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通鑑續編宋主答徐鉉事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書通鑑續編宋主答徐鉉事原文

藝祖志一統,命師伐江南。

卑辭徐鉉來,稱如事父嚴。

父子而兩家,不可何待占。

緩師復遣求,論辨徒詹詹。

榻側難容睡,按劍叱何慚。

嫚罵如沛公,創業多直談。

更能用曹彬,禁暴恢海涵。

一時王業定,太平引養恬。

時泰作廣義,吹求致苛纖。

謂徐鉉辱君,諛頌失太謙。

更為設若詞,包茅問貢拈。

闊論名有無,詭辨逞呫諵。

有如愛二毛,宋師無救殲。

辭費申臆見,史義何曾探。

昌黎有定評,責人詳已廉。

詩詞問答

問:書通鑑續編宋主答徐鉉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書通鑑續編宋主答徐鉉事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四部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四十一

參考注釋

藝祖

亦作“萟祖”。有文德之祖。《書·舜典》:“歸,格於藝祖,用特。” 孔 傳:“巡守四岳,然後歸告至 文祖 之廟。藝,文也。” 孔穎達 疏:“才藝文德,其義相通,故蓺為文也。”後用以為開國帝王的通稱。 唐 張說 《唐享太廟樂章·光大舞》:“肅肅藝祖,滔滔濬源。” 宋 沉遘 《五言陳橋驛》詩:“萟祖昔臣 周 , 周 德久已衰。” 清 顧炎武 《日知錄·藝祖》:“人知 宋 人稱太祖為藝祖,不知前代亦皆稱其太祖為藝祖……然則﹝藝祖﹞是歷代太祖之通稱也。”

江南

(1) 長江下游以南的地區,就是江蘇、安徽兩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

江南草長,雜花生樹。——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江南好風景。——唐· 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能不憶江南。——唐· 白居易《憶江南》

春風又綠江南岸。——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泛指長江以南

江南出楠梓。——《史記·貨殖列傳》

卑辭

謙恭之辭語

口出卑辭,心懷鬼胎

父子

父親和兒子,古時也指叔侄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與藥相粘,不可取。——宋·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

(2)

 

決不能,必須不

而勢力眾寡不可論。——《資治通鑑》

不可一概而論

(3)

 

與“非”搭配,表示必須或一定

今天這個會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何待

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須、用不著。 蕭三 《血書》詩:“只聽說,你工作努力,你常常站在鬥爭的最前線。這何待說?你已久是鋼鐵煉成的戰鬥員。”

緩師

延遲出兵。《左傳·文公七年》:“既不受矣,而復緩師, 秦 將生心。”《宋史·太祖紀三》:“ 江南主 貢銀五萬兩、絹五萬匹,乞緩師。”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五·徐鉉》:“ 南唐 以 徐鉉 使北,請緩師。”

論辨

(1).謂考定才能品德。《禮記·王制》:“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辨,然後使之。” 鄭玄 註:“論,謂考其德行道藝;辨,謂考問得其定也。”

(2).議論辯駁。辨,通“ 辯 ”。《後漢書·荀悅傳》:“辭約事詳,論辨多美。”《元史·巎巎傳》:“其遇事英發,掀髯論辨,法家拂士不能過之。”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附錄《追論及補遺》九:“在現在新的史料尚未充足之前,他的論辨自然並未能成為定論。”

(3).文體的一種。今稱論說文。辨,通“ 辯 ”。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誌·體別》:“論辨理繹,能在釋結,失在流宕。” 清 姚鼐 《古文辭類纂·序目》:“論辨類者,蓋原於古之諸子,各以所學著書詔後世。”

詹詹

言詞煩瑣、喋喋不休的樣子。《莊子·齊物論》:“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成玄英 疏:“詹詹,詞費也。” 姚華 《曲海一勺》:“立言者鶩高,讀書者好奇,與其詹詹,毋寧炎炎。”

按劍

以手撫劍。預示擊劍之勢。《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人於道路,人無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 唐 李白 《古風》之五六:“獻君君按劍,懷寶空長吁。” 清 戴名世 《<闕里紀言>序》:“吾儒之徒皆為之固其壁壘,樹其旗幟,相與裂眥大呼,按劍操刃於先生,以快彼之心而後已。” 柳亞子 《<二十世紀大舞台>發刊詞》:“然而,明珠投暗,遭按劍之叱,陳鐘鼓於 魯 庭,爰居弗享也。”

