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無渡河原文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
豈不忠言,公勿聽何。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
公竟已矣,余將奈何。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
生亦何為,余將渡河。
詩詞問答
問:公無渡河的作者是誰?答:吳騏
問:公無渡河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注釋
1. 押歌韻 出處:御選明詩卷十四
參考注釋
公無渡河
樂府歌辭名。《樂府詩集》附於相和歌辭《箜篌引》下。四言四句,以歌辭首句“公無渡河”而名。 晉 崔豹 《古今注·音樂》:“《箜篌引》, 朝鮮 津卒 霍里子高 妻 麗玉 所作也。 子高 晨起刺船而櫂,有一白首狂夫,披髮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隨呼止之,不及,遂墮河水死。於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無渡河》之歌。聲甚悽愴,曲終自投河而死。 霍里子高 還,以其聲語妻 麗玉 。 玉 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者莫不墮淚飲泣焉。 麗玉 以其聲傳鄰女 麗容 ,名曰《箜篌引》焉。”
渡河
通過江河
豈不
難道不…?怎么不…?
豈不容易?
忠言
忠直之話
進盡忠言。——諸葛亮《出師表》
忠言逆耳。——明· 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已矣
(1)
(2) 語氣詞連用,加強語,表示事物的發展變化,可譯成“啦”
(3) “已”為動詞,止,完結。“矣”為語氣詞“了”。“已矣”可譯成“完了”,“算了”
老夫已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而今已矣。——清· 袁枚《祭妹文》
奈何
(1) 怎么辦
無可奈何
(2) 如何
奈何不禮
不予我城奈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為之奈何。——《史記·項羽本紀》
(3) 又
且為之奈何。
奈何取之盡錙銖。(錙銖(zīzhū ),古代重量單位,一銖等於二十四分之一兩,六銖為一錙,喻微小。)—— 唐· 杜牧《阿房宮賦》
奈何飲於酒肆。——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4) 懲治;對付
等我慢慢的奈何他
何為
為什麼,何故。《國語·魯語下》:“今王死,其名未改,其眾未敗,何為還?”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歸心》:“江河百穀,從何處生?東流到海,何為不溢?” 唐 韓愈 《琴操·履霜操》:“兒罪當笞,逐兒何為?” 清 侯方域 《壯悔堂記》:“余向為堂,讀書其中,名之曰‘雜庸’。或曰:‘昔 司馬相如 賣酒 成都 市,身自滌器,與庸保雜作。子何為其然?’”
(1).乾什麼,做什麼。用於詢問。《後漢書·齊武王縯傳》:“﹝ 劉稷 ﹞聞 更始 立,怒曰:‘本起兵圖大事者, 伯升 兄弟也,今 更始 何為者邪?’” 唐 韓愈 《汴泗交流贈張僕射》詩:“新秋朝涼未見日,公早結束來何為?” 明 馮夢龍 《智囊補·上智·子產》:“ 子產 立 公孫洩 及 辰止 …… 太叔 曰:‘ 公孫 何為?’ 子產 曰:‘説也。’”
(2).是什麼。《後漢書·何進傳》:“大將軍稱疾不臨喪,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為?” 唐 徐夤 《人事》詩:“平生生計何為者?三逕蒼苔十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