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殿即事原文
膏雨頻沾灑,首夏誠清和。
日照弗炎騰,風送致爽過。
彤殿豈閒居,魁卷閱如何。
藻繢非所尚,敷陳在所羅。
就此獲者搜,慮彼失者多。
吁俊期真材,吾寧取揣摩。
詩詞問答
問:養心殿即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養心殿即事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歌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八十一
2. 讀卷官以擬定殿試前列十卷進呈細為披閱原擬第一卷頌語過多不及第二卷之切實因對易之其原擬第三卷意稍薄弱抑之第四而擢原擬之第八為第三就所見評騭先定甲乙然後拆名引見此新定例也
參考注釋
膏雨
滋潤作物的霖雨。《左傳·襄公十九年》:“小國之仰大國也,如百穀之仰膏雨焉。”《漢書·賈山傳》:“是以元年膏雨降,五穀登。” 宋 柳永 《玉蝴蝶》詞:“漸覺芳郊明媚,夜來膏雨,一灑塵埃。”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先聲》:“甘露降,膏雨零。”
沾灑
水珠灑落浸濕。多指流淚。 唐昭宗 《菩薩蠻》詞:“飄飄且在三峯下,秋風往往堪沾灑。” 宋 柳永 《洞仙歌》詞:“每祗向、洞房深處,痛憐極寵,似覺些子輕孤,早恁背人沾灑。” 明 陸采 《明珠記·送愁》:“空交人淚珠沾灑。伊知么,伊還知道淚還加。” 清 陳維崧 《賀新郎》詞:“粉壁練裙沾灑徧,墨汁酒痕都有。”
霑灑:1.謂水珠或淚珠等灑落並使沾著物濡濕。《北齊書·竇泰傳》:“電光奪目,駛雨霑灑。” 唐 杜甫 《傷春》詩之四:“豈無 嵇紹 血,霑灑屬車塵。”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李季蘭》:“率以明白之操,徽美之誠,欲見於悠遠,寓文以宣情,含毫而見志,豈泛濫之故,使人擊節霑灑,彈指追念,良有謂焉。” 清 顧炎武 《三月十九日有事於欑宮時聞緬國之報》詩:“年年霑灑頻寒食,咫尺龍髯近帝旁。”
(2).使人受惠。《敦煌曲子詞·菩薩蠻》:“常慙血怨居臣下,明君巡幸恩霑灑。”
首夏
始夏,初夏。指農曆四月。 三國 魏 曹丕 《槐賦》:“伊暮春之既替,即首夏之初期。” 南朝 宋 謝靈運 《游赤石進帆海》詩:“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 唐 魏徵 《暮秋言懷》詩:“首夏別京輔,杪秋滯三河。” 吳沛霖 《春盡日寄林三金陵》詩:“倘許一緘重報我,但言首夏莫言春。”
清和
清靜和平。《隸續·漢司空掾陳寔殘碑》:“ 陳寔 仲躬 者,含聖喆之清龢。”參見“ 清和 ”。
(1).天氣清明和暖。 三國 魏 曹丕 《槐賦》:“天清和而濕潤,氣恬淡以安治。” 前蜀 韋莊 《和同年韋學士華下途中見寄》:“正是清和好時節,不堪離恨 劍門 西。” 宋 潘元質 《醜奴兒慢》詞:“愁春未醒,還是清和天氣。” 李大釗 《青春》:“遠從 瀛島 ,反顧祖邦,肅殺鬱塞之象,一變而為清和明媚之象矣。”
(2).清靜和平。形容昇平氣象。 漢 賈誼 《新書·數寧》:“大數既得,則天下順治;海內之氣清和鹹理,則萬生遂茂。”《梁書·止足傳·陶季直》:“﹝ 陶季直 ﹞出為冠軍司馬, 東莞 太守,在郡號為清和。”
(3).清靜和平。形容人的性情。 漢 蔡邕 《文范先生陳仲弓銘》:“君膺皇靈之清和,受明哲之上姿。”《世說新語·言語》“ 荀中郎 在 京口 ” 劉孝標 注引《晉陽秋》“ 荀羨 字 令則 , 潁川 人,光祿大夫 崧 之子也,清和有識裁。”《南史·梁紀上·武帝上》:“皇考外甚清和,而內懷英氣。”
(4).(聲音)清越和諧。《文選·揚雄<劇秦美新>》:“鏡純粹之至精,聆清和之正聲。” 李周翰 註:“聆,聽也,言天下謌謡清和之正聲。” 漢 王逸 《九思·傷時》:“聲噭誂兮清和,音晏衍兮要媱。”《文選·嵇康<琴賦>》:“清和條昶,案衍陸離。” 張銑 註:“言琴聲清和有調。”《初學記》卷三十引 晉 傅玄 《蟬賦》:“聲嚖嚖以清和兮,遙自託乎蘭林。”
(5).(詩文)清新和順。 宋 蘇軾 《<邵茂誠詩集>敘》:“余讀之,彌月不厭,其文清和妙麗,如 晉 宋 間人。” 清 袁枚 《隨園詩話補遺》卷七:“ 海剛峯 嚴厲孤介,而詩卻清和。” 清 姚鼐 《<恬庵遺稿>序》:“觀察出其文,讀之清和恬雅,有越俗之韻。”
