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得天水相與永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賦得天水相與永原文

生一還為一,上空合下空。

因遙翻似近,不隔本來通。

詎必星辰列,猶嫌荷芰叢。

道存昭曠里,機息躍飛中。

有有無無始,澄澄蕩蕩融。

臨池王內史,八法會其同。

詩詞問答

問:賦得天水相與永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賦得天水相與永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賦得天水相與永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東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十四

參考注釋

生一

即 太一 。神名。 唐 顏真卿 《刻清遠道士詩因而繼作》詩:“登壇仰 生一 ,捨宅嘆珣珉。”參見“ 太一 ”。

上空

指一定地點上面的天空。 周立波 《湘江一夜》:“各種火舌,一陣陣 * 的紅焰,一道道彈道的流光,閃耀地交織在墨藍的田野的上空。”

合下

(1).即時;當下。 宋 黃庭堅 《少年心》詞:“合下休傳音問,你有我,我無你分。”《朱子語類》卷一四○:“如 秦少游 詩甚巧,亦謂之‘對客揮毫’者,想他合下得句便巧。”

(2).當初;原先。《朱子全書·大學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謂人合下便有此明德。” 明 呂坤 《與總河劉晉川論道脈圖》:“今之講學者曰:‘吾心合下便是中,不待思量,不須計較。’如是則 舜 顏 皆在下風矣。”

閤下:1.古代對尊貴者的敬稱。後亦泛用於朋友之間,稱談話、通信的對方。 漢 蔡邕 《獨斷》卷上:“﹝天子﹞謂之陛下者,羣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上書亦如之。及羣臣士庶相與言,曰殿下、閤下、執事之屬,皆此類也。” 唐 韓愈 《與於襄陽書》:“將仕郎守國子四門博士 韓愈 ,謹奉書尚書閤下。” 宋 歐陽修 《與杜正獻公書》:“某頓首啟,仲夏毒熱,伏惟相公閤下,尊候動止萬福。”

(2).謂在屋門之下。《資治通鑑·晉惠帝永寧元年》:“ 廞 牙門將 涪陵 許弇 求為 巴東 監軍, 杜淑 、 張粲 固執不許, 弇 怒,手殺 淑 粲 於 廞 閤下。”

本來

(1) 從一開始

(2) 向來,原來

(3) 原先;先前

(4) 理所當然

星辰

星的總稱

日月星辰

昭曠

猶言開朗豁達。 漢 鄒陽 《獄中上書自明》:“ 秦 信左右而亡, 周 用烏集而王,何則?以其能越拘攣之語,馳域外之義,獨觀於昭曠之道也。” 南朝 宋 謝靈運 《富春渚》詩:“懷抱既昭曠,外物徒龍蠖。” 清 魏源 《青浪灘夜雨》詩:“得失亦乘除,平生秉昭曠。”

機息

機心止息。猶忘機。 唐 戴叔倫 《將巡郴永途中作》詩:“機息知名誤,形衰恨道貧。” 明 唐順之 《游馬跡山宿許道士房有贈》詩之一:“機息何妨奕,神全可卻糧。偶來分半席,遽使世情忘。”

躍飛

迅猛飛翔。《宋書·禮志三》:“運動時來,躍飛風舉。”

有無

亦作“ 有亡 ”。1.有或無。《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臣 楚國 之鄙人也,幸得宿衛,十有餘年,時從出遊,游於後園,覽於有無,然猶未能徧覩也。” 李善 註:“覽於有無,謂或有所見,或復無也。” 漢 揚雄 《羽獵賦》:“馳弋乎神明之囿,覽觀乎羣臣之有亡。” 唐 賈島 《送僧》詩:“言歸文字外,意出有無間。”《水滸傳》第三九回:“這個不難,只取牢城營文冊一查,便見有無。”

(2).指家計的豐或薄。《禮記·檀弓上》:“ 子游 問喪具。夫子曰:‘稱家之有亡。’ 子游 曰:‘有亡惡乎齊?’” 陸德明 釋文:“有亡……一音無。” 孔穎達 疏:“亡,無也。言各隨其家計豐薄有無也。”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張公神道碑》:“﹝公﹞復常好施,與宗族同其有亡。”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城中人每年各按照家中有無,到天王廟去殺豬,宰羊,磔狗,獻雞,獻魚,求神保佑五穀的繁殖,六畜的興旺,兒女的長成,以及作疾病婚喪的禳解。”

(3).指有餘與不足。《書·益稷》:“懋遷有無化居,烝民乃粒,萬邦作乂。” 孫星衍 疏:“有為有餘,無為不足也。”按,《文選·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四》引作“有亡”。 唐 韓愈 《原道》:“為之賈以通其有無。” 宋 蘇軾 《過雲龍山人張天驥》詩:“墟里通有無,垣牆任摧倒。” 沉從文 《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商人各負擔了花紗同貨物,灑脫的向深山中村莊走去,同平民作有無交易,謀取什一之利。”

