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牒荊門呈諸友原文
方城道中詩墨新,荊門山下有行人。
同盟邇來無彷佛,傍馬欲去尚逡巡。
荊門西行一百里,玉泉之境天下聞。
諸君不能伴康樂,請賦黃鵠飛秋雲。
詩詞問答
問:承牒荊門呈諸友的作者是誰?答:劉摯
問:承牒荊門呈諸友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劉摯的名句有哪些?答:劉摯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六部
2. 自註: * 近沿牒方城,有詩。
參考注釋
方城
(1). 春秋 時 楚 北的長城。由今之 河南省 方城縣 ,循 伏牛山 ,北至今 鄧縣 。為古九塞之一。《淮南子·墬形訓》:“何謂九塞,曰: 太汾 、 澠阨 、 荊阮 、 方城 、 殽阪 、 井陘 、 令疵 、 句注 、 居庸 。”
(2).借指山川險要。 唐 元稹 《楚歌》之六:“殷勤聘名士,莫但倚 方城 。”
(3).指地方長官。《北史·孫搴陳元康等傳論》:“ 漢氏 官人,尚書郎出宰百里; 晉 朝設法,不宰縣不得為郎。皆所以貴方城之職,重臨人之要。”
(4).指陵墓。《清史稿·禮志五》:“既達陵所,太皇太后坐方城東旁,奠酒舉哀。”
(5).指麻將博戲。 茅盾 《小圈圈裡的人物》:“ 祥師母 之所以夜夜必作方城之戲,是因為她‘精力過剩’。”
道中
(1).中途;半途。《戰國策·齊策四》:“ 孟嘗君 就國於 薛 ,未至百里,民扶老攜幼,迎君道中。”
(2).路上。《後漢書·方術傳上·許楊》:“即夜出 楊 ,遣歸。時天大陰晦,道中若有火光照之,時人異焉。”
詩墨
題詩的墨跡。 宋 劉摯 《承牒荊門呈諸友》詩:“ 方城 道中詩墨新, 荊門山 下有行人。”
荊門
湖北省地級市。位於湖北省中部,面積353平方公里,市區面積41平方公里,人口11萬。焦枝鐵路穿過市區。是石油化工城市
有行
(1).出嫁。《詩·邶風·泉水》:“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 晉 潘岳 《寡婦賦》:“伊女子之有行兮,爰奉嬪於高族。” 唐 王維 《工部楊尚書夫人贈太原郡夫人京兆王氏墓志銘》:“及乎有行,嬪於君子。事姑至孝,旁穆六姻;為母深慈,均養七子。”
(2).有所作為。《孟子·萬章上》:“﹝ 虞公 ﹞時舉於 秦 ,知 繆公 之可與有行也而相之,可謂不智乎?”
(3).謂有所施行。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一·吏部堂屬》:“近日, 馮琢菴 宗伯 琦 為左右少宰幾三年,與 延津 李對泉 戴 相終始。 李太宰 無事不與謀,至有行而為 馮 中止者。”
(4).有德行。《大戴禮記·盛德》:“能行德法者,為有行。”《漢書·元帝紀》:“﹝ 永光 元年﹞二月,詔丞相、御史舉質樸敦厚遜讓有行者,光祿歲以此科第郎、從官。”
同盟
(1) 古代諸侯國歃血為誓締結盟約。後泛指國與國、人與人共締盟約
四海同盟
(2) 共結盟約者。亦指為實現共同政治目標而結成的組織
民主大同盟
(3) 泛指密友。亦指同黨
邇來
最近以來
彷佛
同“仿佛”
逡巡
(1) 因為有所顧慮而徘徊不前
逡巡而不敢進。——漢· 賈誼《新書·過秦論上》
大閹亦逡巡畏義。——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逡巡不前。
舅犯謝罪,逡巡河上。——《三國演義》
(2) 一剎那
雁翎金甲逡巡得,鉤引徐寧大解危。——《水滸傳》
(3) 時光消失
逡巡過了一年,當年是正月初一日。——《喻世明言》
百里
(1).一百里。謂距離甚遠。《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詩·大雅·桑柔》:“維此聖人,瞻言百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將。” 宋 蘇軾 《明君可與為忠言賦》:“心苟無邪,既坐瞻於百里;人思其效,將或錫之十朋。”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二》:“乃知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後日之憂者,始服 永公 ‘熟慮其後’一言,真‘瞻言百里’也。”
