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春閣對雪原文
天衣靉靆羃寒原,詰旦瓊霙集瓦鴛。
望去玉龍猶夭矯,舞來銀鳳正聯鶱。
含豪裁句端溪潤,引火烹茶古鼎溫。
卜麥樂餘憂更繼,誰家茅屋凍鴟蹲。
詩詞問答
問:延春閣對雪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延春閣對雪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延春閣對雪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元韻 出處:御製詩初集卷十一
參考注釋
天衣
(1).佛教謂諸天人所著之衣。《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一切菩薩行道劫數久近者,譬如一里二里乃至十里石,方廣亦然。以天衣重三銖,人中日月歲數,三年一拂此石乃盡,名一小劫。” 南朝 陳 徐陵 《天台山徐則法師碑》:“夫海水揚塵,幾千年而可見;天衣拂石,幾萬年而應平。”
(2).泛指仙神所著之衣。 唐 司空圖 《雲台三官堂文》:“塵蒙而廟貌全隳,蘚駁而天衣半褫。” 許地山 《綴網勞蛛·商人婦》:“ 阿丹浩挖 被天魔 阿扎賊 來引誘,吃了 阿拉 所禁的果子,當時他們二人底天衣都化沒了。”
(3).帝王所著之衣。《南齊書·輿服志》:“袞衣 漢 世出 陳留 襄邑 所織。 宋 末用繡及織成, 建武 中, 明帝 以織成重,乃采畫為之,加飾金銀薄,世亦謂為天衣。” 唐 杜甫 《傷春》詩之三:“煙塵昏御道,耆舊把天衣。” 明 唐順之 《喜峰口觀三衛貢馬》詩:“天衣沾蚪蟒,國馬出駒駼。”
(4).喻指天空中飄浮的雲。 元 張可久 《人月圓·會稽懷古》曲:“荷花十里,清風鑑水,明月天衣。” 明 王守仁 《登泰山》詩:“長風吹海色,飄颻送天衣。”
靉靆
(1).雲盛貌。 晉 潘尼 《逸民吟》:“朝雲靉靆,行露未晞。”《敦煌變文集·頻婆娑羅王后宮綵女功德意供養塔生天因緣變》:“ 波旬 自領軍眾,來至林中,先鋪靉靆之雲,後降撥霖之雨。” 元 卞思義 《溪山春雨圖》詩:“雲林靉靆春日低,小橋流水行人稀。” 明 王錂 《尋親記·對雪》:“彤雲靉靆,茅屋頓成銀界。”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十二章:“今夕月華如水,安知明夕不黑雲靉靆耶?”
(2).飄拂貌;繚繞貌。 唐 劉禹錫 《和汴州令狐相公到鎮改月偶書所懷二十二韻》:“衣風飄靉靆,燭淚滴巉巖。” 元 盍西村 《脫布衫·春讌》套曲:“錦綉雲紅窗縹緲,麝蘭煙翠簾靉靆。” 明 蔣一葵 《長安客話·通惠河》:“ 曹代蕭 詩:靉靆煙光上苑通,紫泉繚繞玉河東。” 錢鍾書 《圍城》五:“自己不會喝酒,只在水裡沖一點點紅酒,常看這紅液體在白液體裡泛布靉靆,做出雲霧狀態。”
(3).眼鏡。 明 田藝蘅 《留青日札·靉靆》:“提學副使 潮陽 林公 有二物,如大錢形,質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雲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倍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靉靆也。”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九:“相傳 翁覃谿 ……六七十時猶能於燈下作細書,閲蠅頭字,不假靉靆。”
寒原
指冬天的原野;冷落寂靜的原野。《宋書·鄧琬傳》:“雲羅四掩,霜鋒交集,猶勁飆之拂細草,烈火之掃寒原,燋卷之形,昭然已著。” 宋 梅堯臣 《依韻和載陽郊外》:“路遶寒原古,煙橫遠戍迷。” 明 文徵明 《過文定公東莊》詩:“空餘列榭依流水,獨上寒原眺古城。”
