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劉刑部·其一原文
西漢於張手,傳家舊得名。
金科惟尚恕,棘寺每持平。
丹筆流餘慶,朱轓藹政聲。
他年門下客,接武位秋卿。
詩詞問答
問:挽劉刑部·其一的作者是誰?答:李正民
問:挽劉刑部·其一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挽劉刑部·其一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李正民的名句有哪些?答:李正民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庚韻
參考注釋
西漢
(1) 中國於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的朝代,為劉邦所建,建都長安——亦稱“前漢”
(2) 天河。即銀河
月還西漢,霞臨東沼。——王勃《七日賦》
於張
西漢 於定國 張釋之 的並稱。二人先後於 文帝 景帝 時任廷尉,執法皆審慎。後因以“ 於 張 ”稱決獄審慎,執法公正者。 晉 潘岳 《楊荊州誄》:“聽參 皋 呂 ,稱侔 於 張 。” 唐 虞世南 《賦得慎罰》詩:“ 於 張 懲不濫, 陳 郭 憲無傾。” 宋 王禹偁 《送牛冕序》:“﹝ 牛冕 ﹞佐秋官,詳庶獄,事無枉撓,有 於 張 之風焉。”
傳家
(1).傳家事於子孫。《後漢書·鄭玄傳》:“入此歲來,已七十矣。宿素衰落,仍有失誤,案之禮典,便合傳家。” 李賢 註:“傳家謂家事任子孫也。《曲禮》曰:‘七十老而傳。’”
(2).傳給子孫或子孫世代相傳。 宋 蘇軾 《再和許朝奉》詩:“傳家有衣鉢,斷獄盡《春秋》。” 清 吳偉業 《贈張以韜來鶴》詩:“草聖傳家久著聞,斗看孤鶴下層雲。” 老舍 《茶館》第一幕:“東西真地道,傳家的玩藝。”
得名
(1) 獲得稱號或名號
趙雲因常打勝仗而得名“常勝將軍”
(2) 出名;著名
以擅長油畫而得名
金科
(1).法律;法令。《南齊書·武帝紀贊》:“威承景歷,肅御金科。” 唐 武則天 《唐明堂樂章·皇帝行》:“化光玉鏡,訟息金科。” 宋 王禹偁 《謫居感事》詩:“丹書當無赦,金科了不疑。”
(2).引申為規則。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徵聖》:“然則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迺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
棘寺
(1).泛指九卿官署。《北齊書·邢邵傳》:“美榭高墉嚴壯於外,槐宮棘寺顯麗於中。更明古今,重遵鄉飲,敦進郡學,精課經業。” 唐 駱賓王 《久戍邊城有懷京邑》詩:“棘寺游《三禮》, 蓬山 簉八儒。”
(2).大理寺的別稱。古代聽訟於棘木之下,大理寺為掌刑獄的官署,故稱。 唐 劉長卿 《西庭夜燕喜評事兄拜會》詩:“棘寺初銜命, 梅仙 已誤身。” 宋 陳亮 《甲辰答朱元晦書》:“五月二十五日, 亮 方得離棘寺而歸。”《續資治通鑑·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近者 沉長卿 以謗訕被鄉人訟送棘寺。”
持平
保持在同等水平上
按照新辦法測算,職工今年可得獎金額大體和去年持平
丹筆
(1).朱筆。《初學記》卷二十引 三國 吳 謝承 《後漢書》:“ 盛吉 為廷尉,每至冬節,罪囚當斷,妻夜執燭, 吉 持丹筆,夫妻相對,垂泣決罪。” 唐 劉知幾 《史通·點繁》:“昔 陶隱居 《本草》,藥有冷熱味者,朱墨點其名; 阮孝緒 《七録》,書有 文德殿 者,丹筆寫其字。” 宋 陳師道 《寄晁以道》詩:“須子五千卷,丹筆校黃本。”
(2).猶史筆。《隋書·儒林傳·劉炫》:“數忝徒勞之職,久執城旦之書,名不掛於白簡,事不染於丹筆。”
朱轓
車乘兩旁之紅色障泥。《漢書·景帝紀》:“令長吏二千石車朱兩轓,千石至六百石朱左轓。” 顏師古 注引 應劭 曰:“所以為之藩屏,翳塵泥也。”後常以“朱轓”指貴顯者之車乘。 唐 劉禹錫 《和南海馬大夫聞楊侍郎出守郴州因有寄上之作》:“忽驚金印駕朱轓,遂別鳴珂聽曉猿。” 清 蔣士銓 《桂林霜·立祠》:“絳節新移,朱轓相傍。”
政聲
官吏的政治聲譽。《南史·沉憲傳》:“乃以 憲 帶 山陰 令,政聲大著。” 唐 錢起 《送沉少府還江寧》詩:“江樓新詠發,應與政聲傳。” 吳玉章 《從甲午戰爭前後到辛亥革命前後的回憶》十六:“辛亥革命勝利以後, 薄洵 還在 榮縣 作知事,他的政聲很好,受到民眾擁護,替當時的革命黨人保持了榮譽。”
他年
(1).猶言將來,以後。《左傳·成公十三年》:“ 曹 人使公子 負芻 守…… 負芻 殺其大子而自立也,諸侯乃請討之。 晉 人以其役之勞,請俟他年。” 唐 杜牧 《寄題甘露寺北軒》詩:“他年會著荷衣去,不向山僧道姓名。” 清 龔自珍 《乙酉十二月十九日得漢鳳紐白玉印一枚喜極賦詩》:“引我飄搖思,他年能不能?”