(6).農曆四月的俗稱。 明 盧象升 《與蔣澤壘先生書》之四:“家大人於清和閏月初二日抵 白登 公署。”一說指農曆二月。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五:“ 張平子 《歸田賦》:‘仲春令月,時和氣清。’蓋指二月也。 小謝 詩因之,故曰:‘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今人刪去‘猶’字,而竟以四月為‘清和’。” 清 胡鳴玉 《訂訛雜錄·清和月》:“二月為清和。 張平子 《歸田賦》:‘仲春令月,時和氣清。’ 謝靈運 詩:‘首夏猶清和。’今以四月當之。”
日照
一日當中太陽光照射的時間
彤殿
彤庭。 南朝 齊 陸厥 《李夫人及貴人歌》:“彤殿向蘼蕪,青蒲復萎絶。”
如何
(1)
(2) 用什麼手段或方法
在退休制下如何提高津貼的問題
(3) 方式、方法怎樣
接下去的問題是如何表明我們的意思
(4) 在什麼情況下
姐妹三人如何再相會
(5) 怎么,怎么樣
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後如何。——《水滸傳》
(6) “如……何”,表示’把……怎么樣”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列子·湯問》
藻繢
見“ 藻繪 ”。
非所
(1).不按規定時間;不時。《荀子·王霸》:“傷國者,何也?曰:以小人尚民而威,以非所取於民而巧。” 王先謙 集解引 俞樾 曰:“非所,猶非時也。”
(2).不是人能夠正常生活的地方。指監獄、邊荒之地等。《後漢書·陳蕃傳》:“或禁錮閉隔,或死徙非所。”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陰注陽受》:“先是 翱 典 合肥郡 ,有一道人詣 翱 ,自言能使鬼神。 翱 謂其妖……命繫於非所。”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三:“ 康熙 癸未,狀元 王式丹 以 江南 科場事牽涉,卒於非所。”
敷陳
詳盡的陳述
敷陳存亡之機。——《淮南子·要略》
敷陳備細
在所
猶言所在地。《史記·平準書》:“郡不出鐵者,置小鐵官,便屬在所縣。”《後漢書·光武帝紀下》:“﹝ 建武 十四年﹞十二月癸卯,詔 益 涼 二州奴婢,自八年以來自訟在所官,一切免為庶人,賣者無還直。” 楊樹達 《積微居讀書記·後漢書·光武紀下》“詔 益 梁 二州奴婢”:“在‘在所’今言‘所在地’,‘在所官’謂所在地之官署。”《宋書·孝武帝紀》:“凡諸守蒞親民之官,可詳申舊條,勤盡地利。力田善蓄者,在所具以名聞。”《新唐書·藩鎮傳·李正己》:“政令嚴酷,在所不敢偶語,威震鄰境。”
就此
(1).就在此地或此時。《水滸傳》第四九回:“原來這 孫新 ,祖是 瓊州 人氏,軍官子孫。因調來 登州 駐紮,弟兄就此為家。”《二刻拍案驚奇》卷九:“今日正是黃道吉日,就此去罷。”
(2).從此。 茹志鵑 《高高的白楊樹》:“娘倆住在地主家後面半間披屋裡,就此在 張家沖 落了腳。”
獲者
(1).獵得禽獸者。《周禮·夏官·大司馬》:“大獸公之,小獸私之,獲者取左耳。” 鄭玄 註:“獲,得也,得禽獸者取左耳當以計功。”
(2).指古代舉行射禮時持旌唱獲者。猶今之報靶員。《儀禮·鄉射禮》:“司馬又命獲者倚旌於侯中。獲者由西方,坐取旌於侯中。” 鄭玄 註:“謂之獲者以事名之。” 賈公彥 疏:“雲以事名之者,以其唱獲故名獲者也。”
(3).射中靶心者。《儀禮·鄉射禮》:“拾發以將乘矢。獲者坐而獲。” 賈公彥 疏:“射著禽獸為獲,獲則得也……射著正鵠亦曰獲。”
(4).謂逃亡而被抓獲,沒為奴婢的人。《初學記》卷十九引 漢 應劭 《風俗通》:“獲者,逃亡獲得,為奴婢者也。”
吁俊
求賢。《書·立政》:“迪惟 有夏 ,乃有室大競,吁俊尊上帝。” 孔穎達 疏:“招呼賢俊之人,與共立於朝,尊事上天。” 蔡沉 集傳:“當王室大強之時,而求賢以為事天之實也。”
真材
(1).製造器物當用的原材料。 宋 李之彥 《硯譜·真材本性》:“硯當用石,鏡當用銅,此真材本性也。以瓦為硯,如以鐵為鏡耳。”
(2).見“ 真才 ”。
揣摩
悉心探求
我始終揣摩不透他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