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仲才問詩於予作此贈之

作者:周孚 朝代:宋代

崔仲才問詩於予作此贈之原文

日吾來此居,時已聞子名。

墮地驥騄俊,破殼陵伽鳴。

過我不憚勞,琳琅照柴荊。

圖史備商榷,辭章嘆縱橫。

夤緣托末契,歲月今崢嶸。

相望百里遠,尚記十載情。

袖中河梁句,規摹漢西京。

賞子圭璧姿,愧我蜩蛩聲。

城麋反見迫,欲語還自驚。

斯文煨燼餘,作者夷蹠並。

苦苣不耐秀,涇流自為清。

差池百年內,望子為長城。

已知蓄積富,更在淘汰精。

君看上歲田,寧可鹵莽耕。

石槃久則穿,誓勿寒此盟。

床頭有濁酒,會與子同傾。

詩詞問答

問:崔仲才問詩於予作此贈之的作者是誰?答:周孚
問:崔仲才問詩於予作此贈之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周孚的名句有哪些?答:周孚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庚韻

參考注釋

墮地

落地。指出生。 唐 杜甫 《錦樹行》:“生男墮地要膂力,一生富貴傾邦國。” 宋 辛棄疾 《水龍吟》詞:“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奔走。” 清 吳騫 《扶風傳信錄》:“ 素娥 、 秋鴻 來自 岐山 ,竝為 可覲 述 仲仙 所產之女名 緑嬰 ,以墮地時有緑鸚鵡適至也。”

驥騄

指良馬。 漢 王充 《論衡·案書》:“故馬效千里,不必驥騄;人期賢知,不必 孔 墨 。”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論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 宋 劉克莊 《賀新郎·張倅生日》詞:“馳驥騄,佩龜紫。”

破殼

形容沙啞的嗓音。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三:“工程師放下菸斗,破殼的喉嚨里發出嘲笑的聲音,而又帶著愁慘的聲調。”

憚勞

怕苦怕累。《左傳·哀公二十年》:“今君在難, 無恤 不敢憚勞。”《晉書·苻堅載記下》:“天生蒸庶,樹之君者,所以除煩去亂,安得憚勞?” 清 李漁 《憐香伴·請封》:“大王有命,微臣不敢憚勞。” 郭沫若 《今昔集·題畫記》:“憂先天下人,為犧何憚勞?”

琳琅

精美的玉石,比喻美好珍貴的東西

柴荊

(1).做柴用的小木。 唐 杜甫 《晨雨》詩:“暫起柴荊色,輕霑鳥獸羣。” 仇兆鰲 註:“柴荊,小木。”一本作“ 紫荊 ”。 清 方文 《窮冬六詠·無薪》:“依人斬蒿艾,無處拾柴荊。”

(2).指用柴荊做的簡陋門戶。 唐 白居易 《秋遊原上》詩:“清晨起巾櫛,徐步出柴荊。” 宋 王安石 《送贊善張君西歸》詩:“柴荊雀有羅,公子數經過。” 清 白華山人 《<十洲春語>序》:“今晨初霽,予方畚掘擁土,周匝樊槿,啄啄然聞有叩柴荊者。”

(3).借指村舍。 南朝 宋 謝靈運 《初去郡》詩:“恭承古人意,促裝反柴荊。” 唐 溫庭筠 《秋日旅舍寄義山李侍御》詩:“一水悠悠隔 渭城 , 渭城 風物近柴荊。” 明 高濂 《玉簪記·命試》:“春風桃李遍柴荊,花館琴書不絶吟。”

圖史

圖書和史籍。 南朝 宋 顏延之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進思才淑,傍綜圖史。”《舊唐書·宋璟傳》:“且 蒼梧 之野, 驪山 之徒,善惡分區,圖史所載。” 清 吳偉業 《贈錢臣扆》詩:“花萼一樓圖史遍,竹梧三徑管絃新。”

商榷

商討

提出幾點意見,與諸位商榷

我們所發表的意見,都允許大家討論、商榷。——《要造成一種民主空氣》

辭章

(1)

