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寄俞仲寬察院

作者:釋道潛 朝代:宋代

江行寄俞仲寬察院原文

潮回沙浦寒,月落山未曉。

駕言江上行,行遠心亦悄。

茅屋兩三家,雞聲聞縹緲。

輕風颭垂楊,芳枝何裊裊。

上有雙鳴禽,下有蕙蘭草。

蒸蒸物已繁,灼灼花更好。

時見赬尾鱗,跳波泳紋藻。

即事起幽情,情含結懷抱。

故交如參辰,咫尺曠煙島。

紅日已三竿,回轅白沙道。

但聞蕭葦間,挐音飛杳杳。

詩詞問答

問:江行寄俞仲寬察院的作者是誰?答:釋道潛
問:江行寄俞仲寬察院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八部

參考注釋

回沙

迂迴的沙灘。 南朝 梁簡文帝 《三月三日率爾成詩》:“迴沙溜碧水,曲岫散桃夭。”

落山

指太陽下山。 瞿秋白 《文藝雜著續輯·<子夜>和國貨年》:“明明還只是子夜,而居然以為天已經大亮了,甚至於太陽又要落山了。” 趙樹理 《套不住的手》:“ 陳秉正 老漢從吃過早飯起程,直走到太陽快落山才到。”

駕言

(1).駕,乘車;言,語助詞。語本《詩·邶風·泉水》:“駕言出遊,以寫我憂。”後用以指代出遊,出行。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三一:“駕言發 魏 都,南向望 吹臺 。” 晉 陶潛 《歸去來兮辭》:“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鄭澤 《贈鈍根游海上》詩:“長帆翼金風,駕言拾海月。”

(2).傳言;託言。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穀水》:“石經淪缺,存半毀幾;駕言永久,諒用憮焉。” 明 文秉 《先撥志始》卷上:“ 李可灼 敢以無方無製之藥,駕言金丹,夕進御而朝賓天。” 明 姚士粦 《見只編》卷上:“然一旦成此大釁者,良由降虜 哱拜 久懷異圖,駕言云雲。” 清 蒲松齡 《上孫給諫書》:“凡以膚受來愬者,直笑曰,我不曾目見;有駕言毀駡主翁者,直笑曰,我不曾耳聞。”

上行

(1).上升。《易·謙》:“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漢 王褒 《九懷·通路》:“乘虬兮登陽,載象兮上行。” 宋 袁燮 《資政殿大學士贈少師樓公行狀》:“陛 * 天之下濟,羣臣以卑而上行,歡欣交通,而後天下可為也。”

(2).謂君上的行事。《史記·樂書》“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唐 張守節 正義:“上行謂之風,下習謂之俗。”《新唐書·陸贄傳》:“上行則下從之,上施則下報之,若景附形,若回響聲。”

(3).指上級的指示或命令。《宋史·賈昌朝傳》:“甲可乙否,上行下戾,主將不專號令,故動則必敗。”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保甲·守御救援》:“今奉上行,小民不敢不遵。”

(4).官府文書由下級致上級稱上行。《清會典·禮部五·儀制清吏司》:“凡官文書,上行,下行,平行,各別其制。”

(5).從下游向上遊行駛。如:船舶之從 上海 駛往 武漢 者稱為上行船。

(6).我國鐵路部門規定,列車在幹線上朝著首都方向行駛,在支線上朝著連線幹線的車站行駛,皆謂之“上行”。上行列車編號用偶數,如:14次,82次,104次等。

尊位。《漢書·霍光傳》:“於是殺牛置酒,謝其鄰人,灼爛者在於上行,餘各以功次坐,而不祿言曲突者。”

(1).上市進貨。《古今小說·史弘肇龍虎君臣會》:“ 史弘肇 道:‘……那裡去偷隻狗子,把來打殺了,煮熟去賣,卻不須去上行。’”《警世通言·萬秀娘仇報山亭兒》:“ 合哥 ,你只管躲懶,沒箇長進,今日也好去上行些箇‘山亭兒’來賣。”