(4).所有。 唐 韓愈 《處士盧君墓志銘》:“其弟 渾 ,以家有無,葬以車一乘於 龍門山 先人兆。” 宋 曾鞏 《故太常博士吳君墓碣》:“其喪父也,以家之有無葬,故葬不緩。”

(5).古代哲學範疇。有,指事物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實有”等義;無,指事物的不存在,有“無形、無名、虛無”等義。《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論說》:“次及 宋岱 、 郭象 ,鋭思於幾神之區; 夷甫 、 裴頠 ,交辨於有無之域:並獨步當時,流聲後代。”

無始

(1).沒有起始。 南朝 齊 明僧紹 《正二教論》:“而道常出乎無始,入乎無終。”

(2).指太古。 唐 陳子昂 《感遇》詩之七:“茫茫吾何思?林臥觀無始。” 元 李好古 《張生煮海》第一折:“貧道乃 東華上仙 是也。自從無始以來一心好道,修煉三田。” 王國維 《<紅樓夢>評論》第四章:“今設有人焉,自無始以來,無生死,無苦樂,無人世之罣礙,而唯有永遠之知識,則吾人所寳為無上之美術,自彼視之,不過蛩鳴蟬噪而已。”

澄澄

清澈明潔貌。 晉 阮修 《上巳會詩》:“澄澄緑水,澹澹其波。” 元 無名氏 《殺狗勸夫》第三折:“卻原來是伴獨坐皓月澄澄,攪孤眠西風泠泠。” 柯岩 《天涯何處無芳草》二:“她卻仍然睜著兩隻澄澄的大眼望著我。”

蕩蕩

浩大貌;空曠貌。《韓詩外傳》卷二:“盪盪乎其義不可失也,磏乎其廉而不劌也。”《漢書·郊祀志下》:“及言世有僊人,服食不終之藥……聽其言,洋洋滿耳,若將可遇;求之,盪盪如係風捕景,終不可得。” 顏師古 註:“盪盪,空曠之貌也。”

(1).廣大貌;博大貌。《書·洪範》:“無偏無黨,王道蕩蕩。”《論語·泰伯》:“大哉 堯 之為君也……蕩蕩乎,民無能名焉。” 朱熹 集註:“蕩蕩,廣遠之稱也。”《漢書·禮樂志》:“大海蕩蕩水所歸,高賢愉愉民所懷。” 顏師古 註:“蕩蕩,廣大貌也。” 元 揭傒斯 《賦得海上雲送良上人歸徑山》:“蕩蕩無邊涯,悠悠何所之?”

(2).心胸寬廣貌。《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荀子·非十二子》:“士君子之容……蕩蕩然,是父兄之容也。”

(3).水奔突涌流貌。《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 孔 傳:“蕩蕩,言水奔突有所滌除。”《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異態,東西南北,馳騖往來。” 呂延濟 註:“蕩蕩,流貌。”《晉書·孫綽傳》:“中夏蕩蕩,一時橫流,百郡千城,曾無完郛者,何哉?”

(4).恣縱貌;無所約束貌。《詩·大雅·盪》:“蕩蕩上帝,下民之辟。”《吳子·料敵》:“敵人之來,蕩蕩無慮。旗旌煩亂,人馬數顧。一可擊十,必使無措。”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君不名教,臣不名謀,民不名使,官不名事,國中蕩蕩,無有政令。” 宋 陶穀 《清異錄·酒漿》:“酒國安恬,無君臣貴賤之拘,無財利之圖,無刑罰之避,陶陶焉,蕩蕩焉,其樂可得而量也。”

(5).飄蕩貎;吹拂貌。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乙編卷六:“今枯骨朽腐……化為朽壤,蕩蕩游塵,豈能與生者相感,以致禍福乎?”《清平山堂話本·西湖三塔記》:“風蕩蕩,翠飄紅,忽南北,忽西東。”《白雪遺音·起字呀呀喲·逛花園》:“和風蕩蕩春日暖,碧桃枝頭鳥聲喧。”

(6).空無所有貌。《東觀漢記·馬援傳》:“譬如嬰兒頭多蟣蝨,而剃之蕩蕩,蟣蝨無所復依。” 漢 荀悅 《漢紀·成帝紀三》:“及言世有僊人,服食不終之藥……聽其辭洋洋滿耳,若將可遇;求之蕩蕩,若繫風捕影不可得。”

(7).光亮明淨貌。《史記·滑稽列傳》:“漆城雖於百姓愁費,然佳哉!漆城蕩蕩,寇來不能上。” 宋 蘇軾 《廬山二勝·開先潄玉亭》詩:“我來不忍去,月出飛橋東,蕩蕩白銀闕,沉沉水精宮。” 清 龔自珍 《天琴頌》:“ 重華 在堂, 周公 在下,蕩蕩有日月而無風雨。”