(2) 詩詞文章等的總稱

(3) 指文章的修辭;寫作技巧

縱橫

(1) 豎和橫互相交錯

眾壑縱橫。——《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猶有曲挺縱橫者。

刀戟縱橫。——《廣東軍務記》

(2) 奔放自如

筆意縱橫

(3) 賓士無阻

縱橫四海

(4) 放肆;無所顧忌

(5) 指合縱連橫

夤緣

本指攀附上升,後喻攀附權貴,向上巴結

喬松孤立,蘿蔦夤緣,柔附凌雲,豈曰能賢。——《舊唐書·令孤楚牛僧孺傳贊》

夤緣得官

末契

(1).猶下交。指長者對晚輩的交誼。《文選·陸機<嘆逝賦>》:“託末契於後生,余將老而為客。” 李周翰 註:“末契,下交也。” 唐 杜甫 《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詩:“伊昔 臨淄亭 ,酒酣託末契。” 仇兆鰲 註:“公為後輩,故云末契。” 宋 沉遼 《送夏八赴南陵》詩:“高堂老人八十一,不問衰微論末契。” 清 錢謙益 《康文初六十序》:“諸公晚託末契於余,余因以識 孟修 ,且交於 孟修 之子 文初 。”

(2).猶下交。指地位高的人對地位低者的交誼。 唐 溫庭筠 《上蔣侍郎啟》:“某聞有以疎賤而間至貴者,古人之所譏笑;有以單外而蘄末契者,君子之所兢戒。”

(3).猶下交。稱別人對自己的交誼的謙詞。 宋 陸游 《答交代楊通判啟》:“某猥以陳人,偶叨末契。” 清 錢謙益 《錫山趙太史六十序》:“余幸得託末契,有 朱 陳 之好。”

歲月

年月日子;時間

歲月如流

然後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崢嶸

(1) 形容山的高峻突兀或建築物的高大聳立

(2) 高峻的山峰

敢請相公平賊後,暫攜諸吏上崢嶸。——唐· 韓愈《奉和裴相公東征途經女兒山下作》

(3) 高爽空曠

舉目四顧,霜天崢嶸。——唐· 李白《金陵與諸賢送權十一序》

(4) 魁梧

形容典雅,體段崢嶸。——《西遊記》

(5) 卓異,不平凡

元龍( 陳登)本志陋曹吳,豪氣崢嶸老不除,—— 蘇軾《和劉景文見贈》

相望

互相對望

雕欄相望焉。——《虞初新志·魏學洢·核舟記》

鄰國相望。——《史記·貨殖列傳》

死者相望。——《資治通鑑·唐紀》

東西相望。——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百里

(1).一百里。謂距離甚遠。《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詩·大雅·桑柔》:“維此聖人,瞻言百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宋 蘇軾 《明君可與為忠言賦》:“心苟無邪,既坐瞻於百里;人思其效,將或錫之十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後日之憂者,始服 永公 ‘熟慮其後’一言,真‘瞻言百里’也。”

(2).古時諸侯封地範圍。《孟子·萬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後用以稱諸侯國。參見“ 百里之命 ”。

(3).亦謂地小。《孟子·公孫丑上》:“然而 文王 ( 周文王 )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則百里之國足以獨立矣。”

(4).古時一縣所轄之地。因以為縣的代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縣大率方百里。” 漢 蔡邕 《太尉陳公贊》:“公在百里,有西產之惠,賜命方伯,分 陝 餘慶。” 晉 陶潛 《酬丁柴桑》詩:“秉直司聰,惠於百里。” 唐 王勃 《上明員外啟》:“三冬文史,先兆跡於青衿;百里絃歌,即馳芳於墨綬。”

(5).借指縣令。《後漢書·循吏傳·仇覽》:“ 渙 ( 王渙 )謝遣曰:‘枳棘非鸞鳳所棲,百里豈大賢之路。’” 李賢 註:“時 渙 為縣令,故自稱百里也。”《南齊書·文學傳·崔慰祖》:“帝( 明帝 )欲試以百里, 慰祖 辭不就。” 宋 王禹偁 《畬田詞》序:“苟擇良二千石暨賢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義,庶乎污萊盡闢矣。”

(6).寶劍名。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 吳大帝 有寳刀三,寳劍六。寳劍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

(7).複姓。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見《孟子·萬章上》。

河梁

(1).橋樑。《列子·說符》:“ 孔子 自 衛 反 魯 ,息駕乎河梁而觀焉。” 晉 陸雲 《答兄平原》詩:“南津有絶濟,北渚無河梁。”

(2).舊題 漢 李陵 《與蘇武》詩之三:“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後因以“河梁”借指送別之地。 南朝 齊 王融 《別蕭諮議》詩:“徘徊將所愛,惜別在河梁。” 宋 葉適 《送宋知錄》詩:“與子比鄰計未疎,河梁新駕月明初。” 清 唐孫華 《偕同年吳元朗游西涇次友人韻》:“送別臨河梁,暮涼怯綃縠。”

