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上乘·其四·順水流四首原文
最上乘。
無可造。
不識工力自然了。
識心見性又知時,無心便是釋迦老。
詩詞問答
問:最上乘·其四·順水流四首的作者是誰?答:敦煌曲子
問:最上乘·其四·順水流四首寫於哪個朝代?答:唐代
問:敦煌曲子的名句有哪些?答:敦煌曲子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敦煌歌辭總編卷三
參考注釋
最上乘
(1).佛教謂最高明圓滿的教法。 唐 柳宗元 《永州龍興寺修淨土院記》:“上人者,修最上乘,解第一義。” 宋 嚴羽 《滄浪詩話·詩辯》:“禪家者流,乘有小大,宗有南北,道有邪正,學者須從最上乘,具 * 眼,悟第一義。”
(2).借指文學藝術作品中的最上品。 清 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二:“ 碧山 《齊天樂》諸闋,哀怨無窮,都歸忠厚,是詞中最上乘。”
無可
(1).猶言無可無不可。《後漢書·仲長統傳》:“任意無非,適物無可。” 南朝 宋 鮑照 《轉常侍上疏》:“自惟常人,觸事無可。”
(2).不能,無法。《藝文類聚》卷八三引 南朝 宋 劉義慶 《幽明錄》:“ 淮牛渚津 水極深,無可算計。”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恍惚杳冥,茫無實據,雖 閻羅 包老 亦無可措手。” 茅盾 《子夜》八:“好像犯人被判決了罪狀, 馮雲卿 到此時覺得無可躲閃了。”
(3).猶言沒有可以。 孫犁 《秀露集·關於紀昀的通信》:“至於他為官的政績,只能說是平平,無可稱述。”
不識
(1).不知道,不認識。《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 箋:“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韓愈 《閔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魯迅 《<集外集>序言》:“連我自己也詫異那時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識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指誤殺。《周禮·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識。” 鄭玄 註:“識,審也。不審,若今仇讎當報甲,見乙,誠以為甲而殺之者。”
自然
(1) 宇宙萬物;宇宙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總和,即整個物質世界,自然界
改造自然
自然之理也。——宋· 歐陽修《新五代史·伶官傳》
擇於自然。——赫胥黎著、 嚴復譯《天演論》
近於自然。——蔡元培《圖畫》
(2)
(3) 屬於或關於自然界的、存在於或產生於自然界的、非人為的
自然現象
自然之驗。——《史記·貨殖列傳》
(4) 不勉強,不拘束,不呆板
他的動作很自然
復得返自然。(指無拘無束的田園生活)。——晉· 陶淵明《歸園田居》
自然蛾眉。——唐· 李朝威《柳毅傳》
(5) 不經人力干預而自由發展
聽其自然
(6) 當然
帶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魯迅《朝花夕拾》
識心
(1).知道心意。 晉 陸機 《贈馮文羆遷斥丘令》詩:“出自幽谷,及爾同林。雙情交映,遺物識心。”
(2).佛教語。謂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宋書·少帝紀》:“德業沖粹,識心明允。”《壇經·惠能童子問答惠能作偈》:“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識心見性,即悟大意。” 明 李贄 《答周西岩書》:“或有或無,自是識心分別,妄為有無,非汝佛有有有無也明矣。”
見性
佛教語。謂悟徹清淨的佛性。《壇經·般若品》:“若開悟頓教,不能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明 李贄 《答鄧石陽書》:“若人能空之,則不得謂之太虛空矣。有何奇妙,而欲學者專以見性為極則也耶!”《天雨花》第二七回:“鎖閉三年併五載,試他見性與明心。”
無心
(1) 沒有心情,沒有做某事的念頭
無心戀戰
(2) 不是存心的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便是
(1).即是,就是。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十六:“客遂屈,乃作色曰:‘鬼神,古今聖賢所共傳,君何得獨言無。即僕便是鬼。’” 明 李贄 《答耿中丞論淡》:“若祗以平日之所飫聞習見者為平常,而以其罕聞驟見者為怪異,則怪異平常便是兩事,經世出世便是兩心。”
(2).即使;縱然。 漢 王充 《論衡·儒增》:“便是 熊渠 、 養由基 、 李廣 主名不審,無害也。”《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至於婚姻大事,兒女親情,有貪得富的,便是王公貴戚,自甘與團頭作對。”《紅樓夢》第四九回:“便是不會,也沒難處。” 魯迅 《集外集·<窮人>小引》:“他寫人物,幾乎無須描寫外貌,只要以語氣、聲音,就不獨將他們的思想和感情,便是面目和身體也表示著。”
(3).用於句末,表示肯定語氣。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三:“我離了他家門便是。” 元 無名氏 《看錢奴》第一折:“小可 曹州 人氏 賈仁 的便是。”《儒林外史》第二二回:“ 牛布衣 近日館於舍親 卜 宅,尊客過問,可至浮橋南首大街 卜 家米店便是。”
(4).只因為。《水滸傳》第二一回:“那老兒見是 宋江 來,慌忙道:‘押司如何今日出來得早?’ 宋江 道:‘便是夜來酒醉,錯聽更鼓。’”《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 許宣 道;‘娘子如何在此?’ 白娘子 道:‘便是雨不得住,鞋兒都踏濕了,教 青青 回家,取傘和腳下。又見晚下來。望官人搭幾步則個。’”
(5).正是。 唐 元稹 《哭子》詩之三:“鐘聲欲絶東方動,便是尋常上學時。”
迦老
釋迦牟尼 八十而終,後人尊稱 迦老 。 明 汪廷訥 《獅吼記·住錫》:“金鎞扶翳,全憑 迦老 鉗錘;玉杵降魔,亦仗 韋馱 抖擻。” 明 屠隆 《曇花記·魔難不屈》:“緣知四大本非真,也強似熬煎慾火,竭脂膏翠黛紅裙,還想那金鎗 迦老 ,刎頭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