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浪曲

作者:張方平 朝代:宋代

滄浪曲原文

五湖波浪涵秋空,風煙蕭索愁溶溶。

棹扁舟兮長邁,當年則有越相之范公。

烏喙不仁固可恨,文種踟躕亦已庸。

功大不賞威震主,不去必誅今古同。

周霍中曾殆如線,黥韓竟不保其終。

誰能持此滄浪曲,寄入三湘棹唱中。

詩詞問答

問:滄浪曲的作者是誰?答:張方平
問:滄浪曲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張方平的名句有哪些?答:張方平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一部

參考注釋

五湖

(1).古代 吳 越 地區湖泊。其說不一:(1) 吳縣 南部的湖澤。《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 揚州 ……其澤藪曰 具區 ,其川三江,其浸五湖。” 鄭玄 註:“ 具區 、五湖在 吳 南。浸,可以為陂灌溉者。” 具區 ,即 太湖 。(2)即 太湖 。《國語·越語下》:“果興師而伐 吳 ,戰於 五湖 。” 韋昭 註:“ 五湖 ,今 太湖 。”《文選·郭璞〈江賦〉》:“注 五湖 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 李善 注引 張勃 《吳錄》:“ 五湖 者, 太湖 之別名也。”(3) 太湖 及附近四湖。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入五湖之中。” 徐天祐 注引 韋昭 曰:“ 胥湖 、 蠡湖 、 洮湖 、 滆湖 ,就 太湖 而五。”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沔水二》:“南江東注於 具區 ,謂之五湖口。五湖謂 長盪湖 、 太湖 、 射湖 、 貴湖 、 滆湖 也。”(4) 太湖 附近的五個湖。《史記·夏本紀》“ 震澤 致定” 唐 張守節 正義:“五湖者, 菱湖 、 游湖 、 莫湖 、 貢湖 、 胥湖 ,皆 太湖 東岸五灣為五湖,蓋古時應別,今並相連。”

(2). 江 南五大湖的總稱。《史記·三王世家》:“ 大江 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 司馬貞 索隱:“五湖者, 具區 、 洮滆 、 彭蠡 、 青草 、 洞庭 是也。” 明 楊慎 《丹鉛總錄·地理》:“ 王勃 文‘襟三江而帶五湖’,則總言南方之湖。 洞庭 一也, 青草 二也, 鄱陽 三也, 彭蠡 四也, 太湖 五也。” 洮滆 ,今 江蘇 長盪湖 、 西滆湖 。 彭蠡 ,今 鄱陽湖 。 青草 ,今 洞庭湖 東南部。

(3).指 洞庭湖 。 唐 杜甫 《歸雁》詩:“年年霜露隔,不過 五湖 秋。” 朱鶴齡 註:“雁至 衡陽 則回。此五湖當指 洞庭湖 言。”

(4).近代稱 華中 、 華東 五大著名湖泊。即 洞庭湖 、 鄱陽湖 、 巢湖 、 洪澤湖 和 太湖 。

(5). 春秋 末 越國 大夫 范蠡 ,輔佐 越王 勾踐 ,滅亡 吳國 ,功成身退,乘輕舟以隱於五湖。見《國語·越語下》。後因以“五湖”指隱遁之所。 晉 葛洪 《抱朴子·正郭》:“法當仰隮 商 洛 ,俯泛五湖,追 巢父 於峻岭,尋漁父於滄浪。” 唐 李白 《書情贈蔡舍人雄》詩:“我縱五湖棹,煙濤恣崩奔。” 清 李漁 《巧團圓·聞詔》:“從今後呵,纔知道隱 三湘 泛五湖,這仙緣沒福難圖。”

波浪

由風與水之間摩擦引起的水面不平狀

風煙

風塵、煙霧;雲氣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吳均《與朱元思書》

蕭索

衰敗;冷落

蒼茫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村落

溶溶

(1) 寬廣的樣子

江水溶溶

心溶溶其不可量兮。——《楚辭·九嘆·愍命》

(2) 水緩緩流動的樣子,也用來形容月光蕩漾

二川溶溶,流入宮牆。——唐· 杜牧《阿房宮賦》

月色溶溶

扁舟

小船

一葉扁舟

扁舟尋釣翁。——唐· 李白《還山留別金門知己》

長邁

遠行;大步前進。 三國 魏 曹丕 《述征賦》:“遵往初之舊跡,順歸風以長邁。” 晉 左思 《吳都賦》:“濆薄沸騰,寂寥長邁。”《魏書·邢巒傳》:“既克 南安 ,據彼要險;前軍長邁,已至 梓潼 。”