規摹

見“ 規模 ”。

西京

古都名。(1) 西漢 都 長安 , 東漢 改都 洛陽 ,因稱 洛陽 為 東京 , 長安 為 西京 。(2) 隋煬帝 建 洛陽 為 東京 ,因稱 長安 為 西京 。(3) 唐 顯慶 二年,以 洛陽 為 東都 ,因稱 長安 為 西都 ,一稱 西京 , 天寶 元年,定稱 西京 , 至德 二載,改稱 中京 。(4) 唐 至德 二載收復兩京,還都 長安 ,因 鳳翔 是兩京未復時 肅宗 之駐地,改 鳳翔郡 為 鳳翔府 ,建號 西京 , 上元 元年,廢京號。(5) 南詔王 尋閣勸 時,以 太和 (指 羊苴咩城 )為 西京 ,至 世隆 稱帝,改稱 中都 。(6) 五代 後唐 同光 元年四月 李存勖 即帝位於 魏州 ,以 魏州 為 東京 興唐府 ,以即位前的 晉王 舊都 太原府 為 西京 ,十一月復 唐 舊制改 西京 為 北京 。(7) 五代 後唐 同光 元年十一月復 唐 舊制以 京兆府 為 西京 ,至 晉 天福 三年罷京。(8) 五代 後晉 天福 三年自東都 河南府 遷都 汴州 ,以 汴州 為 東京 開封府 ,改東都 河南府 為 西京 , 漢 周 及 北宋 沿襲不改。(9) 遼 重熙 十三年,升 雲州 為 大同府 ,建號 西京 ,沿至 金 代不改。(10) 明 李自成 改 西安 曰 長安 ,稱 西京 。(11) 明 張獻忠 以 蜀 王府為宮, 成都 曰 西京 。

圭璧

(1).古代帝王、諸侯祭祀或朝聘時所用的一種玉器。《詩·大雅·雲漢》:“靡神不舉,靡愛斯牲。圭璧既卒,寧莫我聽。” 朱熹 集傳:“圭璧,禮神之玉也。”《周禮·考工記·玉人》:“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紙錢》:“按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幣帛,事畢則埋之。” 明 唐順之 《送人上陵作》詩:“恭將圭璧朝羣帝,遙奉馨香薦 五陵 。”

(2).泛指貴重的玉器。《新唐書·陳子昂傳贊》:“ 子昂 乃以王者之術勉之,卒為婦人訕侮不用,可謂薦圭璧於房闥,以脂澤污漫之也。”《隸續·米巫祭酒張普題字》:“此碑字畫放縱欹斜,略無典則,乃群小所書。以同時石刻雜之,如瓦礫之在圭璧中也。” 清 劉大櫆 《張俊生時文序》:“今之時文,號稱經義,以余觀之,如棲羣蠅於圭璧之上,有玷污而無洗濯。”

蛩聲

蟋蟀的鳴聲。 唐 白居易 《禁中聞蛩》詩:“西窗獨闇坐,滿耳新蛩聲。” 宋 王安石 《五更》詩:“只聽蛩聲已無夢,五更桐葉強知秋。”《兒女英雄傳》第四回:“那時正是將近仲秋天氣,金風颯颯,玉露泠泠,一天曉月殘星,滿耳蛩聲雁陣。”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蛞蛞》:“以雕作葫蘆,銀鑲牙嵌,貯而懷之,食以嫩黃豆芽,鮮紅蘿蔔,偶於稠人廣座之中,清韻自胸前突出,非同四壁蛩聲助人嘆息,而悠然自得之甚。”

斯文

(1) 指文化或文人

帶幾個近侍官,都扮作斯文模樣,一同信步出城。——《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皇上》

斯文崔魏徒,以我似 班楊。—— 唐· 杜甫《壯遊》

(2) 溫文爾雅

我俊秀,我斯文,不比師兄撒潑。——《西遊記》

煨燼

(1).灰燼,燃燒後的殘餘物。 晉 左思 《魏都賦》:“翼翼京室,耽耽帝宇。巢焚原燎,變為煨燼。” 宋 王安石 《外廚遺火》詩之一:“圖書得免同煨燼,卻賴廚人清不眠。” 孫中山 《二次護法宣言》:“﹝ 陳炯明 ﹞嗾使第二師於昏夜發難,槍擊不已,繼以發砲,繼以縱火,務使政府成為煨燼,而致 文 於死地。”

(2).經焚燒而化為灰燼。 唐 陸龜蒙 《奉和襲美二游詩》:“ 洛陽 且煨燼,載籍宜為煙。” 宋 洪邁 《夷堅甲志·郁老侵地》:“吾既伏前愆,約使宅人反之,然二居皆已煨燼。” 清 方苞 《題天姥寺壁》:“雷破而中分之,木身煨燼者十之七。”