(2).謂從業。行,指行業。《醒世恆言·賣油郎獨占花魁》:“ 九媽 要哄她上行,連聲招許多不是, 美娘 只不開口。”按,此指 * 接客。

遠心

深遠的心機。 晉 夏侯湛 《東方朔畫贊》:“遠心曠度,贍智宏材。”《三國志·魏志·傅嘏傳》“ 傅嘏 字 蘭石 ” 南朝 宋 裴松之 註:“ 嘏 友人 荀粲 ,有清識遠心,然猶怪之。” 唐 楊炯 《從弟去溢墓志銘》:“玉振金聲,筆有餘力,遠心天授,高興生知。” 明 許三階 《節俠記·俠晤》:“看他遠心曠度,翩翩豪舉, 劉生 一腔熱血,今番有用處了。”

離散之心。《國語·楚語上》:“若斂民利以成其私慾,使民蒿焉忘其安樂,而有遠心,其為惡也甚矣。” 韋昭 註:“遠心,叛離。”

茅屋

用蘆葦、稻草等苫蓋屋頂的簡陋房子

三家

(1).極言人戶之少。《韓非子·難勢》:“無慶賞之勸,刑罰之威,釋勢委法, 堯 舜 戶説而人辯之,不能治三家。” 宋 陸游 《野意》詩:“隄長逾十里,村小隻三家。”

(2).指 春秋 魯 大夫 孟孫氏 、 叔孫氏 、 季孫氏 。《論語·八佾》:“三家者以《雍》徹。” 朱熹 集註:“三家, 魯 大夫 孟孫 、 叔孫 、 季孫 之家也。”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鄉興賢能論》:“天欲 魯 以 孔子 代三家。”

(3).指 春秋 晉 之三卿 韓 、 趙 、 魏 。《鶡冠子·武靈王》:“三家用此而 智氏 亡, 韓 用此而東分。”《史記·天官書》:“三家分 晉 ,並為戰國。”

(4).指 漢 代傳《詩》的 齊 、 魯 、 韓 三派。《漢書·藝文志》:“ 漢 興, 魯 申公 為《詩》訓詁,而 齊 轅固 、 燕 韓生 皆為之傳……三家皆列於學官。”

(5).指 漢 代傳《尚書》的 歐陽 、 大夏侯 、 小夏侯 三派。《後漢書·劉陶傳》:“ 陶 明《尚書》《春秋》,為之訓詁,推三家《尚書》。” 李賢 註:“三家謂 夏侯建 、 夏侯勝 、 歐陽和伯 也。”

(6).指解說《春秋》的 左氏 、 公羊 、 穀梁 三派。 清 江藩 《漢學師承記》緒言:“於《春秋》,則採三家之精華,斥 安國 之迂謬。”

(7).指古代天文學中的蓋天、宣夜和渾天三種學派。《晉書·天文志上》:“古言天者有三家,一曰蓋天,二曰宣夜,三曰渾天。”

(8).指三皇。《後漢書·馬融傳》:“軼越三家,馳騁五帝。” 李賢 註:“三家,三皇也。”

(9).指 夏 、 商 、 周 。 漢 王充 《論衡·正說》:“案《禮》, 夏 、 殷 、 周 三家,相損益之制,較著不同。” 漢 王符 《潛夫論·斷訟》:“五代不同禮,三家不同教,非其苟相反也,蓋世推移而俗化異也。”參見“ 三代 ”。

聲聞

(1).亦作“ 聲問 ”。音信。《國語·越語上》:“寡君 句踐 乏無所使,使其下臣 種 ,不敢徹聲聞於天王。”《呂氏春秋·贊能》:“ 孫叔敖 、 沉尹莖 相與友, 叔敖 游於 郢 三年,聲問不知,修行不聞。”《漢書·蘇武傳》:“前發 匈奴 時, 胡 婦適產一子 通國 ,有聲問來,願因使者致金帛贖之。”《北史·儒林傳下·劉炫》:“ 炫 與妻子,相去百里,聲聞斷絶。”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謬誤》:“ 丁晉公 之逐,士大夫遠嫌,莫敢與之通聲問。”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四章第一節:“ 唐 北庭 節度使 李元忠 、 安西 四鎮留後 郭昕 率將士守境,與朝廷聲問中斷。”