(2).往年;以前。 唐 杜甫 《千秋節有感》詩之二:“聖主他年貴,邊心此日勞。” 唐 韓愈 《祭虞部張員外文》:“他年諸人,莫有能比。” 唐 薛能 《雕堂》詩:“他年誰識我,心跡在 徐州 。”
門下客
(1).門客,食客。 唐 李白 《少年行》:“府縣盡為門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二:“ 呂正獻 平章軍國時,門下客因語次,或曰:‘ 嘉問 敗壞家法,可惜。’公不答,客愧而退。” 清 侯方域 《陳將軍二鶴記》:“ 陳將軍 者聞之而嘆曰:‘鶴之不遇也,有如此夫!’顧謂其門下客:‘有能知鶴者乎?其偕之以來。’”
(2).學生;弟子。 明 唐順之 《送鄒東郭掌南院》詩:“此去談經門下客,幾人相對坐春風。”
接武
(1).步履相接。謂小步前進。《禮記·曲禮上》:“堂上接武,堂下布武。” 鄭玄 註:“武,跡也。亦相接,謂每移足半躡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楹鼓逢逢將曙天,諸生接武 杏壇 前。”
(2).步履相接。指舞步相接。《楚辭·大招》:“二八接武,投詩賦只。” 朱熹 集註:“接,連也。武,跡也。”
(3).步履相接。形容人多擁擠。 晉 葛洪 《抱朴子·崇教》:“是以遐覽淵博者,曠代而時有;面墻之徒,比肩而接武也。”《魏書·李諧傳》:“異人相趨於絳闕,鴻生接武於儒館。” 唐 劉知幾 《史通·忤時》:“當今朝號得人,國稱多士。 蓬山 之下,良直差肩;芸閣之中,英奇接武。”《金史·崔立傳》:“當時冒進之徒,爭援 劉 齊 故事以冀非分者,比肩接武。”
(4).步履相接。形容親近;接近。 唐 權德輿 《戶部王曹長楊考功崔刑部二院長並同鍾陵使府之舊因以寄贈》詩:“外庭時接武,廣陌更連鑣。” 宋 司馬光 《與呂晦叔簡》:“自 晦叔 入都,及得共事,每與僚寀行坐不相離,未嘗得伸悃愊,雖日夕接武,猶隔闊千里也。”
(5).步履相接。前後相接;繼承。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物色》:“古來辭人,異代接武,莫不參伍以相變,因革以為功。”《新唐書·上官儀傳》:“御史供奉赤墀下,接武夔龍,簉羽鵷鷺,豈 雍州 判佐比乎?” 馬宗霍 《書林藻鑒》:“ 唐 代書家之盛,不減於 晉 ,因由接武六朝,家傳世習,自易為工。”
秋卿
(1).《周禮》以秋官司寇掌刑獄,後世因稱刑部長官為秋卿。 唐 劉禹錫 《答白刑部聞新蟬》詩:“何事秋卿詠,逢時亦悄然。” 宋 王安石 《崔嶧可刑部侍郎致仕》:“進貳秋卿,以榮居息。”
(2). 南朝 梁武帝 天監 七年以衛尉為衛尉卿,廷尉為廷尉卿,將作大匠為大匠卿,三卿總為秋卿。參閱《隋書·百官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