(2).古時諸侯封地範圍。《孟子·萬章下》:“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後用以稱諸侯國。參見“ 百里之命 ”。
(3).亦謂地小。《孟子·公孫丑上》:“然而 文王 ( 周文王 )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荀子·仲尼》:“故善用之,則百里之國足以獨立矣。”
(4).古時一縣所轄之地。因以為縣的代稱。《漢書·百官公卿表上》:“縣大率方百里。” 漢 蔡邕 《太尉陳公贊》:“公在百里,有西產之惠,賜命方伯,分 陝 餘慶。” 晉 陶潛 《酬丁柴桑》詩:“秉直司聰,惠於百里。” 唐 王勃 《上明員外啟》:“三冬文史,先兆跡於青衿;百里絃歌,即馳芳於墨綬。”
(5).借指縣令。《後漢書·循吏傳·仇覽》:“ 渙 ( 王渙 )謝遣曰:‘枳棘非鸞鳳所棲,百里豈大賢之路。’” 李賢 註:“時 渙 為縣令,故自稱百里也。”《南齊書·文學傳·崔慰祖》:“帝( 明帝 )欲試以百里, 慰祖 辭不就。” 宋 王禹偁 《畬田詞》序:“苟擇良二千石暨賢百里,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義,庶乎污萊盡闢矣。”
(6).寶劍名。 晉 崔豹 《古今注·輿服》:“ 吳大帝 有寳刀三,寳劍六。寳劍六:一曰白虹……六曰百里。”
(7).複姓。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見《孟子·萬章上》。
玉泉
(1).傳說中 崑崙山 上的泉名。 王充 《論衡·談天》引 漢 司馬遷 曰:“《禹本紀》言‘ 河 出 崑崙 ……其上有 玉泉 、 華池 。’”今本《史記·大宛列傳論》作“ 醴泉 、 瑤池 ”。
(2).清泉的美稱。 晉 陸機 《招隱》詩之一:“芳蘭振蕙葉,玉泉涌微瀾。”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下:“ 荊州 、 清溪 、 秀壁 諸山,山洞往往有乳窟,窟中多玉泉交流。” 宋 蘇舜欽 《天平山》詩:“石竇落玉泉,泠泠四時雨。”《群音類選·泰和記·桓元帥龍山會僚友》:“嶙峋古石吐清煙,峭壁千尋掛玉泉。”
(3).猶九泉。 唐 盧照鄰 《哭明堂裴主簿》詩:“始謂調金鼎,如何掩玉泉。” 唐 李白 《過四皓墓》詩:“荒涼千古跡,蕪沒四墳連。伊昔鍊金鼎,何年閉玉泉。”
(4).指酒。 宋 蘇軾 《歲暮作和張常侍》詩:“我生有天祿,玄膺流玉泉。何事 陶彭澤 ,乏酒每形言。”
(5).仙藥名。玉漿。 宋 蘇軾 《仇池筆記·辟榖說》:“能服玉泉,使鉛汞具體,去仙不遠矣。”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二·玉》:“今仙經三十六水法中,化玉為玉漿,稱為玉泉,服之長生不老,然功劣於自然泉液也。”
(6).口中津液。 宋 黃休復 《茅亭客話·杜大舉》:“服玉泉法,去三屍,堅齒髮,除百病。玉泉者,舌下兩脈津液是也。”
(7).墨名。 金 元好問 《賦南中楊生玉泉墨》詩:“萬灶玄珠一唾輕,客卿新以玉泉名。” 明 陸友 《墨史》:“其法不用松炬,而用燈煤, 子彬 得其遺法以授 耶律楚材 。 楚材 授其子 鑄 ,使造一萬丸,銘曰玉泉萬笏。”參見“ 玉泉墨 ”。
(8).水名。出自 北京 市西北 玉泉山 下,流為 玉河 ,匯成 昆明湖 。出而東南流,環繞紫禁城,注入 大通河 。“玉泉垂虹”勝景即此。
天下
(1) 四海之內,全中國
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孫子·謀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孫丑下》
天下三分。——諸葛亮《出師表》
天下之美。——明· 劉基《郁離子·千里馬篇》
(2) 人世間,社會上
天下誰人不識君。——唐· 高適《別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縞素。——《戰國策·魏策》
天下順之。——《孟子·公孫丑下》
以天下之所順。
先天下之憂而憂。——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後天下之樂而樂。
(4) 國家或國家的統治權
傳天下不足多。——《韓非子·五蠹》
為天下理財。——宋·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共爭天下。——《資治通鑑》
天下事誰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自然界,天地間
