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古玉韘原文
古韘制橢不適用,古玉質粹實出眾。
副我韘材截兩端,琢中外弗勞磨礱。
取資於古更合今,六鈞觲角宜彎控。
詰戎佩德有餘思,寧學露壇詡寶瓮。
詩詞問答
問:詠古玉韘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詠古玉韘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送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七
參考注釋
適用
符合客觀條件的要求,適合套用
這個新的種植法對我們這個地區很適用
玉質
(1).形容姿貌肌膚之美。 漢 張衡 《舞賦》:“粉黛施兮玉質粲,珠簪挻兮緇髮亂。” 晉 王嘉 《拾遺記·蜀》:“﹝ 甘後 ﹞至十八,玉質柔肌,態媚容冶。” 明 汪道昆 《高唐夢》第一折:“巧笑工顰,玉質天然奇絶。”
(2).指美女。《花月痕》第四四回:“奇葩倏墜,依然連理之枝;玉質長埋,仍是婆娑之樹。”
(3).形容質美如玉。 南朝 梁 沉約 《與沉淵薦沉驎士表》:“﹝ 沉 ﹞玉質踰潔,霜操日嚴。” 宋 蘇軾 《十二琴銘》:“有蔚者桐,僵於下陽之庭,奏刀而玉質,成器而金聲。” 明 劉基 《賣柑者言》:“ 杭 有賣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潰,出之燁然,玉質而金色。”
出眾
高出一般人
才華出眾
兩端
(1).事物的兩個頂端;兩頭。《論語·子罕》:“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孔穎達 疏:“兩端,終始也。” 宋 王禹偁 《大閱賦》:“出遊兵以定兩端,握奇數而制四面。”《元史·禮樂志二》:“相鼓二,制如搏拊,以韋為表,實之以糠。拊其兩端,以相樂舞節。”
(2).謂兩個極端。《禮記·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鄭玄 註:“兩端,過與不及也。”
(3).猶兩者。《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武安 已罷朝,出止車門,召 韓御史大夫 載,怒曰:‘與 長孺 共一老禿翁,何為首鼠兩端?’”《宋書·律曆志中》:“古之為歷者, 鄧平 能修舊制新, 劉洪 始減《四分》,又定月行遲疾, 楊偉 斟酌兩端,以立多少之衷,因朔積分設差,以推合朔月蝕。” 唐 歐陽詹 《江夏留別華二》詩:“鄉路我尚遙,客游君未回。將何慰兩端,互勉臨岐杯。”
(4).指游移於兩者之間的態度。《史記·魏公子列傳》:“ 魏王 恐,使人止 晉鄙 ,留軍壁 鄴 ,名為救 趙 ,實持兩端以觀望。”《晉書·王浚傳》:“及 趙王 倫 篡位,三王起義兵, 浚 擁眾挾兩端,遏絶檄書,使其境內士庶不得赴義。” 宋 無名氏 《儒林公議》卷下:“ 世衡 知城事,寨下屬 羌 率持兩端,向背不常。”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五:“上以 第巴 始終反覆持兩端,乃追還其使。”
(5).猶兩種、兩類。《荀子·正論》:“而聖王之分,榮辱是也。是有兩端矣:有義榮者,有埶榮者,有義辱者,有埶辱者。”
中外
裡面和外面
中外不得相救
中外交薦。——《明史》
磨礱
亦作“ 磨礲 ”。亦作“磨壟”。1.磨石。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雜記下》:“ 枚乘 有之:磨礱不見其損,有時而盡。” 唐 黃滔 《書懷寄友人》詩:“此生如孤燈,素心挑易盡,不及如頑石,非與磨礱近。” 清 錢謙益 《保硯齋記》:“以磨礲比德焉,以介石比貞焉。”參見“ 磨礱砥礪 ”。
(2).磨治。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一夜天生神木一雙,大二十圍,長五十尋,陽為文梓,陰為楩柟,巧工施校,制以規繩,雕治圓轉,刻削磨礱。”《太平廣記》卷三九八引 唐 張鷟 《朝野僉載》:“ 趙州 石橋甚工,磨壠密緻,如削焉。”一本作“ 磨礲 ”。 宋 黃庭堅 《謝王仲至惠洮州礪石黃玉印材》詩:“磨礲頑鈍印此心,佳人持贈意堅密。”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七·滄溟見夢》:“ 愚山 適將往南山購石,見墓道間有石仆地,磨礱如新,遂刻己文。” 郭沫若 《贈朝鮮同志》詩:“江山錦繡三千里,寳劍磨礱十萬橫。”
(3).磨練;切磋。 唐 劉禹錫 《酬湖州崔郎中見寄》詩:“磨礱老益智,吟詠閒彌精。” 宋 陸游 《示友》詩:“學問更當窮廣大,友朋誰與共磨礱。”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狀》:“先君日以師道磨礲學者,晝夜辨析,諄諄不懈。”
(4).折磨。 明 陸采 《明珠記·別母》:“薄命合遭逢,自古佳人,偏受磨礱。” 明 張鳳翼 《紅拂記·奇逢舊侶》:“數載飄零似轉蓬,為恩情多少磨礱。”
取資
取得憑藉、助益。語本《孟子·離婁下》:“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事類》:“夫經典沉深,載籍浩瀚,實羣言之奧區,而才思之神皋也。 揚 班 以下,莫不取資。” 唐 韓愈 《與李翱書》:“僕在京城八九年,無所取資,日求於人,以度時月。”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資政新篇》:“治國必先立政,而為政必有取資。”
六鈞
《左傳·定公八年》:“士皆坐列,曰:‘ 顏高 之弓六鈞。’皆取而傳觀之。” 杜預 註:“ 顏高 、 魯 人。三十斤為鈞,六鈞百八十斤。古稱重,故以為異強。”謂張滿弓用力六鈞,後因以指強弓。 漢 應瑒 《馳射賦》:“顧摧 月支 ,須紆六鈞,口彎七規。” 唐 張說 《將赴朔方軍應制》詩:“幼志傳三略,衰材謝六鈞。” 宋 蘇軾 《次韻王定國得潁倅》之一:“賈牛但自捐三尺,射鼠何勞挽六鈞。”
詰戎
見“ 詰戎治兵 ”。
露壇
在平地上用土、石築起的高台,供檢閱軍隊和祭祀之用。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記寶劍》:“巨闕初成之時,吾( 越王 )坐於露壇之上。”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國有守御,乃坐露壇之上,列鼓而鳴之。” 五代 齊己 《渚宮自勉》詩之一:“東林露壇畔,舊對白蓮房。”參見“ 露臺 ”。
寶瓮
傳說 帝嚳 時 丹丘國 所獻的瑪瑙瓮。後 舜 先“遷寶瓮於 衡山 之上,故 衡山 之岳有 寶露壇 ……又遷寶瓮於 零陵 之上。 舜 崩,瓮淪於地下。至 秦始皇 通 汨羅 之流為小溪,逕從 長沙 至 零陵 ,掘地得赤玉瓮,可容八斗以應八方之數,在 舜 廟之堂前。後人得之,不知年月。至 後漢 東方朔 識之, 朔 乃作《寶瓮銘》曰:‘寶雲生於露壇,祥風起於月館。望三壺如盈尺,視八鴻如縈帶。’”事見 晉 王嘉 《拾遺記·高辛》。參見“ 寶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