(3).指燒盡。 唐 裴鉶 《傳奇·陶尹二君》:“﹝ 始皇 ﹞煨燼典墳,坑殺儒士。”

(4).指火災。《法苑珠林》卷二一:“國城寺塔,終非久固;古來帝宮,終逢煨燼。” 清 龔自珍 《述懷呈姚侍講》詩序:“先母憂半年,吾家火。至丙戌,復之京師,距煨燼已五年,書頗少。”

作者

(1) 文章的寫作者;藝術品的創造者

(2) 創始之人

不耐

不能。《禮記·樂記》:“故人不耐無樂,樂不耐無形,形而不為道,不耐無亂。” 鄭玄 註:“耐,古書能字也。”

(1).不能忍受。《南史·張敷傳》:“ 文帝 令以後車載沙門往,謂曰:‘道中可得言晤。’ 敷 不奉詔,曰:‘臣性不耐雜。’” 宋 向子諲 《減字木蘭花》詞:“不耐世間風與日,著意遮圍,莫教春光造次歸。” 清 周亮工 《復何匡山書》:“其聲嗚嗚,不耐愁人聽。” 魯迅 《書信集·致韋素園》:“而種種可惡,令人不耐,所以突然辭職了。”

(2).不願意。 宋 余桂 《春日即事》詩:“半晴半雨春無準,燕怯輕寒不耐飛。”

自為

(從哲學範疇解釋,自為即)自覺,自由(掌握了事物運動規律,按規律辦事)

差池

(1) 〈方〉

(2) 失誤;疏忽

若有半點差池,我手裡不能輕輕的放過了你

(3) 意外

須要好言安慰他,倘有些差池,不是當玩的

百年

(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塵泥滲漉。——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百年大計

(2) 指人的一生;一輩子

百年之後,即死了以後

望子

某些店鋪門前掛的標明經營行業的標誌

長城

(1) 中國古代的偉大工程,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河北山海關,全長6700公里。公元前3世紀秦統一中國後,聯結戰國時燕、趙、秦之城並延長,始成長城。長城不但是中國最重要的歷史文物,而且已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

(2) 堅不可摧的力量或防禦物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積富

累積財富。《荀子·王制》:“彼日積敝, * 積完;彼日積貧, * 積富;彼日積勞, * 積佚。”

淘汰

(1) 用水洗淨雜質

(2) 留下好的;去掉不合適的保留合適的

這兩個隊連敗兩局將被淘汰

看上

喜歡;感到滿意

她看上了這個式樣

寧可

表示在權衡兩方面的利害得失後,選擇其中的一面

寧可共載不。——《樂府詩集·陌上桑》

寧可早點兒出發,也不要遲到

鹵莽

(1) 粗率冒失,不鄭重

不宜鹵莽。——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2) 指荒草,也指荒蕪

床頭

(1).坐榻或床鋪的旁邊。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容止》:“ 魏武 將見 匈奴 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 崔季珪 代,帝自捉刀立牀頭。”《警世通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太公病篤,喚 可成 夫婦到牀頭叮囑。”

(2).床的一端。《晉書·藝術傳·韓友》:“ 友 為筮之,令以丹畫版作日月置牀頭,又以豹皮馬鄣泥臥上,立愈。” 唐 岑參 《宿岐州北郭嚴給事別業》詩:“疏鐘入臥內,片月到牀頭。” 諶容 《人到中年》二:“ 孫逸民 抬頭望著陰森森豎在牆角的氧氣筒,又盯著床頭的心電監視儀。”

濁酒

未濾的酒

濁酒一杯家萬里。——宋· 范仲淹《漁家傲》

詩詞推薦

  • 書近事

    毛澄清代〕雲漢昭回章節附注天,漏天漏盡旱經年。妖虹吸水田都涸,老木生煙火自然。吏放早衙爭野菜,人喧夜市賣山泉。干戈
  • 舟次巴峽

    陳襄宋代〕江流何險阻,次第入三巴。崖斷時無路,山深更有家。林蔬饒竹筍,鄉果足枇杷。況有荊州酒,淹留不用嗟。
    崔仲才問詩於予作此贈之原文_崔仲才問詩於予作此贈之的賞析_古詩文
  • 同王十三維哭殷遙

