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陽山原文
峨峨首陽山,迢迢屬雷首。
遙揖巨靈掌,近對風陵口。
蒼茫河上舟,搖落關門柳。
一詠採薇歌,昔人復何有。
詩詞問答
問:首陽山的作者是誰?答:王士禎
問:首陽山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王士禎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士禎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有韻 出處:漁洋山人精華錄卷二
參考注釋
峨峨
(1) 山體高大陡峭
(2) 態度莊重嚴肅
陽山
(1).山名。 秦 漢 時稱 陰山 最西的一段為“ 陽山 ”。即今 內蒙古 烏拉特後旗 的 狼山 。《史記·蒙恬列傳》:“於是渡 河 ,據 陽山 ,逶蛇而北。” 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 五原 西安 陽縣 北有 陰山 。 陰山 在 河 南, 陽山 在 河 北。”參見“ 陰山 ”。
(2).古縣名。在今 廣東省 陽山縣 東。 漢 置,屬 桂陽郡 , 後漢 改為 陰山縣 , 三國 吳 復置,歷代因之。 唐 韓愈 《送區冊序》:“ 陽山 ,天下之窮處也。”舊註:“ 陽山 ,縣名,屬 連州 。”
迢迢
(1) 形容遙遠。也作“迢遞”
千里迢迢
(2) 漫長;長久
夜迢迢
恨迢迢
雷首
古山名。即今 山西省 的 中條山脈 西南端,介於 黃河 和 涑水 間,主峰在 山西 芮城 西北。《書·禹貢》:“ 壺口 、 雷首 ,至於 太岳 。” 孔 傳:“三山在 冀州 太岳 上黨 西。” 孔穎達 疏:“《地理志》雲…… 雷首 在 河東 蒲坂縣 南。”《穆天子傳》卷四:“天子南還,升於 長松 之隥;孟冬壬戌,至於 雷首 。”按,此山綿亘數百里,隨地異名。《水經注·河水》載俗稱 堯山 。《括地誌》、《通典》各載九名。略有差異,有 歷山 、 首陽山 、 蒲山 、 襄山 、 甘棗山 、 豬山 、 渠豬山 、 獨頭山 、 薄山 、 吳山 、 中條山 等稱。
巨靈
(1).神話傳說中劈開 華山 的河神。《文選·張衡<西京賦>》:“綴以二 華 , 巨靈 贔屓,高掌遠蹠,以流河曲,厥跡猶存。” 薛綜 註:“ 巨靈 ,河神也……古語云:此本一山當河,水過之而曲行,河之神以手擘開其上,足蹋離其下,中分為二,以通河流。手足之跡,於今尚在。” 唐 李白 《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詩:“ 巨靈 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 元 張翥 《題華山圖》詩:“ 巨靈 高掌削芙蓉,影落 黃河 一絲水。” 清 吳廷楨 《觀潮》詩:“罔象橫衝兩崖束, 巨靈 直擘中流開。”
(2).泛指神靈。 冰心 《寄小讀者》二二:“我 戚叩落亞 如今到 巨靈 那裡去,而我的詛咒卻永遠的追隨著你們!” 阿英 《夜》:“她覺著在眼前的暗黑的空間裡,又仿佛有一個火一般的巨靈。”
(3).謂巨大而強有力。《楚辭·天問》“鼇戴山抃” 王 逸 注引《列仙傳》:“有巨靈之鼇,背負 蓬萊 之山而抃舞。” 魯迅 《集外集拾遺·<梅斐爾德木刻士敏土之圖>序言》:“作者即在說出怎樣地用了巨靈的努力,這才能使被破壞了的工廠動彈,沉默了的機器運轉的顛末來。”
(4).神話中的矮人。《漢武故事》:“ 東郡 送一短人,長七寸……召 東方朔 問。 朔 至,呼短人曰:‘巨靈,汝何忽叛來,阿母還未?’” 漢 郭憲 《洞冥記》卷四:“唯有一女人,愛悅於帝( 漢武帝 ),名曰 巨靈 。帝傍有青珉唾壺, 巨靈 乍出入其中。”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五·短人》:“ 長山 之苑城周村間有短人,長可尺許,鬚眉手足皆具,能按拍而歌。問之,雲年三十餘矣。豈 巨靈 僬僥之類耶!”
