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

作者:釋妙聲 朝代:元代

有客原文

有客有客伊吾廬,新除南台行大夫。

天子許騎內廄馬,百二十騎來東吳。

東吳驛傳稱過客,館人致餼官僚趨。

來者宣驕居者傲,賓主不復論歡娛。

固將橫榻表獨坐,何意剝床仍及膚。

吾聞相見有儐價,揖讓登降禮頗殊。

舊雲三公禮數絕,事不豫講寧非愚。

王綱淪胥廢風紀,箠楚橫加哀仆奴。

名藩豈無知禮者,虧損國體非良圖。

詩詞問答

問:有客的作者是誰?答:釋妙聲
問:有客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釋妙聲的名句有哪些?答:釋妙聲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虞韻

參考注釋

吾廬

我的屋舍。 晉 陶潛 《讀山海經》詩之一:“眾鳥欣有託,吾亦愛吾廬。” 唐 白居易 《吾廬》詩:“吾廬不獨貯妻兒,自覺年來侵身衰。” 元 張可久 《人月圓·三衢道中有懷會稽》曲:“不如歸去, 香爐峰 下,吾愛吾廬。”

新除

謂新拜官職。《舊唐書·文宗紀下》:“丙午,以新除 興元 節度使 李德裕 為兵部尚書。” 明 文徵明 《張夏山輓詞》:“扁舟北上又新除,別我 吳門 意有餘。”

南台

(1). 十六國 夏 主 赫連勃勃 取 長安 後,稱 長安 曰 南台 。《晉書·地理志上》:“ 勃勃 僭號於 統萬 ,是為 夏 。置 幽州 牧於 大城 ,又平 劉義真 於 長安 ,遣子 璝 鎮焉。號曰 南臺 。”

(2).御史台。以在宮闕西南,故稱。 南朝 梁元帝 《薦鮑幾表》:“前宰 東邑 ,實有二 魯 之風;近處 南臺 ,欲尊兩 鮑 之則。”《通典·職官六》:“ 後漢 以來謂之御史臺,亦謂之蘭臺寺。 梁 及 後魏 北齊 ,或謂之 南臺 。 後魏 之制,有公事百官朝會名簿,自尚書令僕以下,悉送 南臺 。” 清 王士禛 《喜羨門閣學卜鄰之作》詩:“東閣從容多密札, 南臺 潦倒恕彈文。”又 元 代指由 揚州 徙至 建康 的行御史台。 清 李慈銘 《越縵堂讀書記·札記》:“又 至元 十四年初立行御史臺於 揚州 ……二十七年,徙 揚州 行臺於 建康 ,專涖 江南 之地,號 南臺 。”

(3).台名。即 戲馬台 。在 江蘇省 銅山縣 南。 晉 義熙 中, 劉裕 嘗大會群僚賦詩於此。 南朝 宋 元嘉 時, 魏 主南侵至 彭城 ,亦嘗登此。《水經注》謂即 項羽 掠馬台 ,其下有玉鉤斜道。 宋 蘇軾 《次韻呂梁重屯田》:“待君筆力追 靈運 ,莫負 南臺 九日期。” 王文誥 輯註:“ 縯 曰:‘ 劉裕 為 宋 公,在 彭城 ,九月九日,出遊 戲馬臺 ,送 孔靖 辭位歸鄉。 謝靈運 、 宣遠 等,並從作詩。’” 宋 蘇軾 《台頭寺送宋希元》詩:“相從傾蓋只今年,送別 南臺 便黯然。” 查慎行 註:“ 南臺 即 戲馬臺 ,以在 徐州 城南,故名。”

(4).台名。 瀛台 的舊稱。在 北京 。 清 吳偉業 《即事》詩之三:“從游 西苑 花初放,侍宴 南臺 酒半醒。” 清 高士奇 《金鰲退食筆記》卷上:“ 瀛臺 ,舊為 南臺 ,一曰 趯臺坡 。本朝 順治 年間,別建宮室,為避暑之處。”