當年

在事情發生的同一年

這個新建的廠子當年就收回了投資

越相

指 春秋 時 越 大夫 范蠡 。他曾輔助 越王 勾踐 滅 吳 雪恥。功成後以一葉扁舟逸去,經商致富。 唐 許渾 《賀少師相公致政》詩:“門臨二室 留侯 隱,櫂倚三川 越 相歸。” 宋 范仲淹 《蘇州十詠·靈岩寺》:“ 越 相煙波空去雁, 吳王 宮闕半啼猿。”

烏喙

(1).形容人之嘴尖。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夫 越王 為人長頸烏喙、鷹視狼步,可以共患難而不可共處樂。”一本作“ 鳥喙 ”。《宋史·奸臣傳二·郭藥師》:“ 藥師 瞻視不常,趣向懷異,蜂目烏喙,怙寵恃功,逆節已萌,兇橫日甚。”

(2).因史載 越王 勾踐 烏喙,後世遂以烏喙指代 勾踐 。 閩 徐夤 《勾踐進西施賦》:“烏喙年年,誓啄 夫差 之肉; 稽山 日日,拜聽 范蠡 之言。” 明 高啟 《姑蘇懷古》詩:“烏喙計成楣柵至,蛾眉舞罷綺羅非。” 清 吳偉業 《謁范少伯祠》詩:“浪擲紅顏終是恨,拜辭烏喙待如何。卻嗟愛子猶難免,霸 越 平 吳 事總虛。”

(3).中藥附子的別稱。以其塊莖形似得名。《墨子·雜守》:“常令邊縣豫種畜芫、芸、烏喙,袾葉。”《急就篇》卷四:“烏喙附子椒芫華。” 顏師古 註:“烏喙,形似烏之觜也。” 宋 蘇軾 《蓋公堂記》:“懼而反之,則鍾乳、烏喙,雜然並進,而瘭疽癰疥眩瞀之狀,無所不至。”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兵制二》:“ 布越 無所藉於 漢王 而 漢王 藉之,猶治病者之服烏喙、藜蘆也。”

不仁

(1)

不講仁德

不仁不義

(2)

活動不靈,感覺喪失

肢體不仁

老的不行了,腦子都不仁了

可恨

(1) 使人遺憾

(2) 令人憤恨

這個可恨的老惡婆子,她的每一句話都十分刻毒

文種

猶言讀書種子。舊題 唐 柳宗元 《龍城錄·裴令公訓子》:“ 裴令公 常訓其子:凡吾輩但可文種無絶,然其間有能成功、能致身為萬乘之相,則天也。”

踟躕

(1) 徘徊;心中猶疑,要走不走的樣子

搔首踟躕。——《詩·邶風·靜女》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漢樂府《陌上桑》

踟躕不知所措

(2) 也作“踟躇”

威震

亦作“ 威振 ”。1.使人震驚的威力或聲勢。《逸周書·時訓》:“春分之日,玄鳥至,又五日雷乃發聲,又五日始電……不始電,君無威震。”

(2).以威力或聲勢使之震動。《史記·魏公子列傳》:“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 漢 王褒 《四子講德論》:“ 楚莊 有 叔孫 、 子反 ,定 江 淮 ,威震諸夏。” 晉 左思 《魏都賦》:“搦 秦 起 趙 ,威振八蕃。”《三國演義》第七四回:“ 操 ( 曹操 )大喜曰:‘ 關 某威震華夏,未逢對手;今遇 令明 ,真勁敵也。’” 毛 * 《評西北大捷兼論解放軍的新式整軍運動》:“我東北野戰軍在冬季攻勢中,……殲滅大部敵人,迭克名城,威震全國。”

今古

(1).現時與往昔。 唐 韓愈 《柳子厚墓志銘》:“議論證據今古,出入經史百子。” 宋 蘇軾 《夜直秘閣呈王敏甫》詩:“共誰交臂論今古,只有閒心對此君。”

(2).謂古往今來,從古到今。

(3).過去、往昔。亦借指消逝的人事、時間。《北史·薛辯傳》:“汝既未來,便成今古,緬然永別,為恨何言!” 唐 王昌齡 《同從弟銷南齋玩月》詩:“冉冉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元 趙孟頫 《聞搗衣》詩:“人間俯仰成今古,何待他時始惘然。” 清 納蘭性德 《蝶戀花》詞:“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風,吹夢成今古。”