臨池

《晉書·衛恆傳》:“ 漢 興而有草書…… 弘農 張伯英 者,因而轉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書而後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後因以“臨池”指學習書法,或作為書法的代稱。 唐 杜甫 《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詩:“有練實先書,臨池真盡墨。” 宋 蘇軾 《石蒼舒醉墨堂》詩:“不須臨池更苦學,完取絹素充衾裯。” 明 沉德符 《敝帚軒剩語·名臣通畫學》:“前代名臣能臨池者多矣,鮮有以畫名者。” 清 葉名灃 《橋西雜記·黃忠端書孝經卷》:“夫人善臨池,代公作行草,幾奪真。” 呂叔湘 《漢字和拼音字的比較》:“書法一項,確是一種藝術。但是這是要有寫字的天分的人,再加上十年臨池的工夫,才會有成就的。” 孫犁 《秀露集·耕堂讀書記》三:“日記抄得很工整,字型遒勁,也可作臨池之用。”

內史

(1).官名。 西周 始置,協助天子管理爵、祿、廢、置等政務。 春秋 時沿置。見《周禮·春官·內史》。《左傳·襄公十年》:“使 周 內史選其族嗣,納諸 霍 人,禮也。” 杜預 註:“內史,掌爵祿廢置者。”《孔子家語·執轡》:“古者天子以內史為左右手。”

(2).官名。 秦 官,掌治理京師。 漢景帝 分置左右內史。 漢武帝 太初 元年改右內史為京兆尹,左內史為左馮翊。見《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史記·蒙恬列傳》:“ 始皇 二十六年, 蒙恬 因家世得為 秦 將,攻 齊 ,大破之,拜為內史。”《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景帝 即位,以 錯 為內史……法令多所更定。”

(3).官名。 西漢 初,諸侯王國置內史,掌民政。歷代沿置, 隋 始廢。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卷六:“ 漢 制,諸侯王國以相治民事,若郡之有太守也。 晉 則以內史行太守事,國除為郡,則復稱太守,然二名往往混淆,史家亦互稱之。”

(4).官名。 隋文帝 改中書省為內史省,置內史監、令各一員。 隋煬帝 改為內書省。 唐高祖 武德 初復為內史省,三年改為中書省。後亦用以稱中書省的官員。 唐 皇甫冉 《韋中丞西廳海榴》詩:“海花爭讓候榴花,犯雪先開內史家。”參閱《通志·職官三》、《舊唐書·職官志二》。

(5).古政區名。 秦 代京畿附近由內史治理,即以官名為名,不稱郡。治所在 鹹陽 (今 鹹陽市 東北)。轄境相當今 陝西 關中平原 。 漢景帝 時分左、右 內史 。 武帝 時又分左、右 內史 為 京兆尹 、 左馮翊 和 右扶風 三個相當郡的政區,合稱“三輔”。《漢書·地理志下》:“本 秦 京師為 內史 ,分天下作三十六郡。” 顏師古 註:“京師,天子所都畿內也。 秦 並天下,改立郡縣,而京畿所統,特號 內史 ,言其在內,以別於諸郡守也。”

(6).複姓。 周 內史 叔興 的後代,以官為氏。見《通志·氏族略四》引 漢 應劭 《風俗通》。

八法

(1).周代管理百姓的通法。《周禮·天官·大宰》:“以八灋治官府:一曰官屬,以舉邦治;二曰官職,以辨邦治;三曰官聯,以會官治;四曰官常,以聽官治;五曰官成,以經邦治;六曰官灋,以正邦治;七曰官刑,以糾邦治;八曰官計,以弊邦治。”《南史·宋武帝紀》:“九伐之道既敷,八法之化自理。”

(2). 明 初吏部考察官吏,不稱職的分老疾、疲軟、貪酷、不謹四項。 成化 時加才力不及一項。 清 代分貪、酷、疲軟無為、不謹慎、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足八種情況,而分別加以處置,稱八法。《清會典·吏部·考功清吏司》:“糾以八法:曰貪,曰酷,曰罷軟無為,曰不謹,曰年老,曰有疾,曰浮躁,曰才力不及。”參閱 清 章學誠 《丙辰札記》。 清 唐孫華 《壽王冰庵太守五十韻》:“九閽深詄盪,八法長奸欺。”

(3).漢字筆畫有側(點)、勒(橫)、努(直)、趯(鉤)、策(斜畫向上)、掠(撇)、啄(右邊短撇)、磔(捺),謂之八法。多以指書法。 南朝 宋 鮑照 《飛白書勢銘》:“超工八法,盡奇六文。” 唐 沉傳師 《次潭州酬唐侍御姚員外題示》詩:“鏘金七言凌 老杜 ,入木八法蟠高軒。” 清 馮桂芬 《顧南林年丈七十壽序》:“工詩文,精八法,尤長徑尺外大字。”

詩詞推薦

賦得天水相與永原文_賦得天水相與永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