知天下之寒。——《呂氏春秋·察今》
諸君
(1) 各位
諸君!敵人遠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2) 又
諸君無意則已。
不能
(1)
不可能;不能夠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實現
(2)
〈方〉∶不允許,不可以
不能不談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並論
(3)
〈方〉∶不至於
康樂
(1).安樂。《禮記·樂記》:“嘽諧慢易繁文簡節之音作,而民康樂。” 梁啓超 《論進步》:“其羣治之光華美滿也如彼,其人民之和親康樂也如彼。”
(2).淫樂。康,通“ 荒 ”。 漢 劉向 《說苑·權謀》:“ 中山 之俗,以晝為夜,以夜繼日,男女切踦,固無休息,淫昏康樂,歌謡好悲,其主弗知惡,此亡國之風也。”
(3).舞曲名。《史記·孔子世家》:“選 齊 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樂》。” 司馬貞 索隱引 王肅 云:“舞曲名也。”
(4).指 南朝 宋 文學家 謝靈運 。《宋書·謝靈運傳》:“﹝ 靈運 ﹞襲封 康樂公 ,性奢豪,車服鮮麗,衣裳器物,多改舊制,世共宗之,鹹稱 謝康樂 也。” 南朝 梁 陶弘景 《答謝中書書》:“﹝山川﹞實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樂 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唐 李白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羣季俊秀,皆為 惠連 ;吾人詠歌,獨慚 康樂 。”
黃鵠
(1).鳥名。《商君書·畫策》:“黃鵠之飛,一舉千里。” 唐 杜甫 《秋興》詩之六:“珠簾繡柱圍黃鵠,錦纜牙檣起白鷗。”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媒合》:“一個將青蛾來燎火,且過眼前;一個見黃鵠而關弓,不知背後。”
(2).比喻高才賢士。《文選·屈原<卜居>》:“寧與黃鵠比翼乎?將與雞鶩爭食乎?” 劉良 註:“黃鵠,喻逸士也。” 唐 韓愈 《南山有高樹行贈李宗閔》:“黃鵠據其高,眾鳥接其卑。” 錢仲聯 集釋引 陳沆 曰:“黃鵠謂 元稹 、 李紳 也。” 清 曹寅 《赴淮舟行雜詩》之六:“失藪哀鴻叫,摶空黃鵠勞。”
(3).指 漢高祖 劉邦 所作《鴻鵠歌》。 晉 葛洪 《抱朴子·逸民》:“﹝ 漢高帝 ﹞雖飢渴四皓而不逼也,及太子卑辭致之,以為羽翼,便敬德矯情,惜其大者,發《黃鵠》之悲歌,杜婉妾之覦覬,其珍賢貴隱,如此之至也。” 清 王端履 《重論文齋筆錄》卷一:“願歌《黃鵠》三千歲,移得金莖五百年。” 金一 《文學上之美術觀》:“加以《大風》、《黃鵠》、《落葉哀蟬》,或步燕歌,或循騷旨,無詔伶人,自成絶調。”
(4). 漢 江都王 建 女 細君 所作之歌。《漢書·西域傳下·烏孫國》:“昆莫年老,語言不通,公主( 江都王 建 女 細君 )悲愁,自為作歌曰:‘……居常土思兮心內傷,願為黃鵠兮歸故鄉。’” 唐 李德裕 《討回鶻制》:“ 太和公主 居處不同,情義久絶,懐土多畏,亟聞《黃鵠》之歌,失位自傷,寧免緑衣之嘆,念其羈苦,常軫朕心。” 唐 杜甫 《留花門》詩:“公主歌《黃鵠》,君王指白日。”後以“黃鵠”指離鄉的遊子。 明 高啟 《甪里村》詩:“紫芝日已老,黃鵠何時還?”
(5).據 漢 劉向 《列女傳》載: 魯 陶嬰 少寡, 魯 人聞其義,將求焉。 嬰 聞之,乃作歌明己之不更二也。其歌曰:“悲黃鵠之早寡兮七年不雙。”後指婦女的守節不嫁和空閨寂寞。 明 汪廷訥 《種玉記·互醋》:“我流落邊關,若不回時只恐你終啣黃鵠哀。淚空垂,冷落鴛幃日易西。” 清 陳維崧 《麥秀兩岐·為周貞女題詞》詞:“既許驅金犢,便合歌《黃鵠》。”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二》:“早歲吟《黃鵠》,顛連四十春,懷貞心比鐵,完節鬢如銀。”
(6).山名。參見“ 黃鵠山 ”。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承牒荊門呈諸友原文_承牒荊門呈諸友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