(5).山名。即 釣台山 。在 福建省 福州市 南 閩江 中,故亦曰 南台山 。 宋 陸游 《度浮橋至南台》詩:“客中多病廢登臨,聞説 南臺 試一尋。” 錢鍾書 註:“ 南台 ,一稱 釣台山 ,在 閩江 中。”《明史·湯和傳》:“尋拜征南將軍……遂與副將軍 廖永忠 伐 陳友定 ,自 明州 由海道乘風抵 福州 之 五虎門 ,駐師 南臺 ,使人諭降。”

(6).山名。在 廣州 香山縣 (今 中山縣 )南五十里,兩山相對如台,故名。參閱《明一統志》。

大夫

古代官名。西周以後的諸侯國中,國君下有卿、大夫十 * ,“大夫”世襲,且有封地。後來大夫成為一般任官職者的稱呼

孤之過也,大夫何罪。——《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天子

古以君權為神所授,故稱帝王為天子

歸來見天子。——《樂府詩集·木蘭詩》

天子坐明堂。

百二

(1).以二敵百。一說百的一倍。後以喻山河險固之地。《史記·高祖本紀》:“ 秦 ,形勝之國,帶 河 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 秦 得百二焉。” 裴駰 集解引 蘇林 曰:“得百中之二焉。 秦 地險固,二萬人足當諸侯百萬人也。” 司馬貞 索隱引 虞喜 曰:“言諸侯持戟百萬, 秦 地險固,一倍於天下,故云得百二焉,言倍之也,蓋言 秦 兵當二百萬也。” 晉 張載 《劍閣銘》:“ 秦 得百二,併吞諸侯。”《周書·賀蘭祥傳》:“固則神皋 西嶽 ,險則百二猶在。” 宋 王清惠 《滿江紅·題驛壁》詞:“龍虎散,風雲滅,千古恨,憑誰説!對山河百二,淚沾襟血。” 清 張尚瑗 《仙霞關》詩:“茲豈小巫怯百二,偏隅冷落箐篁中。”

(2).猶言一百掛零。《晉書·王敦傳贊》:“弼成王度,光佐中興,卜世延百二之期,論都創三分之業,此功固不細也。” 唐 許渾 《汴河亭》詩:“百二禁兵辭象闕,三千宮女下龍舟。”

(3).猶言百分之二。形容數量之少。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隱秀》:“凡文集勝篇,不盈十一;篇章秀句,裁可百二。”

東吳

(1).指 三國 時 吳國 。因其地處 江 東,故名。《文選·左思<詠史>之一》:“長嘯激清風,志若無 東吳 。” 李善 註:“ 東吳 ,謂 孫 氏也。” 明 梁辰魚 《浣紗記·謀吳》:“休憂慮,料堂堂廟謨,看瞬息間指揮談笑滅 東吳 。”

(2).泛指古 吳 地。大約相當於現在 江蘇 、 浙江 兩省東部地區。《晉書·食貨志》:“ 東吳 有齒角之饒, 西蜀 有丹砂之富。” 唐 杜甫 《絕句》之三:“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 東吳 萬里船。” 宋 陸游 《鷓鴣天·送葉夢錫》詞:“家住 東吳 近帝鄉,平生豪舉少年場。” 太平天囯 葉春森 《建天京於金陵論》:“﹝ 金陵 ﹞包 東吳 而連 北越 ,得其人主之,出可以戰,處可以守。”

驛傳

傳舍;驛站。為我國歷代封建政府供官員往來和遞送公文用的交通機構,又為封建制度下對平民的一種徭役。 清 末舉辦郵局後始廢除。 明 張居正 《請蠲積逋以安民生疏》:“邇年以來,仰荷聖慈,軫念元元,加意周卹,查驛傳,減徭編,省冗員,懲貪墨。”《續資治通鑑·宋理宗紹定二年》:“ 蒙古 始置倉廩,立驛傳,命 河北 漢 民以戶計出賦調, 耶律楚材 主之。”