嫚罵

辱罵;亂罵。《史記·高祖本紀》:“ 高祖 問醫,醫曰:‘病可治。’於是 高祖 嫚駡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 扁鵲 何益!’”《新唐書·忠義傳中·張巡》:“ 霽雲 嫚駡馬上,請決死鬭, 叔冀 不敢應。” 清 黃景仁 《鸚鵡洲》詩:“依人而嫚駡,若與性命仇。” 魯迅 《中國小說史略》第二三篇:“其近於呵斥全羣者,則有《鍾馗捉鬼傳》十回……然詞意淺露,已同嫚駡,所謂‘婉曲’,實非所知。”

沛公

漢高祖劉邦。秦末劉邦起兵於沛(今江蘇沛縣),民眾立他為沛公

創業

亦作“剙業”。開創基業。 漢 張衡 《西京賦》:“ 高祖 創業,繼體承基。” 宋 陳亮 《酌古論·桑維翰》:“或難於剏業而資為聲援,或急於中興而用為輔翼。”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洛翰》:“ 高皇帝 創業之初,有 洛翰 者,本 劉 姓, 中原 人。” 郭小川 《他們下山開會去了》詩:“在整個創業時期,它發揮了最卓越的力量。”

禁暴

亦作“ 禁虣 ”。制止 * ;制止 * 。《周禮·地官·司市》:“以刑罰禁虣而去盜。” 賈公彥 疏:“以刑罰禁虣亂之人。”《禮記·樂記》:“刑禁暴,爵舉賢,則政均矣。”《史記·張儀列傳》:“是我一舉而名實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亂之名。” 宋 孔平仲 《續世說·言語》:“臣久主兵,不能禁暴,軍士殘人之墓,固亦多矣。” 明 劉基 《官箴上》:“疾病顛連,我扶我持,禁暴戢姦,損贏益虧。”

海涵

如海一樣的包容。敬辭,比喻人度量寬大(用於請人特別原諒時)

天覆群生,海涵萬族。——蘇軾《湖州謝上表》

時王

當代的君主。《公羊傳·隱公元年》“王者孰謂” 漢 何休 註:“欲言時王則無事,欲言先王又無謚,故問誰謂。” 徐彥 疏:“時王,即當時 平王 也。” 晉 潘岳 《西征賦》:“豈時王之無僻,賴先哲之長懋。”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一》:“時王之制,或損或益,聖人容有不知,故不得不問。”

太平引

琴曲名。亦名“廣陵散”。《世說新語·雅量》“《廣陵散》於今絶矣” 劉孝標 注引《文士傳》:“﹝ 嵇康 ﹞臨死,而兄弟親族鹹與共別, 康 顏色不變,問其兄曰:‘向以琴來不邪?’兄曰:‘以來。’ 康 取調之,為《太平引》,曲成,嘆曰:‘《太平引》於今絶也!’”

養恬

培養恬靜寡慾的思想;過恬靜的生活。《莊子·繕性》:“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 唐 錢起 《酬陶六辭秩歸舊居見柬》詩:“畢娶願已果,養恬志寧違。” 宋 梅堯臣 《睡意》詩:“萬事易厭此不厭,真可養恬無夭促。”

廣義

由本義而推廣原意;趨向於一般化

廣義空間

吹求

(1).猶言吹毛求疵。謂刻意尋找毛病。 宋 蘇轍 《李諫議謝二府啟》:“雖循省之無瑕,顧吹求之已密。”《明史·李士柔傳》:“誥敕用寳,歲有常期,未有十年後用寳進呈,吹求當制者也。” 清 魏源 《道光洋艘征撫記》上:“﹝ 琦善 ﹞欲吹求 林則徐 罪不可得,則首詰劫船之役,何人先開礮,欲斬副將以謝之。” 魯迅 《集外集拾遺·中山先生逝世後一周年》:“無論後人如何吹求他,冷落他,他終於全都是革命。”

(2).用為審察的謙詞。 清 王鵬運 《彊村詞序》:“至於去取,則公自為沙汰之嚴,已毫無塵雜,俟放暑假後,再為吹求,續行奉告。”

諛頌

阿諛讚頌。 清 王夫之 《讀通鑑論·晉惠帝五》:“﹝ 陸機 ﹞謝朝華,披夕秀,以詞翰之美樂見於當世,則 倫 且資其諛頌以為榮,蓋有求免而不得者。”