詰旦
平明,清晨。《宋書·柳元景傳》:“自詰旦而戰,至於日昃,虜眾大潰。” 宋 司馬光 《柳枝詞》之十一:“ 五柳先生 門乍開,宅邊植杖久徘徊。陌頭遙認 顏光祿 ,詰旦先乘瘦馬來。”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四:“至夜,乳婢忽竄去,遍索不可得。詰旦,舟尾乃見屍浮於水面。” 清 冒襄 《影梅庵憶語》:“若宿卿處,詰旦不能報平安。”
玉龍
(1).龍形的玉雕。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物異》:“ 梁 大同 八年,戍主 楊光欣 獲玉龍一枚,長一尺二寸,高五寸,雕鏤精妙,不似人作。” 元 喬吉 《水仙子·廉香林南園即事》曲:“玉龍筆架,銅雀硯瓦,金鳳箋花。”
(2).傳說中的神龍。 宋 劉克莊 《清平樂·五月十五夜玩月》詞:“醉跨玉龍游八極,歷歷天青海碧。” 金 高庭玉 《天津橋同李之純待月》詩:“跳上玉龍背,抱得銀蟾光。”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四:“ 永安寺 壁上有 梅田女史 題詩云:‘ 靈妃 齊駕玉龍回,留得清陰滿緑苔。’”
(3).指龍形的漏壺。 宋 張孝祥 《菩薩蠻》詞:“玉龍細點三更月。庭花影下餘殘雪。” 元 薩都剌 《章貢道中》詩:“憶得當年曾夜值,玉龍銀箭漏聲長。”
(4).喻劍。 唐 李賀 《雁門太守行》:“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擕玉龍為君死。” 王琦 匯解:“玉龍,劍也。” 唐 呂岩 《化江南簡寂觀磨劍贈侯道士》詩:“欲整鋒鋩敢憚勞,凌晨開匣玉龍嘷。”
(5).喻笛。 宋 林逋 《霜天曉月·題梅》詞:“甚處玉龍三弄,聲搖動,枝頭月。” 元 張翥 《孤鸞·題錢舜舉仙女梅下吹笛圖》詞:“閒拈玉龍自品,愛冰姿與花爭潔。一闋霓裳乍了,又落梅初迭。”
(6).喻雪。 唐 呂岩 《劍畫此詩於襄陽雪中》:“ 峴山 一夜玉龍寒,鳳林千樹梨花老。” 宋 張元 《雪》詩:“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空飛。”《水滸傳》第十一回:“玉龍酣戰,鱗甲滿天飄落。” 清 秋瑾 《齊天樂·雪》詞:“朔風蕭瑟侵簾戶,誰喚玉龍起舞。” 毛 * 《念奴嬌·崑崙》詞:“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7).喻泉水、瀑布。 宋 梅堯臣 《同永叔子聰游嵩山賦十二題·天門泉》詩:“靜若僊鑑開,寒疑玉龍蟄。” 清 黃鷟來 《賦得匡廬篇壽韓霍岳觀察》詩:“冰車轉軸玉龍走,蒲牢出海鏗華鐘。”
(8).喻橋。 元 盍西村 《小桃紅·市橋月色》曲:“玉龍高臥一天秋。寶鏡青光透。星斗闌乾雨晴後。”
夭矯
形容姿態的伸展屈曲而有氣勢
撫凌波而鳧躍,吸翠霞而夭矯。——郭璞《江賦》
船頭龍夭嬌。——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簡陽明洞天》
端溪
溪名。在 廣東省 高要縣 東南。產硯石。製成者稱端溪硯或端硯,為硯中上品。後即以“端溪”稱硯台。 元 無名氏 《貨郎旦》第四折:“未落筆,花箋上淚珠垂;長吁氣,呵軟了毛錐;恓惶淚,滴滿了端溪。” 明 唐順之 《答茅鹿門知縣》:“此後便得燒卻毛穎,碎卻端溪,兀然作一不識字人矣。”
引火
使火著起來;引燃
引個火
烹茶
煮茶或沏茶
誰家
(1).何家,哪一家。《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二·蒿里》:“蒿里誰家地,聚歛魂魄無賢愚。”《水滸傳》第二八回:“ 武松 忍耐不住,按定盒子,問那人道:‘你是誰家伴當?怎地只顧將酒食來請我?’”《儒林外史》第二回:“ 王舉人 道:‘去年在誰家作館?’”
