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旨免江浙積欠詩以志事原文
曰休曰助重時巡,嗟爾司農聽綍綸。
百姓已皆注耳目,三年又復有逋陳。
持籌漫計贏巨萬,投匱都教豁窶貧。
仍慮十行或遺略,屆期應更細諮詢。
詩詞問答
問:降旨免江浙積欠詩以志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降旨免江浙積欠詩以志事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降旨免江浙積欠詩以志事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真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四十三
參考注釋
時巡
指帝王按時巡狩。《書·周官》:“又六年,王乃時巡,考制度於四岳。” 孔穎達 疏:“ 周 制,十二年一巡守也。如《舜典》所云,春東、夏南、秋西、冬北。以四時巡行,故曰時巡。” 唐 儲光羲 《秋庭貽馬九》詩:“大君幸東嶽,世哲扈時巡。”《清史稿·禮志八》:“皇帝省方觀民,特舉時巡盛典。”
司農
(1).官名。上古時代負責教民稼穡的農官。《呂氏春秋·季冬》:“命司農,計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器械既成,以給司農,司農者,田官也。”《漢書·東方朔傳》:“ 后稷 為司農。” 顏師古 註:“主播種。”
(2).官名。 漢 始置,掌錢穀之事。亦稱大司農,為九卿之一。 漢 建安 改為大農,由 魏 至 明 ,歷代相沿,或稱司農,或稱大司農。 清 代以戶部司漕糧田賦,故別稱戶部尚書為大司農。 清 光緒 年間, 常熟 人 翁同龢 為戶部尚書,世有以“司農常熟世間荒”譏之者。參閱《通典·職官八》、《續通典·職官八》。
綍綸
帝王詔書。《水滸傳》第七九回:“年來教授隱 安仁 ,忽召軍前捧綍綸。”
百姓
(1) 普通人——相對於官員、幹部而言
並皆暴犯百姓。——《世說新語·自新》
百姓多聞其賢。——《史記·陳涉世家》
(2) (古代百姓是百官貴族的統稱)
耳目
(1) 耳朵與眼睛;耳聞目睹
耳目之明,如是其狹也。——《荀子·君道》
耳目之福非淺
耳目靈光
(2) 監視人或為別人收集情報者
使者以從事為耳目。——《後漢書·朱浮傳》
又復
又,再
又復沿河施放雙響。——《廣東軍務記》
持籌
手持算籌。多指理財或經商。 唐 韓愈 《和侯協律詠筍》:“詎可持籌算,誰能以理言。”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曆法·算學》:“其在外司民社者,亦持籌不知縱橫,任其下為谿壑,皆坐算學不講之故。”
巨萬
極言數目之多。《商君書·兵守》:“四戰之國不能以萬室之邑舍巨萬之軍者,其國危。”《史記·平準書》:“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 裴駰 集解引 韋昭 曰:“巨萬,今萬萬。” 唐 王勃 《梓州郪縣靈瑞寺浮圖碑》:“思弘法願,重緝奇功,黨且千家,集惟巨萬。”《紅樓夢》第一一九回:“內有個極富的人家姓 周 ,家財巨萬,良田千頃。”
投匱
見“ 投匭 ”。
窶貧
貧窮。語出《詩·邶風·北門》:“終窶且貧,莫知我艱。”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嬰寧》:“年來以家窶貧,又無三尺男,遂至音問梗塞。”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青梅》:“邑有 張生 ……家窶貧,無恆產,稅居 王 第。”
十行
《後漢書·循吏傳序》:“其( 光武帝 )以手跡賜方國者,皆一札十行,細書成文。”後因以“十行”代指皇帝的手札或詔書。 明 張居正 《擬唐回鶻率眾內附賀表》:“伏以聖主中興,九譯戴同文之治;名王內附,十行承賜札之恩。”
遺略
(1).嫌棄而忽略。《魏書·宋隱王憲等傳論》:“ 宋隱 操行貞白,遺略榮利。”《北史·王劭傳》:“爰自志學,暨於暮齒,篤好經史,遺略世事。” 明 袁宏道 《送葉使君還朝序》:“ 敬君 喜談學,津津經術,或者謂公大儒,將遺略細務,而君綜理周悉,如櫛之於髮。”
(2).遺脫;疏漏。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說上》:“故其中所載美事,遺略甚多。” 宋 蘇軾 《出峽》詩:“前詩尚遺略,不録久恐忘。” 清 王夫之 《家世節錄》:“閒坐則舉先正語録,辯析開曉,及本朝沿革,史傳所遺略者,與前輩風規,下及制藝。”
屆期
到預定的日期
屆期不另通知
諮詢
徵求意見 (多指行政當局向顧問之類的人員或特設的機關徵求意見)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降旨免江浙積欠詩以志事原文_降旨免江浙積欠詩以志事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