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惠山·其二原文
九隴分形怪,蒼龍據厚坤。
洞寒清水脈,石潤養雲根。
探遠塵應斷,窮高斗可捫。
江湖倦行者,對此欲忘言。
詩詞問答
問:游惠山·其二的作者是誰?答:蔣之美
問:游惠山·其二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游惠山·其二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元韻
參考注釋
分形
(1).謂呈現各種形態。《文選·張衡<西京賦>》:“奇幻儵忽,易貌分形。” 薛綜 註:“易貌分形,變化異也。” 南朝 宋 鮑照 《舞鶴賦》:“態有遺妍,貌無停趣,奔機逗節,角睞分形。”《花月痕》第七回:“羌託跡之靡常,遂分形而各寄。”
(2).分離。 南朝 宋 鮑照 《贈故人馬子喬》詩之六:“雙劍將別離,先在匣中鳴,煙雨交將夕,從此遂分形。” 唐 韓愈 《答張徹》詩:“首敘始識面,次言後分形。”
龍據
猶龍盤。 唐 李德裕 《大孤山賦》:“眈若虎視,蚴如龍據。” 五代 李翰 《河中鸛鵲樓集序》:“紫氣度 關 而西入, 黃河 觸 華 而東匯,龍據虎視,下臨八州。”參見“ 龍盤 ”。
厚坤
指大地。 唐 杜甫 《木皮嶺》詩:“仰乾塞大明,俯入裂厚坤。”
寒清
(1).《山海經·中山經》:“又東南五十里,曰 高前之山 。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 帝臺 之漿也,飲之者不心痛。”後以“寒清”指寒涼而清澈的酒。 唐 皮日休 《奉和魯望看壓新醅》詩:“一簀松花細有聲,旋將渠椀撇寒清。”
(2).指寒冷之氣。《素問·五常政大論》:“寒清數舉,暑令乃薄。”
水脈
亦作“ 水脈 ”。1.水流。因形如人體脈胳,故名。指地下水泉。也稱泉脈。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八:“自 燉煌 西涉流沙往外國,沙石千餘里,中無水,時則有伏流處,人莫能知,皆乘駱駝,駱駝知水脈,過其處輒停不肯行,以足蹋地,人於其蹋處掘之,輒得水。”《太平廣記》卷三九九引 唐 丁用晦 《芝田錄·李德裕》:“貧道所謁相公者,為足下通 常州 水脈。京都一眼井,與 惠山寺 泉脈相通。”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二十:“今欲知此地水脈安在,宜掘一地窖,於天明辨色時,人入窖以目切地,望地面有氣如煙騰騰上出者,水氣。氣所出處,水脈在其下。” 郁達夫 《日本的文化生活》:“就是沒有溫泉水脈的通都大邑的居民,因為設備簡潔,浴價便宜之故,大家都以洗澡為一天工作完了後的樂事。”
(2).水流。指江流、河流等。 南朝 梁 劉孝綽 《釣竿篇》:“斂橈隨水脈,急槳渡江湍。” 唐 李賀 《章和二年中》詩:“健犢春耕土膏黑,菖蒲叢叢沿水脈。”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十三:“及有湖泖港汊,又慮私鹽船往來,多行塞斷,所有水脈不通,清水日弱,渾潮日盛,沙泥日積,而 吳淞江 日就淤塞。”
(3).指水流的速度。水流常有漲、落、快、慢之變,如人的脈象,故稱。 晉 常璩 《華陽國志·蜀志》:“水脈漂疾,破害舟船。”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造神麯並酒》:“初凍後,盡年暮,水脈既定,收取則用。”
(4).水文。指自然界中水的各種變化和運動現象。《後漢書·方術傳上·許楊》:“ 汝南 舊有 鴻卻陂 , 成帝 時,丞相 翟方進 奏毀敗之。 建武 中,太守 鄧晨 欲修復其功,聞 楊 曉水脈,召與議之。” 明 王思任 《徐霞客傳》:“與之論山經,辨水脈,搜討形勝,則劃然心開。”
(5).猶水痕。 宋 黃庭堅 《和答梅子明王揚休點密雲龍》:“五除試湯飲墨客,泛甌銀粟無水脈。”
見“ 水脈 ”。
潤養
滋潤養育。 漢 王充 《論衡·是應》:“甘露必謂其降下時,適潤養萬物,未必露味甘也。”
雲根
(1).深山雲起之處。 晉 張協 《雜詩》之十:“雲根臨八極,雨足灑四溟。” 唐 杜甫 《題忠州龍興寺所居院壁》詩:“ 忠州 三峽內,井邑聚雲根。” 仇兆鰲 註:“ 張協 詩‘雲根臨八極’註:五嶽之雲觸石出者,雲之根也。” 元 馬致遠 《黃粱夢》第一折:“醉歸去松陰滿身,泠然風韻,鐵笛聲吹斷雲根。”
(2).山石。 宋 梅堯臣 《次韻答吳長文內翰遺石器》:“山工日斵器,殊匪事樵牧。掘地取雲根,剖堅如剖玉。” 傅尃 《瘞鶴銘》詩:“墨痕斑駁蘚花溼,雲根割取如人立。”
(3).道院僧寺。為雲遊僧道歇腳之處,故稱。 南朝 宋 謝靈運 《山居賦》:“愒曾臺兮陟雲根,坐澗下兮越風穴。” 唐 司空圖 《上陌梯寺懷舊僧》詩之一:“雲根禪客居,皆説舊吾廬。”
窮高
(1).到達高處。《禮記·樂記》:“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窮高極遠而測深厚。”
(2).極高。《後漢書·李固傳》:“夫窮高則危,大滿則溢。” 明 楊慎 《<雲南鄉試錄>序》:“窮高者既如彼,卑淪者又如此。”
行者
(1) 出行的人
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2) (1)∶佛教語。即“頭陀”。行腳乞食的苦行僧人;又指方丈的侍者及在寺院服雜役尚未剃髮的出家者 (2)∶泛指修行佛道之人 (3)∶《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別名
忘言
(1).謂心中領會其意,不須用言語來說明。語本《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國 魏 曹植 《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隱士,鬚髮皆皓然,策杖從我游,教我要忘言。” 宋 陳師道 《次韻德麟植檜》:“蕭蕭孤竹君,忘言理相契。”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慚搜句百無功。”
(2).指不借語言為媒介而相知於心的友誼。《晉書·山濤傳》:“後遇 阮籍 ,便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唐 韓愈 《祭薛中丞文》:“況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
(3).忘其所言;不須言說。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言事·抗疏中輟》:“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權奸已敗,即往事果真,亦當忘言,此等追敘,似乎蛇足。”
標籤: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