(2).亦作“ 聲問 ”。名聲。《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韓非子·內儲說上》:“子聞寡人之聲聞,亦何如焉?”《三國志·蜀志·許靖傳》“ 南陽 宋仲子 於 荊州 與 蜀郡 太守 王商 書” 裴松之 注引 晉 陳壽 《益州耆舊傳》:“ 商 字 文表 , 廣漢 人,以才學稱,聲問著於州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論師﹞少好學,有才辯,聲聞遐被,法俗歸心。” 宋 沉遼 《真覺開堂》:“自諸祖述作已達者,皆著聲問。” 清 曹寅 《題雲辨上人小照》詩:“行識自來矜色相,聲聞何惜證飛仙。”參見“ 聲聞過情 ”。

梵文意譯。佛家稱聞佛之言教,證四諦之理的得道者。常指羅漢。《大乘義章》卷十七:“觀察四諦而得道者,悉名聲聞。”《大乘義章》卷十七:“從佛聲聞而得道者,悉名聲聞。”《敦煌變文集·維摩經押座文》:“五百聲聞皆被訶,住相法空分取證。”

縹緲

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輕風

(1)

(2) 氣象學上指2級風:人的臉感覺有風,樹葉有些微響,旗幟開始飄動

(3) 泛指輕微的風;小風

輕風拂面

垂楊

(1).垂柳。古詩文中楊柳常通用。 南朝 齊 謝朓 《隋王鼓吹曲·入朝曲》:“飛甍夾馳道,垂楊蔭御溝。” 唐 萬齊融 《送陳七還廣陵》詩:“落花馥河道,垂楊拂水窗。”《老殘遊記》第二回:“到了 濟南府 ,進得城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 魯迅 《送增田涉君歸國》詩:“卻折垂楊送歸客,心隨東棹憶華年。”

(2).詞牌名。雙調,一百字或九十八字。本詠垂楊,後為詞牌名。參閱《詞譜》卷二八。

裊裊

(1) 形容煙氣繚繞升騰

裊裊浮航金畫龍。——溫庭筠《台城曉朝曲》

青煙裊裊

(2) 形容細長柔軟的東西隨風擺動

垂楊裊裊

(3) 形容聲音延長不絕,宛轉悠揚

餘音裊裊

(4) 體態柔美的樣子

裊裊 *

鳴禽

(1)

(2) 先天就有或後來學得有鳴歌能力的鳥

(3) 鳥的一類,叫聲悅耳,如伯勞、畫眉、黃鸝等

蕙蘭

(1).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叢生,狹長而尖,初夏開花,色黃綠,有香味,庭園栽植,可供觀賞。《古詩十九首·冉冉孤生竹》:“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二:“濯纓醴泉,被服蕙蘭。” 晉 陸機 《鱉賦》:“咀蕙蘭之芳荄,翳華藕之垂房。” 宋 鄒浩 《四柏賦》:“蕙蘭馥鬱乎亭檻,錦綺焜煌乎塗泥。”

(2).喻芳潔純美。多指女子。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牛相教女》:“杏臉桃腮,又當有松筠節操,蕙蘭襟懷。” 清 蔣士銓 《桂林霜·移帳》:“卻喜姬人 顧氏 ,冰雪聰明,蕙蘭心性。”

蒸蒸

(1).純一寬厚貌。《漢書·酷吏傳序》:“而吏治蒸蒸,不至於姦,黎民艾安。” 顏師古 註:“蒸蒸,純一之貌也。” 明 張居正 《答陳節推書》十七:“首事於今四年,碌碌無以自效,所賴主德日明,宮府清穆,百司蒸蒸奉職。”《清史稿·禮志一》:“縱其間淳澆世殊,要莫不弘亮天功,雕刻人理,隨時以樹之范。故羣甿蒸蒸,必以得此而後足於憑依,洵品匯之璣衡也。”

(2).孝順。《文選·張衡<東京賦>》:“蒸蒸之心,感物曾思。” 薛綜 註:“《廣雅》曰:蒸蒸,孝也。” 唐 柳宗元 《饒娥碑》:“纖葛絺紵,克供以修,蒸蒸在家,其父世漁。” 王闓運 《皇清誥授中議大夫衡陽程君墓志銘》:“事親蒸蒸,五十而慕。”

(3).上升貌。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翩翩》:“入門,各視所衣,悉蕉葉;破之,絮蒸蒸騰去。”

(4).興盛貌。 唐 柳宗元 《南嶽雲峰寺和尚碑》:“丕冒遺烈,厥徒蒸蒸。” 梁啓超 《變法通議·論不變法之害》:“況蒸蒸然起於東土者,尚明有因變致強之 日本 乎。” 魯迅 《墳·科學史教篇》:“特以世事反復,時勢遷流,終乃屹然更興,蒸蒸以至今日。”