(2).誰,何人。 唐 張鷟 《遊仙窟》:“ 十娘 詠曰:‘眼心俱憶念,心眼共追尋;誰家解事眼,副著可憐心?’” 元 無名氏 《鴛鴦被》第二折:“他題的名姓兒別,語話兒差,空著我擔個沒來由牽掛,這不識羞的漢子你是誰家?” 孫犁 《澹定集·致鐵凝信(三)》:“ 魯迅 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列有對照表(即真人與書中人),也沒有聽說有誰家向作者提出抗議,或是起訴。”
(3).何處。 唐 李白 《春夜洛城聞笛》詩:“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 洛 城。” 宋 張元乾 《石州慢》詞:“誰家疏柳低迷,幾點流螢明滅。” 元 張壽卿 《紅梨花》第一折:“貪和你書生打話,暢好是兜兜搭搭,因此上不知明月落誰家。”
(4).怎樣。 唐 王建 《寄劉蕡問疾》詩:“年少病多應為酒,誰家將息過今春。” 宋 張炎 《數花風·別義興諸友》詞:“好遊人老,秋鬢蘆花共色。征衣猶戀去年客。古道依然黃葉,誰家蕭瑟!”
(5).怎能。 唐 韓愈 《杏園送張徹侍御歸使》詩:“歸來身已病,相見眼還明。更遣將詩酒,誰家逐後生。” 宋 吳文英 《瑞龍吟·送梅津》詞:“ 西湖 到日,重見梅鈿皺。誰家聽琵琶未了,朝驄嘶漏。”
(6).為什麼。 宋 蘇軾 《秋興》詩之一:“野鳥游魚信往還,此身同寄水雲間。誰家晚吹殘紅葉,一夜歸心滿舊山。” 宋 蘇軾 《謝人見和前篇》之二:“得酒強歡愁底事,閉門高臥定誰家。” 元 張可久 《折桂令·湖上道院》曲:“ 雙井 先春採茶, 孤山 帶月鋤花,童子誰家,貪看 西湖 ,懶誦《南華》。”
(7).甚么。 宋 無名氏 《張協狀元》戲文第二出:“生:適來聽得一派樂聲,不知誰家調弄?眾:《燭影搖紅》。” 錢南揚 校註:“誰家調弄,猶雲‘甚么曲調’。” 宋 張炎 《台城路·抵吳書寄舊友》詞:“雁拂沙黃,天垂海白,野艇誰家分曉?” 明 湯顯祖 《牡丹亭·驚夢》:“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
(8).甚么東西。 唐 杜甫 《少年行》:“馬上誰家白面郎,臨階下馬坐人牀。不通姓字粗豪甚,指點銀瓶索酒嘗。” 元 楊暹 《西遊記》第三本第十二出:“[鬼母雲]誰家一個黃口孺子,焉敢駡我?”參見 張相 《詩詞曲語辭彙釋·誰家》。
茅屋
用蘆葦、稻草等苫蓋屋頂的簡陋房子
鴟蹲
如鴟蹲狀,侷促而瑟縮。 宋 歐陽修 《雪對十韻》:“兒吟愁鳳語,翁坐凍鴟蹲。”
詩詞推薦
名句推薦
![延春閣對雪原文_延春閣對雪的賞析_古詩文](/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