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德墓志銘末附歌原文
哀哉哲人,於何是美。
言滿山川,名揚閭□。
上敬而恭,下問不恥。
直而能謙,和而有禮。
奈何龍劍,俱沉逝水。
風樹蕭蕭,荒墳累累。
曾閔攀號,哀情摧毀。
中外痛咽兮苦深,腸斷絕兮不能已已。
詩詞問答
問:劉明德墓志銘末附歌的作者是誰?答:佚名
問:劉明德墓志銘末附歌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佚名的名句有哪些?答:佚名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三部 出處:全唐詩續補遺
2. 疑為「里」字
參考注釋
哲人
才智卓越的人
於何
(1).為何;如何。《詩·小雅·十月之交》:“彼月而食,則維其常;此日而食,於何不臧?” 唐 王季友 《滑中贈崔士瑾》詩:“十年前見君,甲子過我壽;於何今相逢,華髮在我後?”
(2).什麼。於,助詞。 漢 張衡 《西京賦》:“林麓之饒,於何不有!” 晉 左思 《蜀都賦》:“異類眾伙,於何不育!”
如何。《墨子·非命上》:“故言必有三表。何謂三表? 子墨子 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廢以為刑政。’” 唐 韓愈 《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一:“ 何氏 之從學,蘭蕙已滿畹。於何玩其光,以至歲向晚。”
山川
山嶽、江河
祖國壯麗的山川
下問
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請教
不恥
不顧羞恥不以為有失體面;不以為恥
下第子不恥,遺才人恥之。——唐·賈島《送沈秀才下第東歸》
奈何
(1) 怎么辦
無可奈何
(2) 如何
奈何不禮
不予我城奈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為之奈何。——《史記·項羽本紀》
(3) 又
且為之奈何。
奈何取之盡錙銖。(錙銖(zīzhū ),古代重量單位,一銖等於二十四分之一兩,六銖為一錙,喻微小。)—— 唐· 杜牧《阿房宮賦》
奈何飲於酒肆。——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4) 懲治;對付
等我慢慢的奈何他
龍劍
亦作“ 龍劒 ”。古有寶劍名龍淵、龍泉。後因稱寶劍為“龍劍”。 晉 郭璞 《蚍蜉賦》:“虎賁比而不懾,龍劒揮而不恐。” 唐 劉禹錫 《武陵觀火詩》:“ 晉 庫走龍劒, 吳 宮傷燕雛。” 明 傅新德 《送郭青字參藩巴蜀》詩:“萬里江湖龍劍合,一尊風雨 薊門 分。” 清 龔自珍 《自春徂秋偶有所觸拉雜書之漫不詮次得十五首》詩之五:“匣中龍劍光,一鳴四壁靜。” 柳亞子 《題<張蒼水集>》詩之四:“ 延津 龍劍沉淵久,出匣依然百鍊鋼。”
逝水
(1).指一去不返的流水。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光陰可惜,譬諸逝水。” 唐 許渾 《重遊練湖懷舊》詩:“榮枯盡寄浮雲外,哀樂猶驚逝水前。” 清 俞蛟 《夢廠雜著·遊蹤選勝·萬柳堂記》:“幾曾逝水留雲住,猶記殘花撲酒香。”
(2).比喻流逝的光陰。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舞衫歌扇,儀態萬方,彈指繁華,總隨逝水。”
風樹
《韓詩外傳》卷九:“ 皋魚 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後因以“風樹”為父母死亡,不得奉養之典。《晉書·孝友傳序》:“聚薪流慟,銜索興嗟,曬風樹以隤心,頫寒泉而沬泣,追遠之情也。” 宋 范仲淹 《上執政書》:“今親亡矣,縱使異日授一美衣,對一盛饌,尚當泣感風樹,憂思無窮。” 清 錢謙益 《太僕寺寺丞黃正賓授承德郎母王氏贈安人制》:“母儀邈矣,永懷風樹之淒涼。”
蕭蕭
(1) 形容馬嘶鳴聲
馬鳴蕭蕭
蕭蕭班馬鳴。——唐· 李白《送友人》
車轔轔,馬蕭蕭。——唐· 杜甫《兵車行》
(2) 風聲
風蕭蕭兮易水寒。——《戰國策·燕策》
風蕭蕭
(3) 冷落淒清的樣子
(4) 花白稀疏的樣子
祖父看見了鏡里的白髮蕭蕭
累累
(1) 多次
(2) 數目多得無法計算的
罪行累累
(3) 重疊,重積;另聯貫成串,眾多的樣子
曾閔
曾參 與 閔損 ( 閔子騫 )的並稱。皆 孔子 弟子,以有孝行著稱。 漢 蔡邕 《陳留太守胡公碑》:“孝於二親,養色寧意,蒸蒸雍雍,雖 曾 、 閔 、 顏 、 萊 ,無以尚也。” 唐 元稹 《陽城驛》詩:“昔公孝父母,行與 曾閔 儔。” 清 葉廷琯 《吹網錄·守海鹽主簿王頊妻墓志銘》:“且夫人事親盡孝,可侔於 曾 閔 。”
攀號
攀龍髯而哭。謂哀悼帝喪。《南史·梁紀下論》:“攀號之節,忍酷於踰年;定省之制,申情於木偶。”《陳書·後主紀》:“上天降禍,大行皇帝奄棄萬國,攀號擗踴,無所迨及。” 唐 劉禹錫 《慰國哀表》:“伏惟皇帝陛下,孝思至性,攀號罔極。” 宋 歐陽修 《英宗皇帝靈駕發引祭文》:“臣以官守有職,不得攀號於道左,謹擇 順天門 外,恭陳薄奠,瞻望靈輿。”參見“ 攀髯 ”。
哀情
悲傷的感情。 漢武帝 《秋風辭》:“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誄碑》:“至於序述哀情,則觸類而長。” 唐 韓愈 《此日足可惜贈張籍》詩:“哀情逢吉語,惝怳難為雙。”
摧毀
用強力破壞;毀壞
摧毀防禦工事和港口
中外
裡面和外面
中外不得相救
中外交薦。——《明史》
痛咽
亦作“ 痛咽咽 ”。悲傷哀泣貌。 清 洪昇 《長生殿·重圓》:“乍相逢執手,痛咽難言。” 清 洪昇 《長生殿·神訴》:“是 唐 天子的貴妃 楊玉環 ,磣磕磕黃土坡前怨屈,因此上痛咽咽幽魂不去,靄騰騰黑風在空際吹噓。”
腸斷
喻非常悲痛
不能
(1)
不可能;不能夠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實現
(2)
〈方〉∶不允許,不可以
不能不談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並論
(3)
〈方〉∶不至於
已已
已,休止。迭用以加重語氣。《三國志·蜀志·費詩傳》:“ 達 曰:‘ 諸葛亮 見顧有本末,終不爾也。’盡不信 沖 言,委仰明公,無復已已。” 晉 王羲之 《雜帖》:“豈圖凶問奄至,痛惋情深,半年之中,禍毒至此,尋念相催,不能已已。” 朱自清 《中國歌謠》引《粵東筆記》:“﹝ 粵 歌,﹞辭必極其艷,情必極其至,使人喜悅悲酸而不能已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