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方竹杖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詠方竹杖原文

相用和闐玉,體殊巴蜀筇。

直方因可喻,步履欲常從。

靈壽卻非賜,伊耆底藉共。

鹹之待他日,豫立述中庸。

詩詞問答

問:詠方竹杖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詠方竹杖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詠方竹杖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冬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六十五

參考注釋

相用

相互為用。 宋 王安石 《讀墨》詩:“ 孔 墨 必相用,自古寧有此?”

巴蜀

秦 漢 設 巴 蜀 二郡,皆在今 四川省 。後用為 四川 的別稱。《戰國策·秦策一》:“大王之國,西有 巴 蜀 、 漢中 之利,北有 胡 貉、 代 馬之用。”《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公孫述 稱王 巴 蜀 , 李憲 自立為 淮南王 。” 清 林則徐 《與纖》詩:“漫疑負弩經 巴蜀 ,便當浮槎到女牛。”

直方

公正端方。《韓詩外傳》卷一:“廉潔直方,疾亂不治,惡邪不匡,雖居鄉里,若坐塗炭。”《後漢書·楊震傳論》:“ 延光 之閒, 震 為上相,抗直方以臨權枉,先公道而後身名,可謂懷王臣之節,識所任之體矣。”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奏啟》:“不畏彊御,氣流墨中,無縱詭隨,聲動簡外,乃稱絶席之雄,直方之舉耳。” 宋 范仲淹 《與孫明復書》:“足下直方而孤,非求榮之人。” 清 劉大櫆 《祭舅氏文》:“嗚呼舅氏,以君之毅然直方長者,而天乃絶其嗣續。”

步履

行走

步履艱難

常從

侍從;隨員。《三國志·吳志·孫奮傳》:“又左右常從有罪過者,當以表聞,公付有司。” 唐 王維 《瓜園詩》:“鳴騶導驄馬,常從夾朱軒。”《宋史·職官志十》:“中書、樞密、宣徽院、御史臺、 開封府 、金吾司皆有常從。”

靈壽

(1).即椐。可為手杖及馬鞭。《山海經·海內經》:“靈壽實華。” 郭璞 註:“靈壽,木名也,似竹,有枝節。” 三國 吳 陸璣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其檉其椐》:“椐,樻。節中腫,似扶老。今靈壽是也。今人以為馬鞭及杖。 弘農 共北山 有之。”

(2).借指手杖。 南朝 梁 到溉 《餉任新安班竹杖因贈》詩:“邛竹藉舊聞,靈壽資前職。” 宋 劉克莊 《朝中措·元質侍郎生日》詞:“雖老不扶靈壽,有時更上蒲輪。”

卻非

亦作“卻非”。見“ 卻非冠 ”。

伊耆

(1).見“ 伊耆氏 ”。

(2).亦作“ 伊祈 ”、“ 伊祁 ”。複姓。 宋 羅泌 《路史後紀·炎帝上》:“ 炎帝 神農氏 ,姓 伊耆 ,名 軌 ……其初國 伊 ,繼國 耆 ,故氏 伊耆 。”《周禮·秋官·序官》“ 伊耆 氏下士一人” 清 孫詒讓 正義:“《易·繫辭》 孔 疏引《帝王世紀》:‘ 帝堯 陶唐氏 , 伊祈 姓。’ 伊祈 ,即 伊耆 ,二者並無塙證…… 魏孝文 時, 魏懷州 民 伊耆苟 聚眾於 重山 作亂。”按: 伊耆苟 ,《魏書·高祖紀上》作“伊祈苟”,一本又作“伊祁”。耆、祈、祁,三字同音。

他日

(1) 將來;來日,將來的某一天或某一時期

他日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他日驢一鳴。——《戰國策·魏策》

他日不忘老人芋。——清· 周容《芋老人傳》

願他日得志。

(2) 以往;昔日

中庸

(1) 儒家的道德標準,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調和折中

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論語·雍也》

(2) 見“四書”

(3) 德才平常;中材

材能不及中庸。——漢· 賈誼《過秦論》

詩詞推薦

詠方竹杖原文_詠方竹杖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