滄浪

(1).古水名。有 漢水 、 漢水 之別流、 漢水 之下流、 夏水 諸說。《書·禹貢》:“ 嶓冢 導 漾 ,東流為 漢 。又東為 滄浪 之水。” 孔 傳:“別流在 荊州 。”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夏水》:“ 劉澄之 著《永初山川記》云:‘ 夏水 ,古文以為 滄浪 ,漁父所歌也。’” 宋 姜夔 《清波引》詞序:“余久客古 沔 , 滄浪 之煙雨, 鸚鵡 之草樹……無一日不在心目間。”

(2).青蒼色。多指水色。《文選·陸機<塘上行>》:“發藻玉臺下,垂影滄浪泉。” 李善 註:“ 孟子 曰:‘滄浪之水清。’滄浪,水色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窣祿勤那國》:“水色滄浪,波濤浩汗。”《呂氏春秋·審時》“後時者,弱苗而穗蒼狼” 清 畢沅 輯校:“蒼狼,青色也。在竹曰‘蒼筤’,在天曰‘倉浪’,在水曰‘滄浪’。” 清 龔自珍 《賀新涼》詞:“一棹滄浪水,一行行淡煙疏柳,平生秋思。”

(3).借指青蒼色的水。 唐 韓愈 《合江亭》詩:“長綆汲滄浪,幽蹊下坎坷。” 明 高棣 《題台江別意餞顧存信歸番禺》詩:“滄浪浩蕩杳難期,此別重逢又幾時。”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譚詩·以詩存人》:“﹝ 華碩宣 ﹞《湖上》云:‘忽驚鷗鷺起,漁笛響滄浪。’”亦借指青蒼的天空。 唐 寒山 《詩》之五九:“天高不可問,鷦鵊在滄浪。”

(4).形容頭髮斑白。 唐 姚合 《奉和前司蘇郎中驚斑鬢之什》:“遶鬢滄浪有幾莖,珥貂相問夕郎驚。”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六》:“ 關河 泱漭連兵氣,齒髮滄浪寄病身。”

(5).《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後遂以“滄浪”指此歌。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孺子‘滄浪’,亦有全曲。” 清 陳夢雷 《寄答李厚庵百韻》:“君節誠不虧,鼓枻歌‘滄浪’。”

三湘

(1). 湖南 湘鄉 、 湘潭 、 湘陰 (或 湘源 ),合稱 三湘 。見《太平寰宇記·江南西道十四·全州》。但古人詩文中的 三湘 ,多泛指 湘江 流域及 洞庭湖 地區。 唐 李白 《江夏使君叔席上贈史郎中》詩:“昔放 三湘 去,今還萬死餘。” 清 吳偉業 《送聖符弟之任蘄水丞》詩之四:“廿載流移復, 三湘 轉運長。”

(2).指 沅湘 、 瀟湘 、 資湘 。 晉 陶潛 《贈長沙公族祖》詩:“遙遙三 湘 ,滔滔九江。” 陶澍 集註:“ 湘水 發源會 瀟水 ,謂之 瀟湘 ;及至 洞庭 陵子口 ,會 資江 謂之 資湘 ;又北與 沅水 會於湖中,謂之 沅湘 。” 明 徐楨卿 《送盛斯徵赴長沙》詩:“蠻中瘴遠三 湘 水,江畔春逢十月花。”

(3).指 湖南 。 陳毅 《嶽麓山頂眺望》詩:“ 嶽麓山 頭任我行, 三湘 眼底絶風神。”

棹唱

亦作“櫂唱”。1.猶棹歌。 南朝 梁 庾肩吾 《山池應令》詩:“逆湍流棹唱,帶谷聚笳聲。” 唐 駱賓王 《晚渡黃河》詩:“棹唱臨風斷,樵歌入聽喧。”參見“ 棹歌 ”。

(2).謂泛舟時的吟唱。 唐 劉長卿 《自鄱陽還道中寄褚徵君》詩:“愛君清川口,弄月時櫂唱。” 清 龔自珍 《能令公少年行》:“高吟角與宮,三聲兩聲櫂唱終。”