更為

更加

自從那次大病以後她更為注意保護好自己的身體

設若

假若

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濟南的冬天》

包茅

古代祭祀時用以濾酒的菁茅。因以裹束菁茅置匣中,故稱。《書·禹貢》:“包匭菁茅。”《左傳·僖公四年》:“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供,無以縮酒。” 杜預 註:“包,裹束也;茅,菁茅也;束茅而灌之酒,為縮酒。” 唐 杜甫 《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之八:“包茅重入歸關內,王祭還供盡海頭。”《續資治通鑑·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丙午,敕 常州 府歲貢包茅。”

闊論

闊大不切實際的議論。 宋 劉恕 《自訟》:“言大而智小,好謀而闊論。”

有無

亦作“ 有亡 ”。1.有或無。《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臣 楚國 之鄙人也,幸得宿衛,十有餘年,時從出遊,游於後園,覽於有無,然猶未能徧覩也。” 李善 註:“覽於有無,謂或有所見,或復無也。” 漢 揚雄 《羽獵賦》:“馳弋乎神明之囿,覽觀乎羣臣之有亡。” 唐 賈島 《送僧》詩:“言歸文字外,意出有無間。”《水滸傳》第三九回:“這個不難,只取牢城營文冊一查,便見有無。”

(2).指家計的豐或薄。《禮記·檀弓上》:“ 子游 問喪具。夫子曰:‘稱家之有亡。’ 子游 曰:‘有亡惡乎齊?’” 陸德明 釋文:“有亡……一音無。” 孔穎達 疏:“亡,無也。言各隨其家計豐薄有無也。”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張公神道碑》:“﹝公﹞復常好施,與宗族同其有亡。”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城中人每年各按照家中有無,到天王廟去殺豬,宰羊,磔狗,獻雞,獻魚,求神保佑五穀的繁殖,六畜的興旺,兒女的長成,以及作疾病婚喪的禳解。”

(3).指有餘與不足。《書·益稷》:“懋遷有無化居,烝民乃粒,萬邦作乂。” 孫星衍 疏:“有為有餘,無為不足也。”按,《文選·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四》引作“有亡”。 唐 韓愈 《原道》:“為之賈以通其有無。” 宋 蘇軾 《過雲龍山人張天驥》詩:“墟里通有無,垣牆任摧倒。”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商人各負擔了花紗同貨物,灑脫的向深山中村莊走去,同平民作有無交易,謀取什一之利。”

(4).所有。 唐 韓愈 《處士盧君墓志銘》:“其弟 渾 ,以家有無,葬以車一乘於 龍門山 先人兆。” 宋 曾鞏 《故太常博士吳君墓碣》:“其喪父也,以家之有無葬,故葬不緩。”

(5).古代哲學範疇。有,指事物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實有”等義;無,指事物的不存在,有“無形、無名、虛無”等義。《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次及 宋岱 、 郭象 ,鋭思於幾神之區; 夷甫 、 裴頠 ,交辨於有無之域:並獨步當時,流聲後代。”

詭辨

見“ 詭辯 ”。

有如

(1).猶如,好像。《詩·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 召公 ,日辟國百里,今也日蹙國百里。” 唐 韓愈 《寄三學士》詩:“歸舍不能食,有如魚中鉤。”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崔秀才》:“吾聞人心不同,有如其面。”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來自田間,心直口快,待 曾 家的子女,有如自己的骨肉。”

(2).如果,假如。《史記·商君列傳》:“ 公叔 病有如不可諱,將柰社稷何?”《資治通鑑·後晉齊王開運二年》:“今 唐 兵不出數千,將軍擁眾萬餘,不乘其未定而擊之,有如 唐 兵懼而自退,將軍何面目以見陛下乎!” 清 顧炎武 《義士行》:“有如不幸先朝露,此恨悠悠誰與訴?”

(3).古人誓詞中常用語。《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楊伯峻 註:“‘有如’亦誓詞中常用語, 文 十二年《傳》‘有如 河 ’……‘有如白水’即‘有如河’,意謂 河 神鑒之。”《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晏子 仰天嘆曰:‘ 嬰 所不唯忠於君、利社稷者是與,有如上帝!’”