灼灼

(1) 耀眼,光亮

若日出之灼灼。——《新書》

(2) 明白地

灼灼如此

時見

(1).指諸侯不在規定期間朝見天子。《周禮·春官·大宗伯》:“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 鄭玄 註:“時見者,言無常期。”

(2).常見。 唐 李白 《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詩:“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唐 戴叔倫 《過柳溪道院》詩:“日斜深巷無人跡,時見梨花片片飛。”

赬尾

亦作“頳尾”。1.赤色的魚尾。 晉 張協 《七命》:“ 范公 之鱗,出自 九溪 ,頳尾丹鰓,紫翼青鬐。”

(2).借指魚。 宋 徐鉉 《和御製夏日垂釣作》:“文竿乍拂圓荷動,頳尾時飜素荇香。” 宋 梅堯臣 《潁上得鯉魚為膾懷餘姚謝師厚》詩:“青蓑潭上老赬尾,網中魚買作秋盤。”

(3).《詩·周南·汝墳》:“魴魚赬尾,王室如燬。” 毛 傳:“赬,赤也,魚勞則尾赤。”後以“赬尾”指憂勞,勞苦。 唐 羅隱 《西京崇德里居》詩:“進乏梯媒退又難,強隨豪貴殢 長安 ……錦鱗赬尾平生事,卻被閒人把釣竿。” 前蜀 韋莊 《和鄭拾遺秋日感事一百韻》:“黑頭期命爵,頳尾尚憂魴。” 金 元好問 《落魄》詩:“行役魚赬尾,歸期烏白頭。”

(4).指奔波勞苦之人。 清 顏光猷 《京都雜詠》:“哀鴻應滿野,頳尾莫忘歸。”

(5).《詩·周南·汝墳》“魴魚頳尾” 孔穎達 疏:“ 鄭氏 云:‘魚肥則尾赤。’”後以“赬尾”指魚肥。 唐 皮日休 《奉和魯望漁具十五詠·種魚》:“池中得春魚,點點活如蟻。一月便翠鱗,終年必頳尾。”

跳波

翻騰的波浪。 隋 薛道衡 《入郴江》詩:“跳波鳴石磧,濺沫擁沙洲。” 宋 蘇軾 《送運判朱朝奉入蜀》詩:“似聞 嘉陵江 ,跳波吹枕屏。”《隋唐演義》第二七回:“ 北海 涵虛混太空,跳波逐浪遍魚龍。”

即事

(1).任事;作事。《史記·封禪書》:“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 唐 韓愈 《南海神廟碑》:“公乃盛服執笏以入即事。”《續資治通鑑·宋寧宗慶元四年》:“樞密使 襄 ,請用步卒穿濠築障……軍民並役,又募飢民以傭,即事五旬而畢。”

(2).面對眼前事物。 晉 陶潛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詩:“雖未量歲功,即事多所欣。” 宋 王安石 《乙巳九月登冶城作》詩:“即事有哀傷,山川自如故。” 魯迅 《漢文學史綱要》第四篇:“即事興情,因而成賦。”

(3).以當前事物為題材的詩。 宋 魏慶之 《詩人玉屑·命意·陵陽謂須先命意》:“凡作詩須命終篇之意,切勿以先得一句一聯,因而成章,如此則意不多屬。然古人亦不免如此,如述懷、即事之類,皆先成詩,而後命題者也。”

(4).多用為詩詞題目。如 唐 杜甫 《草堂即事》詩, 宋 辛棄疾 《清平樂·博山道中即事》詞, 郭沫若 《南水泉即事》詩等等。

幽情

深遠或高雅的情思

發思古之幽情

懷抱

胸懷

多年來她生活在她的家庭的懷抱中

故交

舊友,老朋友,老相識

紅顏意氣盡,白璧故交輕。——唐· 盧照鄰《羈臥山中》

故舊不遺, * 不偷。——《論語·秦伯》(不偷:不薄,厚道)

