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正仲提舉·其二原文
一絲急急一絲遲,觸物蒼茫若有思。
流水高山新作操,十年留待伯牙知。
詩詞問答
問:和正仲提舉·其二的作者是誰?答:彭汝礪
問:和正仲提舉·其二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和正仲提舉·其二是什麼體裁?答:七絕
問:彭汝礪的名句有哪些?答:彭汝礪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絕句 押支韻
參考注釋
一絲
(1).一根蠶絲。常喻微少或極細之物。 宋 葉適 《贈勝上人》詩:“遣臘冰千筋,勾春柳一絲。” 明 劉基 《擬連珠》之二七:“蓋聞拂雲之松,生於一豆之實;聳壑之魚,穿於一絲之溜,是以忽細事者禍必盈,輕小敵者亡必驟。”
(2).指一點。《老殘遊記》第十六回:“這些情節, 子謹 卻一絲也不知道。” 巴金 《秋》二:“ 高忠 看見 克定 這樣鎮靜,臉上也露出了一絲笑意。”
急急
(1).急切貌。《北史·劉芳傳》:“澹然自守,不急急於榮利,不戚戚於貧賤,乃著《窮通論》以 * 。” 宋 范仲淹 《上執政書》:“豈今几筵之下可為身名之計乎?不然何急急於言哉。”《二刻拍案驚奇》卷五:“ 襄敏公 見眾人急急之狀,到問道:‘你等去未多時,如何一齊跑了回來?’” 魯迅 《書信集·致周作人》:“該號既於十月方出,何以如此之急急耶?”
(2).急忙;趕緊。 宋 姜夔 《鷓鴣天》詞:“移家逕入 藍田縣 ,急急船頭打鼓催。” 明 羅貫中 《風雲會》第二折:“咱弟兄每急急回家,準備出征則個。”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四十章:“ 周祺 看見 劉三公 ,急急趨前去,熱烈捏住 三公 的手,說:‘呵, 三公 ,辛苦啦。’”
(3).迅急。 元 王曄 《桃花女》第一折:“急急光陰似水流,等閒白了少年頭。”
觸物
接觸景物、事物。 晉 張載 《七哀詩》之二:“哀人易感傷,觸物增悲心。” 唐 盧綸 《上巳日陪齊相公花樓宴》詩:“持杯凝遠睇,觸物結幽情。”
蒼茫
空曠遼遠
蒼茫大地
暮色蒼茫
有思
(1).謂道德純淨完備。《韓非子·詭使》:“閒靜安居,謂之有思。”
(2).有意。 宋 蘇軾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流水高山
(1).《列子·湯問》:“ 伯牙 善鼓琴, 鍾子期 善聽。 伯牙 鼓琴,志在登高山, 鍾子期 曰:‘善哉,峩峩兮若 泰山 。’志在流水, 鍾子期 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後以“流水高山”指美妙的樂曲。 宋 辛棄疾 《謁金門·和廓之五月雪樓小集韻》詞:“流水高山絃斷絶,怒蛙聲自咽。” 金 董解元 《西廂記諸宮調》卷四:“也不彈雅調與親聲,流水高山多不是,何似一聲聲盡説相思。”《冷眼觀》第二二回:“不過因為我國政府諱言革命,所以他就變了這么一個謎語出來,把人猜著頑罷了。惜乎那人不悟,倒未免叫 李君 反存了個流水高山知音絶少的觀念在心裡了。”
(2).借指知音、知己。 宋 王安石 《伯牙》詩:“故人舍我歸黃壤,流水高山深自知。” 清 方文 《得梅朗三凶問因寄麻孟璿沉景山》詩:“流水高山交不淺,素車白馬見何難。”
(3).即高山流水。古琴曲。 宋 羅燁 《醉翁談錄·小說引子》:“也題《流水高山》句,也賦《陽春白雪》吟。” 明 葉憲祖 《易水寒》第四折:“暫來錦瑟佳人傍,《流水高山》細評量。”《天雨花》第二三回:“君前重與翻新調,《流水高山》好。”
新作
(1).新造。《左傳·僖公二十年》:“春,新作南門。” 唐 韓愈 《處州孔子廟碑》:“獨 處州 刺史 鄴侯 李繁 至官,能以為先,既新作 孔子廟 ,又令工改為 顏子 至 子夏 十人像。”
(2).新作品;新著作。 唐 張喬 《再題敬亭清越上人山房》詩:“久別多新作,長吟洗俗愁。” 宋 歐陽修 《讀張李二生文贈石先生詩》:“先生示我何矜誇,手攜文編謂新作。”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上·音律》:“吾知舉世之人不約而同皆以‘續貂’、‘蛇足’四字為新作之定評矣。” 魯迅 《書信集·致蕭軍》:“ 中國 作家的新作,實在稀薄得很。”
十年
形容時間長久。《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楊伯峻 註:“十年,言其久也。” 唐 賈島 《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留待
拖下來等待
這事留待他明天回來再定
伯牙
春秋 時精於琴藝的人。傳說曾學琴於著名琴師 成連 先生,三年不成。後隨 成連 至 東海 蓬萊山 ,聞海水澎湃、林鳥悲鳴之聲,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從此琴藝大進,終成天下妙手。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相傳均為他所作。見 漢 蔡邕 《琴操·水仙操》。《荀子·勸學》:“ 伯牙 鼓琴而六馬仰秣。” 楊倞 註:“ 伯牙 ,古之善鼓琴者,亦不知何代人。”《呂氏春秋·本味》:“ 伯牙 鼓琴, 鍾子期 聽之。方鼓琴而志在 太山 。 鍾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 太山 。’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 鍾子期 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 鍾子期 死, 伯牙 破琴絶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高誘 註:“ 伯 ,姓; 牙 ,名,或作 雅 。” 唐 錢起 《美楊侍御清文見示》詩:“ 伯牙 道喪來,弦絶無人續。” 明 楊慎 《蘭亭令》:“此乃高山流水之操, 伯牙 復生,不能出其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