二毛

(1).斑白的頭髮。常用以指老年人。《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 杜預 註:“二毛,頭白有二色。” 晉 葛洪 《抱朴子·遐覽》:“二毛告暮,素志衰頽。” 宋 蘇軾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詩:“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灘頭一葉身。” 胡韞玉 《春日寄懷馬一浮》詩:“病餘人事懶,愁畏二毛侵。”

(2). 晉 潘岳 《秋興賦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後因以“二毛”指三十餘歲。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序》:“ 信 年始二毛,即逢喪亂。” 倪璠 註:“以 滕王逌 序‘己亥,年六十七歲’逆數之,逢亂之歲, 子山 時年三十有六。” 宋 李宗諤 《先公談錄》:“ 宗諤 二毛之年,丁先公憂。”按:先公 李昉 死於公元九六六年, 宗諤 生於公元九 * 年,時年三十三歲。

(3).即二毛子。 清 黃遵憲 《三哀詩》:“讙譁殺二毛,萬頭相傾擠。” 錢仲聯 箋註:“ 袁昶 《亂中日記》:‘見洋人呼曰大毛子,見教民呼曰二毛子。’”《中國歌謠資料·義和團歌謠·砍二毛》:“洋人進 中國 ,二毛直起腰。狗仗人勢,橫行霸道。”參見“ 二毛子 ”。

(4).方言。謂皮毛短。 謝覺哉 《孔夫子與老農》:“他又縫了許多衣服:狐皮桶子、羔皮桶子、二毛桶子,大毛桶子。” 李季 《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一封信》詩:“身穿二毛皮大衣,聽問路忙答話跳下牲靈。”

無救

(1).沒有救兵。《漢書·李陵傳》:“上悔 陵 無救……乃遣使勞賜 陵 餘軍得脫者。”《後漢書·王霸傳》:“今閉營固守,示不相援,賊必乘勝輕進;捕虜無救,其戰自倍。”

(2).不加補救。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楚莊王》:“時難而治簡,行枉而無救,是其所以窮也。” 晉 葛洪 《抱朴子·塞難》:“而無救於不解,果當從連環之義乎!”

(3).無所救助。《列子·仲尼》:“吾始知詩書禮樂,無救於治亂,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此樂天知命者之所憂。”

辭費

說廢話;羅唆。《禮記·曲禮上》:“禮不妄説人,不辭費。” 孔穎達 疏:“凡為人之道,當言行相副。今直有言而無行,為辭費。” 南朝 宋 顏延之 《重釋何衡陽<達性論>》:“故兩解此意,冀以取了,反致辭費。”《金史·白華傳》:“其奏每嫌辭費,必欲言簡而意明。” 鄒韜奮 《外國文和外國教師》:“既是在事實上不可能,我竟說了一大堆話,不是辭費嗎?”

臆見

亦作“肊見”。1.個人的私見;主觀的看法。 宋 曾鞏 《本朝政要策·黃河》:“水之為跡,難明久矣,非深考博通,心知其詳,固難以臆見決策舉事也。” 明 方孝孺 《好古齋記》:“ 周 衰, 秦 漢 間,處士説客不知道術,各以其臆見為書。”《清史稿·儒林傳二·戚學標》:“其部居錯雜分合,類出肊見。” 徐念慈 《小說林緣起》:“余不敏,嘗以臆見論斷之:則所謂小説者,殆合理想美學、感情美學而居其上乘者乎?”

(2).用為謙詞,猶言淺見。 清 夏燮 《中西紀事·原敘》:“爰取昔日所藏,詮次成帙,附陳臆見,以當臚言,藉備異日史家之採擇。” 梁啓超 《中國改革財政私案·租稅以外國家之收入》:“啟超關於鐵路政策稍有臆見,今不具詳。”

何曾

反問表示未曾

你何曾想到他今天會成為總統?

昌黎

(1). 唐 韓愈 世居 潁川 ,常據先世郡望自稱 昌黎 (今 河北省 昌黎縣 )人; 宋 熙寧 七年詔封 昌黎伯 ,後世因尊稱他為 昌黎先生 。 唐 韓愈 《送陸歙州》詩序:“於是 昌黎 韓愈 道願留者之心,而泄其思。” 明 陳汝元 《金蓮記·構釁》:“紹 昌黎 之道脈,豈興八代之衰!” 清 周亮工 《王王屋傳》:“公著詩一卷、文二卷。詩清婉有志,文則力追 昌黎 、 柳州 。” 馬其昶 《<古文辭類纂標註>序》:“ 昌黎 論文,務去陳言。”

(2).借指 韓 姓。 宋 李清照 《上樞密韓肖胄詩》之一:“中朝第一人,春官有 昌黎 。身為百夫特,行足萬人師。”按,此“昌黎”指 韓肖胄 。

定評

確定的評價

已有定評的好作品

詩詞推薦

書通鑑續編宋主答徐鉉事原文_書通鑑續編宋主答徐鉉事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