風陵
地名。亦名“風陵堆”。在 山西省 永濟縣 南。傳說謂因有 風后 之陵而為名。一說該處有 女媧 之陵。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 關 之直北,隔 河 有層阜,巍然獨秀,孤峙 河 陽,世謂之 風陵 。”《新唐書·五行志二》:“ 天寶 十一載六月, 虢州 閺鄉 黃河 中 女媧 墓因大雨晦冥,失其所在,至 乾元 二年六月乙未夜,瀕 河 人聞有風雷聲,曉見其墓踴出,下有巨石,上有雙柳,各長丈餘,時號 風陵堆 。” 清 顧炎武 《書女媧廟》詩:“不見 風陵 之堆高突兀,沒入 河 中尋復出,天迴地轉無多日。”
蒼茫
空曠遼遠
蒼茫大地
暮色蒼茫
河上
(1). 黃河 邊。《詩·鄭風·清人》:“二矛重英, 河 上乎翱翔。”《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秦 攻 韓 汾陘 ,拔之,因城 河 上 廣武 。” 司馬貞 索隱引 劉氏 云:“此 河 上蓋近 河 之地,本屬 韓 ,今 秦 得而城。”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徐端》:“﹝ 陳鳳翔 ﹞後以妄放瀦水故,為 張制府 百齡 所劾,上命立枷 河 上,聞者快之。”
(2).即 河上公 。《文選·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物色 關 下,委裘 河上 。” 李善 注引《神仙傳》“ 河上公 ,莫知其姓名也,嘗讀 老子 《道德經》, 漢 孝文帝 駕從而詣之。”參見“ 河上公 ”。
搖落
凋殘,零落。《楚辭·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北周 庾信 《枯樹賦》:“沉淪窮巷,蕪沒荊扉,既傷搖落,彌嗟變衰。” 唐 杜甫 《謁先主廟》詩:“如何對搖落,況乃久風塵。” 明 何景明 《答望之》詩:“江湖更搖落,何處可安棲?” 清 曹寅 《和程令彰十八夜飲南樓》之一:“客心搖落傍孤笳,步屧隨時向酒家。”
關門
關口上的門
採薇
殷 末, 孤竹君 二子 伯夷 、 叔齊 ,反對 周武王 伐 紂 ,曾叩馬而諫。 周 代 殷 而有天下後,他們“義不食 周 粟”,隱於 首陽山 ,採薇蕨而食,及飢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 神農 、 虞 、 夏 忽焉沒兮,我安適歸兮?於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於 首陽山 。”見《史記·伯夷列傳》。後以“採薇”指歸隱。其歌稱《採薇歌》,後人譜為琴曲,稱《採薇操》,亦省稱《採薇》。見《樂府詩集·瑟曲歌辭一·<採薇操>序》引《琴集》及《樂府解題》。 晉 葛洪 《抱朴子·任命》:“願先生委龍蛇之穴,升利見之塗……採薇何足多慕乎?” 唐 王維 《送別》詩:“遂令 東山 客,不得顧採薇。” 宋 王禹偁 《賢人不家食賦》:“當年 漢 殿,猶聞索米之言;今日 商山 ,不見採薇之老。”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梁生》:“而今一發窮無告,不久西山唱《採薇》。”
(1).《詩·小雅》篇名。《〈詩〉序》:“ 文王 之時,西有 昆夷 之患,北有 玁狁 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卒,以守衛中國,故歌《採薇》以遣之。”後遂以“採薇”作調遣士卒的典故。 清 姚鼐 《吳戍橋》詩:“上相歌《採薇》,嚴軍入懸瓠。”
(2).《史記·伯夷列傳》載, 周武王 滅 殷 之後,“ 伯夷 、 叔齊 恥之,義不食 周 粟,隱於 首陽山 ,採薇而食之。”後因以“採薇”指歸隱或隱遁生活。 三國 魏 嵇康 《幽憤詩》:“採薇山阿,散髮巖岫,永嘯長吟,頤性養壽。” 唐 杜甫 《別董頲》詩:“當念著皂帽,採薇青雲端。”《歸潛志》卷十四引 元 劉肅 詩:“二 陸 不可作,故山歸採薇。”
(3).指亡國。 黃人 《<清文匯>序》:“播佳種於龍野,存國粹於滄桑,以塞麥秀,採薇之痛。”
昔人
前人;古人
何有
(1).有什麼。《詩·邶風·谷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鄭玄 箋:“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晉 潘尼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 崐山 何有?有瑤有珉。”
(2).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難。《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難。”《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漢 袁康 《越絕書·計倪內經》:“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於何有哉?” 晉 陶潛 《擬古》詩之一:“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憐惜、不愛重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 蒲 狄 乎!” 楊伯峻 註:“何有,古人習語,意義隨所施而異,此謂心目中無之也。”《呂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顏魯公碑亭記》:“其視卿相王侯與其國封邸第,曾不若脫屣,而何有於亭?”
(4).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關。《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討,國何有焉?” 杜預 註:“言討家臣,無與國事。”《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顛, 瑤 何有焉?”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
(5).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顧慮、不在乎。《左傳·昭公元年》:“ 吉 若獲戾,子將行之,何有於諸 游 ?” 楊伯峻 註:“言不必顧慮 游氏 諸人。” 明 李贄 《與周友山》:“士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於廢棄歟?” 魯迅 《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卻未必都如此不淨;倘竟如此不淨,則即使‘授受不親’後來也就會‘瞟’,以至於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時便是一部《禮記》,也即等於《 * 》了,又何有於《蕙的風》?”
(6).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得。《左傳·僖公十五年》:“獲 晉侯 ,以厚歸也;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預 註:“何有猶何得。”
(7).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有。《文選·木華<海賦>》:“弘往納來,以宗以都。品物類生,何有何無?” 李善 註:“言諸品物以類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無?言其多也。”
(8).哪裡有,豈有。 漢 張衡 《西京賦》:“澤虞是濫,何有春秋?”《後漢書·賈琮傳》:“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聖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吳承恩 《贈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歲之水也,洪濤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與賦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