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門原文
北上門高接昊蒼,依稀樹色露微黃。
龍舟罷競菰蒲合,鳳輦停游軌跡香。
春草斗青圍水殿,晚雲成錦覆昭陽。
外人不識摐金處,虛說君王幸虎房。
詩詞問答
問:北上門的作者是誰?答:石寶
問:北上門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北上門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陽韻 出處:熊峰集卷四
參考注釋
北上
向北登上;向北去。 戰國 宋玉 《風賦》:“然後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躋於羅帷,經於洞房,迺得為大王之風也。” 三國 魏 曹操 《苦寒行》:“北上 太行山 ,艱哉何巍巍。” 蕭華 《通過大涼山》:“只是借道北上,並不在此住宿。”
高接
(1).高高連線。 晉 夏侯湛 《禊賦》:“爾乃臨清流,背緑柯,雲幕高接,丹組四羅。” 明 夏完淳 《都會八詠·太原》:“高接天關險, 恆山 入 晉 難。”
(2).謂與地位、聲望高的人交往。 唐 李群玉 《重經巴丘追感》詩:“昔年高接 李膺 歡,日汎仙舟醉碧瀾。”
昊蒼
蒼天。《文選·班固<答賓戲>》:“不覩其能奮靈德合風雲,超忽荒而躆昊蒼也。” 李善 注引 項岱 曰:“昊、蒼,皆天名也。” 前蜀 韋莊 《和鄭拾遺秋日感事》:“小孽乖躔次,中興繫昊蒼。”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三:“蓋以為他日付託之本,仰告昊蒼,故俾承福受祚也。”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軍次實錄》:“風雷寒暑遵時令,動植飛潛凜昊蒼。”
依稀
含糊不清地,不明確地
依稀掩映。——清· 林覺民《與妻書》
樹色
樹木的景色。 南朝 梁 何遜 《日夕出富陽浦口和朗公》:“山煙涵樹色,江水映霞暉。” 唐 盧綸 《與從弟瑾同下第後出關言別》詩:“孤村樹色昏殘雨,遠寺鐘聲帶夕陽。” 明 陳所聞 《念奴嬌序·雲住閣題》套曲:“千巖萬井,見樹色江光,須臾龍變雲蒸,出岫無心。”
龍舟
狹長的龍形舟船,多人同時划動數漿,用作競渡比賽
賽龍舟
蒲合
用蒲草編的蓆子。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相國寺內萬姓交易》:“第二三門皆動用雜物,庭中設綵幙露屋義鋪,賣蒲合、簟席。” 宋 俞琰 《席上腐談》卷上:“《郊特牲》云:‘莞簟之安,而蒲越藁鞂之尚。’《左氏傳》云:‘大路越席。’越,戶括反。今 錢塘 市肆所賣蒲合,即越也。以越為合,聲之訛耳。”參見“ 蒲越 ”。
鳳輦
(1). 晉 王嘉 《拾遺記·周穆王》:“ 西王母 乘翠鳳之輦而來。”後用“鳳輦”稱仙人的車乘。 隋煬帝 《步虛詞》詩:“翠霞乘鳳輦,碧霧翼龍輿。”《舊唐書·音樂志四》:“﹝《送神》﹞車移鳳輦,斾轉紅旗。”
(2).皇帝的車駕。 唐 沉佺期 《陪幸韋嗣立山莊》詩:“虹旗縈秀木,鳳輦拂疏筇。”《宋史·輿服志一》:“鳳輦,赤質,頂輪下有二柱,緋羅輪衣,絡帶、門帘皆繡雲鳳。頂有金鳳一,兩壁刻畫龜文、金鳳翅。” 清 孫枝蔚 《題梨園圖》詩:“ 漁陽 塵起晝昏黑,鳳輦西行諸將力。”
(3).華貴的車駕。 唐 謝偃 《塵賦》:“蒙鳳輦於銅衢,翳龍媒於金埒。”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媒合》:“鳳輦時經,蝸居乏款,敢問姐姐,何由落籍,遽爾洗妝。”
軌跡
(1) 點在空間移動的路徑
(2)
(3) 其位置受某一指明的定律支配的全部點
(4) 比喻人生的經歷。如:人生軌跡
草斗
櫟實。其狀似栗。《說文·艸部》:“草,草斗,櫟實也。”
水殿
(1).臨水的殿堂。 唐 李白 《口號吳王美人半醉》:“風動荷花水殿香, 姑蘇臺 上宴 吳王 。”《宋史·禮志十六》:“帝作《中春賞花釣魚詩》,儒臣皆賦,遂射於水殿。” 郭沫若 《蘇聯紀行·六月二十七日》:“臨湖有一座長方形的水殿,大理石造,有好些小雕像也被殘毀了。”
(2).帝王所乘的豪華遊船。 唐 皮日休 《汴河懷古》詩之二:“若無水殿龍舟事,共 禹 論功不較多。”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一章第三節:“ 蕭皇后 乘坐制度較小的翔螭舟,還有高三層稱為浮景的水殿九艘。”
昭陽
(1).歲時名。十乾中癸的別稱,用於紀年。《爾雅·釋天》:“﹝太歲﹞在癸曰昭陽。”《淮南子·天文訓》:“亥在癸曰昭陽。” 高誘 註:“在癸,言陽氣始萌,萬物合生,故曰昭陽也。” 北周 庾信 《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歲次昭陽,月在大梁。”
(2). 漢 宮殿名。後泛指后妃所住的宮殿。《三輔黃圖·未央宮》:“ 武帝 時,後宮八區,有 昭陽 ……等殿。” 漢 班固 《西都賦》:“ 昭陽 特盛,隆乎 孝成 。” 唐 王昌齡 《長信怨》詩:“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 昭陽 日影來。” 清 葉永年 《燕》詩:“閒向主家談故事, 昭陽 臺榭已凝塵。”
外人
(1) 指沒有親友關係的人
冒著把繼承權給予外人的危險
(2) 指外國人
(3) 指某個範圍或組織以外的人
悉如外人。——晉· 陶淵明《桃花源記》
與外人間隔。
不足為外人道。
不識
(1).不知道,不認識。《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 箋:“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韓愈 《閔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魯迅 《<集外集>序言》:“連我自己也詫異那時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識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種可寬恕的條件之一。指誤殺。《周禮·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識。” 鄭玄 註:“識,審也。不審,若今仇讎當報甲,見乙,誠以為甲而殺之者。”
摐金
撞擊金屬樂器。 南朝 梁 沉約 《為安陸王謝荊州章》:“摐金入 濟 ,識謝戎麾。” 唐 高適 《燕歌行》:“摐金伐鼓下 榆關 ,旌旗逶迤 碣石 間。” 前蜀 貫休 《長持經僧》詩:“摐金掙玉,吐宮嚥徵。”
虛說
無稽之談。 漢 劉向 《說苑·談叢》:“謁問析辭勿應,怪言虛説勿稱。謀先事則昌,事先謀則亡。”《宋書·范曄傳》:“甲姦險好利,負吾事深;乙凶愚不齒,扇長無賴;丙、丁趨走小子,唯知諂進,伺求長短,共造虛説,致令禍陷骨肉,誅戮無辜。”《南史·齊竟陵文宣王子良傳》:“道路之談,自為虛説耳。” 唐 錢起 《山下別杜少府》詩:“ 莊叟 幾虛説, 楊朱 空自述。”
君王
古稱天子或諸侯
君王為人不忍。——《史記·項羽本紀》
君王與沛公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