過客

過路的人

穰歲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愛過客也,多少之實異也。——《韓非子·五蠹》

館人

古代掌管館舍的人。《左傳·昭公元年》:“不然,敝邑,館人之屬也,其敢愛 豐氏 之祧?” 杜預 註:“館人,守舍人也。” 唐 韓愈 《新修滕王閣記》:“而吾州乃無一事可假而行者,安得捨己所事以勤館人?” 清 黃景仁 《雪夜至亳州》詩:“殷勤愧館人,幾訶怯關吏。”

官僚

(1) 指官員;官吏

還有一次, * 的一個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學,男女同泳,鬧得滿城風雨。——《瑣憶》

(2) 指官僚作風,官僚主義

不能耍官僚

你說說,我怎么官僚了?

(3) 拘泥於陋規瑣則、條條框框或在本部門作威作福的政府官員

真是個死官僚

來者

(1) 將來的事或人

來者猶可追

使來者讀之。——宋·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2) 前來的人或物

來者不拒

宣驕

驕奢。《詩·小雅·鴻雁》:“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 鄭玄 箋:“謂我役作眾民為驕奢。” 王引之 《經義述聞·毛詩中》:“宣驕與劬勞相對為文。劬,亦勞也;宣,亦驕也……宣驕猶言驕奢。” 宋 王禹偁 《黃屋非堯心賦》:“御六馬以兢兢,常思罪己;通八蠻而穆穆,尚戒宣驕。”

賓主

賓客和主人

賓主共進午餐

歡娛

歡欣娛樂

獨坐

(1).一個人坐著。舊題 漢 李陵 《答蘇武書》:“獨坐愁苦,終日無覩。” 唐 王維 《竹里館》詩:“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清 方文 《宛陵雨中訪蔡四芹溪》詩:“與其獨坐愁心煩,何如赤腳著短褌。”

(2).專席而坐。亦謂驕貴無匹。《後漢書·宣秉傳》:“ 光武 特詔御史中丞與司隸校尉、尚書令會同並專席而坐,故京師號曰‘三獨坐’。”《後漢書·宦者傳·單超》:“其後四侯轉橫,天下為之語曰:‘ 左 回天, 具 獨坐, 徐 臥虎, 唐 兩墯。’” 李賢 註:“獨坐言驕貴無偶也。”

(3). 唐 人因《後漢書·宣秉傳》中“三獨坐”之事,遂以“獨坐”為御史中丞別名。 唐 杜甫 《奉送郭中丞兼太僕卿充隴右節度使》詩:“通籍微班忝,周行獨坐榮。”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三》:“ 李 尋為獨坐,三臺肅畏,而升相府。” 宋 洪邁 《容齋四筆·官稱別名》:“ 唐 人好以宅名標榜官稱……中丞為獨坐,為中憲。”

何意

(1).為什麼,何故。 宋玉 《神女賦》:“晡夕之後,精神怳忽,若有所喜,紛紛擾擾,未知何意?” 南朝 梁 任昉 《奏彈劉整》:“ 整 聞聲仍打 逡 , 范 喚問:‘何意打我兒?’”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教子》:“﹝ 瑯瑘王 ﹞遂大怒,詢曰:‘至尊已有,我何意無?’”

(2).豈料;不意。《後漢書·申屠蟠傳》:“ 蟠 勃然作色曰:‘始吾以子為可與言也,何意乃相拘教樂貴之徒邪?’” 三國 魏 吳質 《答魏太子箋》:“自謂可終始相保,並騁材力,效節明主,何意數年之閒,死喪略盡。”《醒世恆言·灌園叟晚逢仙女》:“吾姊妹居此數十餘年,深蒙 秋公 珍重護惜,何意驀遭狂奴,俗氣薰熾,毒手摧殘。” 清 顧炎武 《王征君潢具舟小坐柵洪橋下》詩:“何意多同心,合沓來諸方?”

