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曠樓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清曠樓原文

曠是樓中體,清乃樓中用。

清而無曠枯,曠而無清縱。

相需相得彰,體用戒偏重。

詎祗一樓哉,絜矩萬理中。

詩詞問答

問:清曠樓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清曠樓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一部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十二

2. 葉

參考注釋

中用

頂事;有用

你這個人太不中用了

無曠

亦作“ 無壙 ”。1.不懈怠。《荀子·議兵》:“敬謀無壙,敬事無壙,敬吏無壙,敬眾無壙,敬敵無壙,夫是之謂五無壙。” 楊倞 註:“無壙,言不敢須臾不敬也。‘壙’與‘曠’同。”

(2).不空,不斷。《文選·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匭牘相尋,鞮譯無曠。” 張銑 註:“ 周 官 鞮鞻氏 掌四夷之樂也;譯,傳四夷之語而宣之者也。言四夷獻樂譯言,歲時不曠也。”

相需

見“ 相須 ”。

相得

互相投合,相處得很好

與公甚相得。——明· 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體用

(1).本體和作用。語本《參同契》卷下:“春夏據內體……秋冬當外用。” 唐 元稹 《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策一道》:“是用發懇惻之誠,咨體用之要。” 宋 周必大 《二老堂雜誌·告詞用上語》:“制云:朕自東朝之歸,方知南面之樂,宜時懿戚,同此體用。” 嚴復 《原強》:“且一羣一國之成之立,其間體用功能,實無異於生物之一體,大小雖殊,而官治相準。”

(2). 中國 古代哲學亦以“體用”指事物的本體、本質和現象。

偏重

特別看重

絜矩

絜,度量;矩,畫方形的用具,引申為法度。儒家以絜矩來象徵道德上的規範。《禮記·大學》:“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鄭玄 註:“絜,猶結也,挈也;矩,法也。君子有挈法之道,謂當執而行之,動作不失之。” 朱熹 集註:“絜,度也。矩,所以為方也……君子必當因其所同,推以度物,使彼我之間,各得分願,則上下四方,均齊方正,而天下平矣。” 唐 顏真卿 《河南府參軍郭君神道碑銘》:“夫孝弟之至,絜矩之道。” 宋 葉適 《陳彥群墓志銘》:“至其他察性命以絜矩,奮豪傑以特興,亦多微妙奇偉,非穎秀士親承其旨趣,固莫能通。”《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他兩個既有這番志嚮,又説的這等明白,你我如今竟把這樁事責成他兩個辦起來,才是個‘絜矩之道’。”

理中

中醫術語。調理中氣。《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八·理中湯丸》集注引 程應旄 曰:“陽之動始於溫,溫氣得而穀精運,穀氣升而中氣贍,故名曰理中。”

詩詞推薦

清曠樓原文_清曠樓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