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盛京五部侍郎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示盛京五部侍郎原文

陪都五部備官儀,實各亮工有所司。

詎祗養高勝國似,亦常掄彥內朝移。

曹郎互半中兼外,台職應全罷允宜。

大異南京紛議論,徒資撓亂竟何禆。

詩詞問答

問:示盛京五部侍郎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示盛京五部侍郎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示盛京五部侍郎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支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五十三

2. 盛京設戶禮兵刑工五部每部侍郎一人掌之凡盛京之事各視其職分屬焉非若勝國陪京備員虛設為投閒置散之地也

參考注釋

陪都

舊時在首都以外另設的首都

五部

(1).謂金、木、水、火、土五行。《史記·曆書》:“蓋聞昔者 黃帝 合而不死,名察度驗,定清濁,起五部,建氣物分數。” 裴駰 集解引 應劭 曰:“五部,金、木、水、火、土也。”《隋書·律曆志中》:“洎乎 炎帝 分八節, 軒轅 建五部。”

(2).指古代 高句驪國 消奴 、 絕奴 、 順奴 、 灌奴 、 桂婁 五個部族。見《後漢書·東夷傳·高句驪》。亦泛指 高句驪國 。 唐 楊炯 《右將軍魏哲神道碑》:“威振六官,風揚五部。”

(3).中醫指額、頦、鼻、左腮、右腮。《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四診總括》:“欲識小兒百病原,先從面部色詳觀,五部五色應五臟,誠中形外理昭然。”註:“五部者,額屬心,頦屬腎,鼻屬脾,左腮屬肝,右腮屬肺也。”

備官

(1).居官。後常用作任職的自謙之詞,謂自己虛在官位,聊以充數。《國語·魯語下》:“ 魯 其亡乎,使僮子備官而未之聞邪?” 宋 曾鞏 《洪州謝到任表》:“竊食累朝,備官儒館。” 宋 王安石 《上杜學士言開河書》:“某愚不更事物之變,備官節下,以身得察以左右。”

(2).設官。《管子·牧民》:“審於時而察於用,而能備官者,可奉為君也。”

亮工

謂輔佐天子以立天下之功。語本《書·舜典》:“欽哉,惟時亮天功。” 孔 傳:“各敬其職,惟是乃能信立天下之功。”《清史稿·仁宗紀》:“其於風俗之淳薄,尤當時時體察,潛移默化,整綱飭紀,正人心以正風俗。亮工熙績,莫重於斯。”

有所

有所,無所類同。有:存在。無:沒有,不存在。所:此為代詞。 

例句:

戰國·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列子》:子貢倦於學,告仲尼曰:"願有所息。"仲尼曰:"生無所息!" 

養高

謂閒居不仕,退隱。高,指高尚的志向、節操、名望。《三國志·魏志·高柔傳》:“今公輔之臣,皆國之棟樑,民所具瞻,而置之三事,不使知政,遂各偃息養高,鮮有進納。”《舊唐書·玄宗紀上》:“ 武德 、 貞觀 以來勛臣子孫無位者,訪求其後奏聞,有嘉遯幽棲養高不仕者,州牧各以名薦。” 元 耶律楚材 《和黃華老人<題獻陵吳氏成趣園>》:“養高不肯事王侯,閒臥林泉了衰朽。”

勝國

被滅亡的國家。《周禮·地官·媒氏》:“凡男女之陰訟,聽之於勝國之社。” 鄭玄 註:“勝國,亡國也。”按,亡國謂已亡之國,為今國所勝,故稱“勝國”。後因以指前朝。 元 張養浩 《濟南龍洞山記》:“ 歷下 多名山水, 龍洞 為尤勝……勝國嘗封其神曰 靈惠公 。” 明 宋濂 《故翰林待制承務郎兼國史院編修官柳先生傳》:“ 隆山 牟公 應龍 ,得太史 李心傳 史學端緒,且諳勝國文獻淵源之懿,儀章、官簿、族系,如指諸掌。” 王國維 《沉乙庵先生七十壽序》:“ 順康 之世,天造草昧,學者多勝國遺老,離喪亂之後,志在經世,故多為致用之學。”