剝床

語出《易·剝》:“剝牀以足,以滅下也。” 陳夢雷 淺述:“侵滅正道,自下而上也。”又:“剝牀以膚,切近災也。” 陳夢雷 淺述:“陰禍已迫其身也。”後用“剝牀”稱殘害忠良或迫身之禍。 明 邵璨 《香囊記·賞雪》:“我和你雖隱居無預,恐有剝牀之災,未免憂葵之嘆。”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馬介甫》:“五兩鹿皮,或買剝牀之痛。”

相見

彼此會面

整個代表團在終點站與他們相見

揖讓

(1).賓主相見的禮儀。《周禮·秋官·司儀》:“司儀掌九儀之賔客擯相之禮,以詔儀容、辭令、揖讓之節。”《左傳·昭公二十五年》:“ 子大叔 見 趙簡子 , 簡子 問揖讓、周旋之禮焉,對曰:‘是儀也,非禮也。’” 漢 劉向 《說苑·君道》:“今王將東面,目指氣使以求臣,則廝役之材至矣;南面聽朝,不失揖讓之禮以求臣,則人臣之材至矣。” 晉 葛洪 《抱朴子·審舉》:“燎火及室,不奔走灌注,而揖讓盤旋,吾未見焚之自息也。”

(2).指禮樂文德。《漢書·禮樂志》:“揖讓而天下治者,禮樂之謂也。”參見“ 三揖三讓 ”。

(3).禪讓。讓位於賢。《韓非子·八說》:“古者人寡而相親,物多而輕利易讓,故有揖讓而傳天下者……當大爭之世而循揖讓之軌,非聖人之治也。”《南齊書·劉祥傳》:“故揖讓之禮,行乎 堯 舜 之朝,干戈之功,盛於 殷 周 之世。” 徐特立 《關於研究歷史的幾個重要問題》:“由 堯 舜 揖讓進到 禹 傳子,是歷史發展一個必然階段。”

降禮

(1).禮節低於常規定例。《左傳·哀公二十七年》:“ 季康子 卒。公弔焉,降禮。” 杜預 註:“禮不備也,言公之多妄。” 楊伯峻 註:“二十五年《傳》雲‘飲酒不樂,公與大夫始有惡’,則 魯哀 與 季康子 固已恨之矣;於其卒也,弔其喪減於常例,蓋合情理。”

(2).跪拜之禮。《晉書·孝友傳·顏含》:“於時論者以 王導 帝之師傅,名位隆重,百僚宜為降禮。”《資治通鑑·晉成帝鹹康四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降禮,謂拜之。”

三公

(1).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周 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一說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見《漢書·百官公卿表序》。

(2).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西漢 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馬)、御史大夫(大司空)為三公, 東漢 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見《通典·職官一》。

(3).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唐 宋 沿 東漢 之制,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但已非實職。

(4).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明 清 沿 周 制,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惟只用作大臣的最高榮銜。見《明史·職官志一》、《清史稿·職官志一》。

(5).星名。《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屬。” 張守節 正義:“三公三星在北斗杓東,又三公三星在北斗魁西,並為太尉、司徒、司空之象。主變出陰陽,主佐機務。”《晉書·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調七政,和陰陽之官也。”

禮數

禮節;禮貌的等級

污了禮數,怕人笑話。——曹雪芹《紅樓夢》

不豫

(1).不事先預備。《禮記·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2).不猶豫。《楚辭·九章·惜誦》:“壹心而不豫兮,羌不可保也。” 王逸 註:“豫,猶豫也。”《楚辭·九章·涉江》:“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

(3).不高興。《孟子·梁惠王下》:“吾王不豫,吾何以助?”《孟子·公孫丑下》:“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4).天子有病的諱稱。《逸周書·五權》:“維王不豫,於五日召 周公 旦 。” 朱右曾 校釋:“天子有疾稱不豫。” 宋 歐陽修 《歸田錄》卷一:“ 仁宗 不豫,久之,康復,又改元 嘉祐 。” 清 戴名世 《左忠毅公傳》:“ 神宗 不豫,太監 劉朝 魏忠賢 矯太子令索 嘉靖 中戚畹莊。”