參辰

(1).參星和辰星,分別在西方和東方,出沒各不相見。辰星也叫商星。因用以比喻彼此隔絕。 漢 揚雄 《法言·學行》:“吾不覩參辰之相比也,是以君子貴遷善。” 宋 秦觀 《別賈耘老》詩:“翳我與君素參辰,孰為一見同天倫。” 明 無心子 《金雀記·惜別》:“天涯咫尺參辰,眼前難別意中人。” 清 錢謙益 《<陳喬生詩集>序》:“余與 喬生 周餘 夏 肄,參辰阻絶,寥落於江雲嶺樹之間。”參見“ 參商 ”。

(2).泛指星辰。 漢 蘇武 《詩》之三:“征夫懷往路,起視夜何其。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 唐 孟雲卿 《悲哉行》:“行人念前程,不待參辰沒。”《敦煌曲子詞·菩薩蠻》:“白日參辰現,北斗迴南面。”

咫尺

(1) 比喻相距很近

天威不違顏咫尺。——《左傳·僖公九年》

咫尺之遙

(2) 比喻微小

無咫尺之功

煙島

煙波中的島嶼。 唐 李頎 《送皇甫曾游襄陽山水》詩:“風流滿今古,煙島思微茫。” 唐 崔珏 《和友人鴛鴦之什》:“暫分煙島猶廻首,只渡寒塘亦共飛。” 唐 陸龜蒙 《奉和襲美暇日獨處見寄》:“冷夢 漢皋 懷鹿隱,靜憐煙島覺鴻離。”

日已三竿

同“ 日上三竿 ”。 明 王錂 《春蕪記·探遺》:“你看日已三竿,且到佛殿前探望一回何如?”

白沙

(1).白色沙礫。《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晉書·五行志中》:“ 元康 中, 京洛 童謡曰:‘南風起,吹白沙,遙望 魯國 何嵯峨?千歲髑髏生齒牙。’” 唐 李白 《送蕭三十一之魯中兼問稚子伯禽》詩:“六月南風吹白沙, 吳 牛喘月氣成霞。”

(2).即白鯊。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四·鮫魚》:“古曰鮫,今曰沙,是一類而有數種也……其背有珠文,如鹿而堅彊者,曰鹿沙,亦曰白沙。”

挐音

槳聲。《莊子·漁父》:“ 顏淵 還車, 子路 授綏, 孔子 不顧,待水波定,不聞挐音,而後敢乘。” 成玄英 疏:“船遠波定,不聞橈響,方敢乘車。” 宋 蘇軾 《湖上尋周李二君不見》詩:“葦間聞挐音,雲表已飛屐。” 清 曹寅 《發橫林未到錫山六十里示同舍》詩:“見約買田非臆説,煙鬟來往識挐音。”

杳杳

(1).昏暗貌。《楚辭·九章·懷沙》:“眴兮杳杳,孔靜幽默。”《古詩十九首·驅車上東門》:“白楊何蕭蕭,松柏夾廣路,下有陳死人,杳杳即長暮。” 宋 歐陽修 《和徐生假山》:“陰穴覷杳杳,高屏立巉巉。” 清 方苞 《七思·兄子道希》:“春陽兮載歊,白日兮昭昭,而杳杳兮即長夜,患吾心兮若焦。”

(2).幽遠貌。《楚辭·九章·哀郢》:“ 堯 舜 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洪興祖 補註:“杳杳,遠貌。” 唐 柳宗元 《早梅》詩:“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體變》:“若後之變者,則萬年浩蕩,杳杳無涯,不可以耳目之私測之矣。”

(3).猶渺茫。 唐 許渾 《韶州驛樓宴罷》詩:“簷外千帆背夕陽,歸心杳杳鬢蒼蒼。” 元 李裕 《次宋編修顯夫南陌詩四十韻》:“美人何杳杳,良夜獨漫漫。” 魯迅 《書信集·致李霽野》:“我現在正在整理《小約翰》的譯稿,至快須下月初頭才完,倘一間斷,就難免因此放下,再開手就杳杳無期了。”

(4).猶隱約,依稀。 唐 鄭棨 《開天傳信記》:“吾昨夜夢遊月宮,諸仙娛予以上清之樂……其曲楚楚動人,杳杳在耳。” 宋 蘇軾 《伏波將軍廟碑》:“自 徐聞 渡海適 朱崖 ,南望連山,若有若無,杳杳一髮耳。”《天雨花》第一回:“珮聲杳杳人何處,日色銜山我也行。”

詩詞推薦

江行寄俞仲寬察院原文_江行寄俞仲寬察院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