內朝

(1).古代天子、諸侯處理政事和休息的場所。對外朝而言。“內朝”有二:一在路門外,為天子、諸侯處理政事之處,亦謂之“治朝”;一在路門內之路寢,為天子、諸侯處理政事後休息之所,亦謂之“燕朝”。卿、大夫治其邑事之處也稱“內朝”。《禮記·玉藻》:“朝服以日視朝於內朝。” 鄭玄 註:“此內朝,路寢門外之正朝也。”又,《周禮·秋官·朝士》 鄭玄 註:“ 周 天子、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內朝二。內朝之在路門內者,或謂之燕朝。”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賜宴滌爵》:“ 孝宗 錫宴內朝,丞相 王淮 涕流於酒。”《國語·魯語下》:“自卿以下,合官職於外朝,合家事於內朝。” 韋昭 註:“家,大夫。內朝,家朝也。”

(2).指中宮。皇后住處。《後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伏維皇太后膺大聖之姿,體乾坤之德……正位內朝,流化四海。” 李賢 註:“《易·家人》卦曰:‘女正位乎內,正家而天下定矣。’” 宋 岳珂 《愧郯錄·孝明後制》:“貽謀百世,正位六宮,可立為皇后。爾其佐佑興運,恢張內朝。”

(3).指中原朝廷。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一:“己酉春,虜移文境上曰:‘皇帝生日,本是七月。今為內朝使人冒暑不便,已權改作九月一日。’”

曹郎

即部曹。部屬各司的官吏。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阻奸》:“自 崇禎 辛未,叨中進士,便值中原多故,內為曹郎,外作監司,敭歷十年,不曾一日安枕。”

允宜

合宜。 漢 蔡邕 《光武濟陽宮碑》:“歷數在帝,踐祚允宜。” 明 吾邱瑞 《運甓記·官誥榮封》:“鶴鳴子和,好爵自縻,琴調瑟奏,家室允宜。”

南京

(1).古都名。 唐 安史 之亂, 玄宗 奔 蜀 。到 至德 二載,收復兩京,還都 長安 ,遂將 蜀郡 改為 成都府 ,建號 南京 。 唐 李白 《上皇西巡南京歌》之六:“北地雖夸 上林苑 , 南京 還有 散花樓 。”

(2).古都名。 契丹 神冊 四年葺 遼陽 故城建 東平郡 。 天顯 三年遷 東丹國 都於此,升為 南京 。

(3).古都名。 契丹 會同 元年得 幽 薊 十六州,升 幽州 為 幽都府 ,建號 南京 。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三章第一節:“ 遼太宗 把皇都建號 上京 ,稱 臨潢府 。 幽州 稱 南京 。”

(4).古都名。 宋 大中 祥符 七年,因 應天府 為 趙匡胤 舊藩,建為 南京 。地在今 河南 商丘縣 南。 建炎 元年, 高宗 繼位於 南京 ,即此。參閱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卷六。

(5).古都名。 金 天輔 七年,以新得 遼 地 南京 (即 燕京 )六州歸 宋 ,改以 平州 為 南京 。

(6).古都名。 金 初稱 北宋 故都 開封府 為汴京, 貞元 元年改稱 南京 。 貞祐 二年遷都於此。 宋 周煇 《北轅錄》:“九日,至 東京 。虜改名 南京 ……按 東京 , 春秋 衛 、 陳 、 鄭 三國之境,古 大梁城 也。”

(7).古都名。 明 洪武 元年八月建都於 江南 應天府 , 永樂 間遷都 北京 ,改 應天府 為行在, 正統 間建為 南京 。 清 為 江寧府 治,而仍沿 南京 之稱。即今 南京市 。 清 孫枝蔚 《初至南京客有談南京事者感賦》詩:“ 南京 歌舞驕南渡,四鎮功名誤四方。”

議論

評議討論時表示的意見

撓亂

(1).擾亂,攪亂。《左傳·成公十三年》:“散離我兄弟,撓亂我同盟,傾覆我國家。” 漢 荀悅 《漢紀·文帝紀下》:“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此 匈奴 之眾易撓亂也。” 元 紀君祥 《趙氏孤兒》第五折:“則為 屠岸賈 損害忠良,百般的撓亂朝綱。”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取士下》:“若為人嗾使,因而撓亂朝政者,如 東漢 牢修 告捕黨人之事,即應處斬。”

(2).煩亂。 明 李東陽 《與王守溪書》:“撓亂之懷,日益加甚。”

詩詞推薦

示盛京五部侍郎原文_示盛京五部侍郎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