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敬同承顯夫何有,愛事思量益莫勝。
階下哀音鳴水曲,門前靜志峙山層。
昔年內典聞開示,到此安能悟慧能。
詩詞問答
問:《題永慕齊永慕名因慕怙稱茲兼慕恃痛重增》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蒸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四十五
參考注釋
敬同
猶敬和。指唱和他人詩詞。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文章》:“比世往往見有和人詩者,題雲‘敬同’。” 王利器 集解引 盧文弨 曰:“以同為和,初 唐 如 駱賓王 、 陳子昂 諸人集中猶然。”
何有
(1).有什麼。《詩·邶風·谷風》:“何有何亡,黽勉求之。” 鄭玄 箋:“君子何所有乎?何所亡乎?” 晉 潘尼 《贈陸機出為吳王郎中令》詩:“ 崐山 何有?有瑤有珉。”
(2).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難。《論語·里仁》:“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何晏 集解:“何有者,言不難。”《孟子·梁惠王下》:“王如好貨,與百姓同之,於王何有?” 漢 袁康 《越絕書·計倪內經》:“王審用臣之議,大則可以王,小則可以霸,於何有哉?” 晉 陶潛 《擬古》詩之一:“意氣傾人命,離隔復何有?”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憐惜、不愛重等。《左傳·僖公二十四年》:“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蒲 人、 狄 人,余何有焉?今君即位,其無 蒲 狄 乎!” 楊伯峻 註:“何有,古人習語,意義隨所施而異,此謂心目中無之也。”《呂氏春秋·知接》:“人之情,非不愛其子也,其子之忍,又將何有於君?” 清 侯方域 《重修顏魯公碑亭記》:“其視卿相王侯與其國封邸第,曾不若脫屣,而何有於亭?”
(4).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關。《左傳·昭公二十八年》:“ 祁氏 私有討,國何有焉?” 杜預 註:“言討家臣,無與國事。”《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若利本之顛, 瑤 何有焉?” 宋 曾鞏 《寄歐陽舍人書》:“苟其人之惡,則於銘乎何有?”
(5).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顧慮、不在乎。《左傳·昭公元年》:“ 吉 若獲戾,子將行之,何有於諸 游 ?” 楊伯峻 註:“言不必顧慮 游氏 諸人。” 明 李贄 《與周友山》:“士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於廢棄歟?” 魯迅 《熱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卻未必都如此不淨;倘竟如此不淨,則即使‘授受不親’後來也就會‘瞟’,以至於瞟以上的等等事,那時便是一部《禮記》,也即等於《 * 》了,又何有於《蕙的風》?”
(6).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得。《左傳·僖公十五年》:“獲 晉侯 ,以厚歸也;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 杜預 註:“何有猶何得。”
(7).用反問的語氣表示無所不有。《文選·木華<海賦>》:“弘往納來,以宗以都。品物類生,何有何無?” 李善 註:“言諸品物以類相生,何所不有?何者而無?言其多也。”
(8).哪裡有,豈有。 漢 張衡 《西京賦》:“澤虞是濫,何有春秋?”《後漢書·賈琮傳》:“刺史當遠視廣聽,糾察美惡,何有反垂帷裳以自掩塞乎?” 唐 韓愈 《與孟尚書書》:“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何有去聖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 明 吳承恩 《贈邑侯念吾高公擢南曹序》:“自仍歲之水也,洪濤冒夫城郭,而何有於田,何有於食,何有於租與賦哉!”
思量
(1) 思索
你思量思量這事兒該怎么辦
(2) 放在心上;惦記
方才我是怕說話防頭招的我們奶奶哭,所以催你出來的。別思量。——《紅樓夢》
幾個月不見了,思量你哩
哀音
悲傷之音。 三國 魏 繁欽 《與魏文帝箋》:“潛氣內轉,哀音外激;大不抗越,細不幽散。” 唐 元稹 《鶯鶯傳》:“﹝ 鶯鶯 ﹞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不數聲,哀音怨亂,不復知其是曲也。” 清 黃景仁 《典衣行》:“誰家箜篌傷客心,鄰舟少女彈哀音。” 聞一多 《紅燭·孤雁》詩:“啊!從那浮雲底密幕里,迸出這樣的哀音。”
水曲
水流曲折處;曲折的水濱。《周禮·地官·保氏》“四曰五馭” 漢 鄭玄 註:“五馭: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鄭觀應 《盛世危言·鐵路》:“鐵路遇山嶺水曲,均須遶越,架空鑿洞,亦可駛行。”
宋 代西南少數民族舞曲名。《宋史·蠻夷傳四·西南諸夷》:“一人吹瓢笙如蚊蚋聲。良久,數十輩連袂宛轉而舞,以足頓地為節。詢其曲,則名曰《水曲》。”
靜志
使心神安定、平靜。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婆羅痆斯國》:“夫處乎深宮,安乎尊勝,不能靜志,遠跡山林。”
昔年
前幾年;從前
昔年欲登未登者。——《徐霞客遊記·游黃山記》
內典
佛教徒稱佛經為內典。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內典初門,設五種禁;外典仁義禮智信,皆與之符。” 宋 王禹偁 《左街僧錄通惠大師文集序》:“釋子謂佛書為內典,謂儒書為外學。”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蔣太史》:“為人篤嗜內典,一意台宗,雖早登禁林,常有出世之想。” 柳亞子 《<燕子龕遺詩>序》:“君精通內典,然未嘗見其登壇説法。”
開示
(1).指明。《後漢書·馬援傳》:“又於帝前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埶,開示眾軍所從道逕往來。”《三國志·蜀志·後主傳》:“宣溫密之詔,申三好之恩,開示門戶,大義炳然。” 許地山 《危巢墜簡·無法投遞之郵件》:“愛底迷濛是一切‘天人師’所不能訓誨開示的。”
(2).展示,顯示。《後漢書·李固傳》:“ 固 皆原之,遣還,使自相招集,開示威法。” 晉 孫楚 《為石仲容與孫皓書》:“故先開示大信,喻以存亡。” 宋 曾鞏 《左僕射門下侍郎王珪追封三代並妻制·父準追封漢國公》:“所以遂吾大臣欲顯其親之志,而開示在位予一人尊奬近輔之心。” 郭沫若 《女神·湘纍》:“這漫漫的長晝,從早起來,便把這混濁的世界開示給我。”
(3).啟示,啟發。《後漢書·南蠻傳》:“ 喬 至,開示慰誘,並皆降散。” 宋 葉適 《福建運使直顯謨閣少卿趙公墓志銘》:“ 潘 悍僕數百,挺刃自衞,公開示禍福,皆縮卻聽命。” 明 李贄 《答周若莊書》:“予觀《大學》如此詳悉開示,無非以德未易明,止未易知。”
(4).指示;寫出來使知道。 清 龔自珍 《與吳虹生書》之六:“此游作何期會,作何章程,願惟命是聽,惟馬首是瞻,勝於在家窮愁也。乞開示一切。”《老殘遊記》第十一回:“請二位將那五年之後風潮漸起,十年之後就大不同的情形,開示一二。” 魯迅 《書信集·致曹靖華》:“但如這樣辦,則請將收款人詳細住址及姓名開示為要。”
悟慧
聰明。 宋 王讜 《唐語林·補遺二》:“使人悟慧如此,不事明天子,反事逆賊,何所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