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錫山原文
惠東特出一峰青,有錫名山無錫寧。
煙水平吞太湖秀,林巒近接九龍靈。
春前老柏不爭色,風裡幽蘭解送馨。
蘿徑雲扉故相識,得教精舍小延停。
詩詞問答
問:游錫山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游錫山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游錫山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青韻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六十八
2. 諺雲有錫爭無錫寧因以名縣
參考注釋
特出
格外突出;特別出眾
特出的成績
特出的作用
足下之材,可謂特出。——宋· 曾鞏《回傅權書》
無錫
無錫,簡稱“錫”,古稱梁溪、金匱,被譽為“太湖明珠”。無錫市位於長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江蘇南部,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樞,京杭大運河從中穿過。無錫北倚長江,南瀕太湖,東接蘇州,西連常州,構成蘇錫常都市圈。水平
(1) 平行於水平面的
水平距離
水平梯田
(2) 在某一專業方面所達到的高度
業務水平
文學水平
水平甚低
太湖
中國第三大淡水湖。位於江蘇省南部,正常水位時2250平方公里。周圍河流水網密布,為著名遊覽區
林巒
(1).樹林與峰巒。泛指山林。 南朝 齊 孔稚珪 《北山移文》:“望林巒而有失,顧草木而如喪。” 唐 王昌齡 《山行入涇州》詩:“林巒信回惑,白日落何處。” 宋 朱熹 《休庵》詩:“別嶺有精廬,林巒亦幽絶。” 明 皇甫沖 《維摩寺雨坐》詩:“林巒忽不見,但聞山澗響。” 清 汪懋麟 《送勞書升之任黔中》詩:“風景憐殊俗,林巒想故關。”
(2).指隱居的地方。 唐 李白 《贈參寥子》詩:“長揖不受官,拂衣歸林巒。”
九龍
(1).稱以九龍為飾之物。古有“龍生九子”之說,因以為飾而示祥瑞。《文選·張衡<東京賦>》:“ 九龍 之內,寔曰嘉德。” 薛綜 註:“ 九龍 ,本 周 時殿名也。門上有三銅柱,柱有三龍相糺繞,故曰九龍。” 北齊 顏之推 《古意》詩之一:“ 吳 師破九龍, 秦 兵割千里。” 余冠英 註:“九龍,《淮南子·泰族訓》:‘ 闔閭 伐 楚 ……破九龍之鐘。’” 唐太宗 《詠燭》詩之二:“九龍蟠燄動,四照逐花生。即此流高殿,堪持待月明。”此指九龍燭。如:九龍帳;九龍冠;九龍輿。
(2).傳說中神仙駕御的神獸。 晉 葛洪 《抱朴子·金丹》:“ 元君 者,大神仙之人也。能調和陰陽,役使鬼神風雨,驂駕九龍十二 * 。”《雲笈七籤》卷九八:“寶蓋連輿,命駕御九龍。”
(3).傳說中治水的九條龍。 元 馬致遠 《薦福碑》第三折:“今年是九龍治水,少不的珠露成災。” 明 何景明 《九川行》:“帝遣九龍下,治此 江 漢 安。”
(4).對一門九子的美稱。《北齊書·王昕傳》:“ 昕 母 清河 崔氏 ,學識有風訓,生九子,並風流藴藉,世號 王氏 九龍。” 宋 王應麟 《國小紺珠·氏族類·九龍》:“ 後魏 崔子瑜 、 子樞 等九人號九龍。” 唐 楊炯 《宴人楊八宅序》:“一門九龍之紱冕,四代五公之緒秩。”
(5).稱 漢文帝 的九匹良馬。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馬》:“ 文帝 自 代 還,有良馬九匹……號為九良,一曰九逸,又曰九龍。”參見“ 九逸 ”。
(6).鞭炮的一種。 孫錦標 《通俗常言疏證·水火》:“《宛署記》又有名九龍入雲。即炮仗之九條龍也。”
不爭
(1)
(2)
只因為
不爭我聽撥琵琶楚江頭,愁淚濕青衫袖。——元曲選《揚州夢》
(3)
不在乎,不要緊
賣一桶與你不爭,只是被他們說得不好。——《水滸傳》
(4)
連詞。如果
假使不爭折損了,深為可惜。——明·馮夢龍《醒世恆言》
幽蘭
(1).蘭花。《楚辭·離騷》:“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 前蜀 韋莊 《上春詞》:“幽蘭報暖紫芽折,夭花愁艷蝶飛迴。” 陳毅 《冬夜雜詠·幽蘭》:“幽蘭在山谷,本自無人識。”
(2).古琴曲名。 戰國 楚 宋玉 《諷賦》:“臣援琴而鼓之,為《幽蘭》、《白雪》之曲。” 南朝 宋 謝惠連 《雪賦》:“《曹風》以 * 比色, 楚 謡以《幽蘭》儷曲。” 唐 白居易 《聽幽蘭》詩:“琴中古曲是《幽蘭》,為我慇懃更弄看。”
解送
押送財物或犯人
相識
(1) 互相認識
素不相識
(2) 指彼此認識的人
精舍
(1) 講學的處所;收齋
(2) 僧道居住或說法布道的處所
(3) 指心,古人認為心是精神所居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