(5).泛稱尊長有疾。《逸周書·祭公》:“我聞祖不豫有加。” 朱右曾 校釋:“今言不豫,尊之也。” 唐 楊炯 《伯父東平楊德裔墓志銘》:“因不豫,彌留遺命,以弟之子 神毅 為後。”

(6).不怕煩。《莊子·應帝王》:“去!汝鄙人也,何問之不豫也。” 王先謙 集解:“猶云何不憚煩也。”

(7).不參與。 三國 魏 曹冏 《六代論》:“衣食租稅,不豫政事。”

王綱

天子的綱紀。 漢 揚雄 《劇秦美新》:“帝典闕而不補,王綱弛而未張。” 唐 杜甫 《有事於南都賦》:“王綱近古而不軌,天聽 貞觀 以高揭。” 清 凌揚藻 《蠡勺編·會於召陵侵楚》:“向輯《春秋咫聞鈔》,收 高安 朱文端公 説,猶謂書侵為貶 晉 人,以見王綱之不復振。”

淪胥

(1).相率牽連。《詩·小雅·雨無正》:“若此無罪,淪胥以鋪。” 毛 傳:“淪,率也。” 鄭玄 箋:“胥,相鋪徧也。言王使此無罪者見牽率相引而徧得罪也。” 王引之 《經義述聞·毛詩中》:“‘鋪’字當訓病,《韓詩》作‘痡’,本字也。謂相率而入於刑,入於刑則病苦。”

(2).泛指淪陷、淪喪。《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淳風杪莽以永喪,縉紳淪胥而覆溺。” 唐 張鷟 《遊仙窟》:“下官堂構不紹,家業淪胥。” 清 顧炎武 《酬李子德二十四韻》:“一身長瓠落,四海竟淪胥。” 嚴復 《論教育書》:“神州之陸沉誠可哀,而四萬萬之淪胥甚可痛也。”

風紀

作風和紀律

軍容風紀

箠楚

本指棍杖之類,引申為拷打。《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關木索被箠楚受辱。” 李善 註:“箠與棰同,以之笞人,同謂之‘箠楚’。箠、楚皆杖木之名也。” 唐 元稹 《授劉悟檢校司空幽州節度使制》:“守臣嬰疾,幕吏擅權,撓政行私,虧恩剝下,過為箠楚,妄作威稜。” 明 屠隆 《曇花記·閻君勘罪》:“ 伏後 ,你可手執鐵鞭,親行箠楚。” 郭沫若 《<孔雀膽>後記》:“ 鄭回 的教育很嚴, 鳳迦異 和 異牟尋 ,都要受他的箠楚。”

橫加

蠻不講理,強行施加

橫加指責

橫加阻撓

仆奴

奴僕。 宋 陳與義 《和張規臣水墨梅》詩之一:“從教變白能為黑,桃李依然是僕奴。” 蕭乾 《往事三瞥》:“他們的司閽、園丁、廚子和仆奴糊裡糊塗地也逃了出來。”

名藩

指地方重鎮。《晉書·王國寶傳》:“時 王恭 與 殷仲堪 並以才器,各居名藩。”《舊唐書·李德裕傳》:“受寄名藩,常憂曠職,孜孜夙夜,上報國恩。” 宋 梅堯臣 《葉大卿輓詞》之一:“舊族聲華遠,名藩治行存。” 清 李漁 《與丁太岩方伯書》:“老先生榮蒞名藩,身膺重寄,非惟保障 江 南,亦且屏翰四國。”

無知

不懂情理;缺乏知識

年幼無知

虧損

(1) 支出超過收入;虧折(一般分為資金虧損和物資虧損)

企業虧損

(2) 身體因受到摧殘或缺乏營養以致虛弱

國體

(1) 大臣輔佐國君,就像人體有股肱一樣,故稱大臣為國體

(2)

(3) 國家的典章制度

(4) 國家的形式。大致可分為君主國與共和國。表明國家根本性質的國家體制,是由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來決定的

良圖

(1) 很好地謀劃

敢不良圖

(2) 好辦法;良策

別有良圖

詩詞推薦

有客原文_有客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