。厭,通“ 壓 ”。《老子》:“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高亨 註:“《説文》:‘厭,笮也。’‘笮,迫也。’厭即壓迫之壓。”

理則

(1).即邏輯。 孫中山 《建國方略·以作文為證》:“然則邏輯究為何物?當譯以何名而後妥……吾以為當譯之為‘理則’者也。” 孫中山 《建國方略·以作文為證》:“學者之對於理則之學,則大都如 陶淵明 之讀書,不求甚解而已。”

(2).原理法則。 郭沫若 《十批判書·稷下黃老學派的批判》:“儘管是怎樣的個人主義者,一個人不能完全脫離國家社會而生存,故論到國家社會的理則時,便很容易流露其個人主義的本色。”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三編第一章第三節:“ 莊子 認為……﹝道體﹞生出天地,生出帝王,生出一切的理則,連神、鬼都是從它生出來的。”

傳宣

(1).傳達宣布。《後漢書·公孫瓚傳》:“令婦人習為大言聲,使聞數百步,以傳宣教令。”《續資治通鑑·宋真宗天禧三年》:“使臣傳宣取物,承前止是口傳詔令,別無憑由,致因緣盜取錢物。”

(2).指宣傳。 康有為 《大同書》辛部第三章:“再增乎此,則地太遠,人太多,傳宣之腦筋漸不敏捷,則合眾難。”

(3).傳令宣召。 宋 范鎮 《東齋記事》卷一:“正月十四日,上御樓,遣中使傳宣從官”。《宣和遺事》後集:“ 粘罕 使人白帝曰:‘此北國皇后弟也,傳宣至此,催促陛下議諭事。’”《三俠五義》第十七回:“有勞夫人,傳宣官差完了。”

(4).猶傳揚。 明 邵璨 《香囊記·褒封》:“億兆騰歡,四海傳宣。” 郭沫若 《集外·不滅的光輝》:“ 魯迅 精神是早在被人傳宣著的,但這精神的真諦,不就是‘不妥協’的三個字嗎?”

(5).傳達號令的官吏。《續資治通鑑·宋真宗天禧三年》:“今請下入內侍省置傳宣契約司,專差內臣一員主之。”《說岳全傳》第五七回:“ 宋 營軍士拾得箭書,忙與傳宣説知。”

長林豐草

(1).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此由禽鹿少見馴育,則服從教制,長而見覊,則狂顧頓纓,赴蹈湯火,雖飾以金鑣,饗以嘉肴,逾思長林而志在豐草也。”本謂高大的樹林、豐茂的野草,為禽獸棲止之佳處。後用以指隱逸者所居。 唐 王維 《與魏居士書》:“長林豐草,豈與官署門闌有異乎?”

(2).指隱逸。《金史·隱逸傳·趙質》:“臣僻性野逸,志在長林豐草;金鑣玉絡,非所願也。”《儒林外史》第八回:“所以在風塵勞攘的時候,每懷長林豐草之思。”

悠然

(1) 安閒、閒適的樣子

悠然自得

(2) 深遠的樣子

(3) 形容韻味未盡

餘韻悠然

(4) 久遠的樣子;遼闊的樣子

年代悠然

索倫

我國少數民族名。即 鄂溫克 族。分布在 黑龍江省 嫩江 流域。民風剛勁,勇敢善戰。 明 以前稱為 通古斯 、 雅庫特 、 清 稱 索倫 。 明 末 清 初以“索倫部”統稱 索倫 、 達斡爾 、 鄂倫春 等族。參閱 清 西清 《黑龍江外紀》三。

喣嫗

謂生養撫育。《禮記·樂記》:“天地訢合,陰陽相得,喣嫗覆育萬物,然後草木茂。” 孔穎達 疏:“天以氣喣之,地以形嫗之,是天喣覆而地嫗育,故言喣嫗覆育萬物也。”

搢紳

插笏於紳。紳,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圍於腰際的大帶。《周禮·春官·典瑞》“王晉大圭” 鄭玄 注引 漢 鄭司農 曰:“晉讀為搢紳之搢,謂插於紳帶之間,若帶劍也。”《資治通鑑·漢武帝元封元年》:“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搢紳,射牛行事,封 泰山 下東方。”後用為官宦或儒者的代稱。《東觀漢記·明帝紀》:“是時學者尤盛,冠帶搢紳,游雍而觀化者,以億萬計。” 唐 權德輿 《知非》詩:“名教自可樂,搢紳貴行道。” 清 昭槤 《嘯亭續錄·內務府大員》:“內府人員惟充本府差使,不許外任部院,惟科目出身者,始許與搢紳為伍。” 林紓 《與姚叔節書》:“傖人入城,購搢紳殘敝之冠服,襲之以耀其鄉里,人即以搢紳目之,吾弗敢信也。”

祝網

《史記·殷本紀》:“ 湯 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 湯 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後因以“祝網”為帝王施行仁德之典。 唐 劉禹錫 《上杜司徒書》:“祝網之辰,動絓踈目。” 宋 吳自牧 《夢粱錄·西湖》:“有亭二:一以濱湖,為祝網縱鱗之所,亭匾泳飛;一以枕山,凡名賢舊刻皆峙焉。”參見“ 祝禽 ”。

蓄養

同“畜養”

深意

非常深刻的含意

詩詞推薦

放鹿行原文_放鹿行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