    儲光羲唐代〕生理無不盡,念君在中年。游道雖未深,舉世莫能賢。筮仕苦貧賤,為客少田園。膏腴不可求,乃在許西偏。四鄰
  • 縣君赴興慶宮朝賀載之奉行冊禮,因書即事

    權德輿唐代〕合卺交歡二十年,今朝比翼共朝天。風傳漏刻香車度,日照旌旗彩仗鮮。顧我華簪鳴玉珮,看君盛服耀金鈿。相期
  • 辭東廟途中作

    曾豐宋代〕海近微茫白,山窮次第平。固然天遠大,加以眼高明。草木驚秋意,松先撓客情。西風莫相惱,歸計此回成。
    崔仲才問詩於予作此贈之原文_崔仲才問詩於予作此贈之的賞析_古詩文
  • 謁金門

    吳潛宋代〕東風惡。一片梅花吹落。獨上小樓閒濩索。雲垂天四角。春自於人如昨。人自於春難托。惆悵光陰虛過卻,情懷無
  • 詩三首·其一

    徐守信宋代〕遙望南莊景色幽,前人田土後人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馬牛。
  • 牛女(一作沈佺期詩)

    宋之問唐代〕粉席秋期緩,針樓別怨多。奔龍爭渡月,飛鵲亂填河。失喜先臨鏡,含羞未解羅。誰能留夜色,來夕倍還梭。
    崔仲才問詩於予作此贈之原文_崔仲才問詩於予作此贈之的賞析_古詩文
  • 都下追感往昔因成二首

    晁沖之宋代〕春風踏月過章華,青鳥雙邀阿母家。系馬柳低當戶葉,迎入桃出隔牆花。鬢深釵暖雲侵臉,臂薄衫寒玉映紗。莫作
    崔仲才問詩於予作此贈之原文_崔仲才問詩於予作此贈之的賞析_古詩文
  • 酬章序臣二首

    王之道宋代〕風梢搖落雪飛花,誰傳江梅到我家。曾把數枝分暗馥,要催群卉助光華。高吟兩絕那容繼,勝賞雙清蔑以加。春不
    崔仲才問詩於予作此贈之原文_崔仲才問詩於予作此贈之的賞析_古詩文
  • 送文子監草料場

    薛師石宋代〕坐局何煩聽曉雞,豆萁苜蓿亦詩題。好文不愛今人體,色養寧嫌古署低。翰苑舊交應雇訪,相門新近事招攜。歲寒
  • 山水圖·其二

    李賢明代〕天然真景趣,畫史信多能。傍壁兩枯樹,臨流一老僧。煙光溪上結,雲氣嶺頭蒸。遙望山中寺,孤峰第幾層。
  • 平湖雨渡·其一

    乾隆清代〕迷茫景里泛輕艭,仿佛瀟湘煙雨江。最愛傾珠看荷蓋,絕勝摐玉聽蕉窗。
  • 劉生

    文同宋代〕歷古推任俠,彼劉生者何。提槌擊朱亥,引劍刺荊軻。飲肆扶頭出,歌樓掉臂過。無人繼義勇,關隴氣消磨。
    崔仲才問詩於予作此贈之原文_崔仲才問詩於予作此贈之的賞析_古詩文
  • 上趙茶馬

    度正宋代〕仙源奕葉滿皇州,人物於今第一流。蹈履詩書宗孔孟,扶持日月繼伊周。更觀河滸盤根出,已自風雩向上求。異說
  • 留別微之

    白居易唐代〕於時久與本心違,悟道深知前事非。猶厭勞形辭郡印,那將趁伴著朝衣。五千言裡教知足,三百篇中勸式微。少室
    崔仲才問詩於予作此贈之原文_崔仲才問詩於予作此贈之的賞析_古詩文
  • 送苗郎中出漕江西

    宋庠宋代〕幾夕燒熏歇被綾,東南使部望前旌。武泥給板言如綍,漢庾臨波粟似京。露橘千頭豐歲籍,江鱸百尾飫盤鯖。計籌
  • 頌古二十四首

    釋宗演宋代〕善財童子採來親,大智文殊用得靈。今日青山端午節,不勞拈出再施呈。
  • 綠雲樓

    乾隆清代〕迴廊曼轉接書樓,萬樹偨池翠欲流。咨爾綠雲莫張王,可知時節已新秋。
  • 次韻樊汊

    陳造宋代〕荒政賴賢守,湛恩推上方。龔黃真父母,秦趙肯圻疆。手自起僵仆,術先銷暴強。膏盲得司命,銘肺可能忘。
    崔仲才問詩於予作此贈之原文_崔仲才問詩於予作此贈之的賞析_古詩文
崔仲才問詩於予作此贈之原文_崔仲才問詩於予作此贈之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