詩詞推薦

  • 慶元冬再到盱眙四首

    陳造宋代〕日行犖确面孱顏,舊慣山居意易闌。見說煙雲暝崷崒,北人爭指畫圖看。
  • 懷可齋簡林鄭二從事

    鄭清之宋代〕可齋嚴冷如古書,莊語敢下鉛與朱。讀之不厭味有餘,簫韶聞奏愁爰居。文墨政事同機樞,照人炯炯懸冰壺。昆弟
    滄浪曲原文_滄浪曲的賞析_古詩文
  • 雞鳴寺

    乾隆清代〕雞籠山上雞鳴寺,閱武因之路便游。峰不在高頗延矚,境惟遠俗有相投。初登舊詠疑如迓,小坐春雲看漸收。正喜
  • 望江南 重九遇雨

    康與之宋代〕重陽日,陰雨四效垂。戲馬台前泥拍肚,龍山會上水平擠。直浸到東籬。茱萸胖,菊蕊濕滋滋。落帽孟嘉尋篛笠,
  • 夜坐二首

    楊公遠宋代〕相伴青燈坐矮窗,老來計拙負年光。畫灰有句羞才短,就枕無眠畏夜長。世路難躋緣峻嶮,人情易見為炎涼。知心
  • 和公儀送白鷼於永叔

    王珪唐代〕清風樓古琴三尺,玉蕊花飛酒幾缸。月窟憐君霜兔獨,金莖誇我露禽雙。白鷼浴雪來春檻,古麗涵星關曉窗。悵望
  • 和家恭伯韻別曹揚休還涪陵五首

    程公許宋代〕讀易岩前訪德人,分明枯菌茁芽新。趨庭領會傳心法,一笑陳編萬古春。
    滄浪曲原文_滄浪曲的賞析_古詩文
  • 鳴弦齋

    家鉉翁宋代〕徽金軫玉七弦存,流水音中政事分。直自武城曾聽後,至今方始得重聞。
  • 村行與田翁語

    釋文珦宋代〕門對芒陂柳半遮,老翁留客坐枯槎。自言雨足好苗色,猶恐風多損稻花。
  • 落雁亭

    張璪宋代〕千古南譙炳地靈,穿雲雁塔自層層。殘煙落日荒墟上,父老相傳落雁亭。
  • 潤州道中詠古·其六·華陽館

    乾隆清代〕弘景昭明舊宅連,一修儒雅一修仙。設論資益後來者,文選鴻篇故是賢。
  • 圍繡亭

    張鎡宋代〕盤屈迴廊面面同,頂門開竅更神通。非關意匠玲瓏巧,示現圓融圍物功。
  • 上元夕趙北口行宮觀燈火與扈蹕諸臣聯句

    乾隆清代〕上元虛度戊與已,展義初春此值庚。歲紀況重首輪子,時巡又逮始和正。春旗按頓青郊遞,玉鑒成規玉浦迎。花合
  • 詠畫屏風詩 八

    庾信南北朝〕日晚金槌絡。朱軒流水車。{車憲}拂緣堤柳。甍飄夾路花。定迎劉碧玉。將過陰麗華。非是高陽路。莫畏接䍦斜
  • 南鄉子

    王哲元代〕物物要休休。打破般般是徹頭。認得本來真面目,修修。一個靈芽穩穩求。火里好行舟。焰裏白蓮素臉幽。復郁風
  • 滕王閣

    陳杰宋代〕稍覺闌乾遠水漪,枉持錢貫去安之。湖山千戶庭內,簾棟幾番鸞玉時。記好儘堪邕輟翰,序工且放顥題詩。西風何
  • 禪人寫真求贊

    釋正覺宋代〕默默蒲禪,空空世緣。誰賡白雪,我得青氈。萬法之機開兩拳,千僧之檐著一肩。戲蝶栩栩兮物齊春夢,飛鴻冥冥
  • 陪鄭史君泛舟晚歸

    許渾唐代〕南郭望歸處,郡樓高捲簾。平橋低皂蓋,曲岸轉彤襜。江晚笙歌促,山晴鼓角嚴。羊公莫先醉,清曉月纖纖。
  • 守歲

    蘇軾宋代〕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晨雞
  • 病後醉中

    蘇軾宋代〕病為兀兀安身物,酒作蓬蓬入腦聲。堪笑錢塘十萬戶,官家付與老書生。
    滄浪曲原文_滄浪曲的賞析_古詩文
滄浪曲原文_滄浪曲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