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九日登武山韻·其三原文
村家酒熟三家香,只與詩人浣繡腸。
充庖野鴨無雙腯,入網池魚過尺長。
老婦瓦盆殊罄竭,乃翁客位更徜徉。
不道諸生虛講席,從來雅俗故相妨。
詩詞問答
問:次九日登武山韻·其三的作者是誰?答:陳謨
問:次九日登武山韻·其三寫於哪個朝代?答:元代
問:次九日登武山韻·其三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陳謨的名句有哪些?答:陳謨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陽韻
參考注釋
村家
農家。 唐 白居易 《麴生訪宿》詩:“村家何所有,茶果迎來客。” 元 張可久 《人月圓·山中書事》曲:“數間茅舍,藏書萬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 蕭紅 《生死場》一:“村家在早晨趁著氣候的涼爽,各自在田間忙。”
三家
(1).極言人戶之少。《韓非子·難勢》:“無慶賞之勸,刑罰之威,釋勢委法, 堯 舜 戶説而人辯之,不能治三家。” 宋 陸游 《野意》詩:“隄長逾十里,村小隻三家。”
(2).指 春秋 魯 大夫 孟孫氏 、 叔孫氏 、 季孫氏 。《論語·八佾》:“三家者以《雍》徹。” 朱熹 集註:“三家, 魯 大夫 孟孫 、 叔孫 、 季孫 之家也。”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鄉興賢能論》:“天欲 魯 以 孔子 代三家。”
(3).指 春秋 晉 之三卿 韓 、 趙 、 魏 。《鶡冠子·武靈王》:“三家用此而 智氏 亡, 韓 用此而東分。”《史記·天官書》:“三家分 晉 ,並為戰國。”
(4).指 漢 代傳《詩》的 齊 、 魯 、 韓 三派。《漢書·藝文志》:“ 漢 興, 魯 申公 為《詩》訓詁,而 齊 轅固 、 燕 韓生 皆為之傳……三家皆列於學官。”
(5).指 漢 代傳《尚書》的 歐陽 、 大夏侯 、 小夏侯 三派。《後漢書·劉陶傳》:“ 陶 明《尚書》《春秋》,為之訓詁,推三家《尚書》。” 李賢 註:“三家謂 夏侯建 、 夏侯勝 、 歐陽和伯 也。”
(6).指解說《春秋》的 左氏 、 公羊 、 穀梁 三派。 清 江藩 《漢學師承記》緒言:“於《春秋》,則採三家之精華,斥 安國 之迂謬。”
(7).指古代天文學中的蓋天、宣夜和渾天三種學派。《晉書·天文志上》:“古言天者有三家,一曰蓋天,二曰宣夜,三曰渾天。”
(8).指三皇。《後漢書·馬融傳》:“軼越三家,馳騁五帝。” 李賢 註:“三家,三皇也。”
(9).指 夏 、 商 、 周 。 漢 王充 《論衡·正說》:“案《禮》, 夏 、 殷 、 周 三家,相損益之制,較著不同。” 漢 王符 《潛夫論·斷訟》:“五代不同禮,三家不同教,非其苟相反也,蓋世推移而俗化異也。”參見“ 三代 ”。
詩人
作詩的名人
生來就是一個詩人,不是造就出來的
繡腸
猶繡腑。 清 余懷 《板橋雜記·雅游》:“紈袴少年,繡腸才子,無不魂迷色陣,氣盡雌風矣。”參見“ 繡腑 ”。
充庖
供作食用。語出《禮記·王制》:“三為充君之庖。” 唐 劉禹錫 《代京兆韋尹進野豬狀》:“既堪充庖,輒敢上獻。” 宋 邵博 《聞見後錄》卷十五:“ 曹植 《七啟》言食味芳蓮之巢龜, 張協 《七命》言食味丹穴之雛鷄,極盛饌,而二物似不宜充庖也。”
野鴨
未被馴化的鴨
無雙
沒有可相比的;獨一無二
精妙世無雙。——《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程藝天下無雙。—— 宋· 王讜《唐語林·雅量》
入網
指手機、尋呼機等加入某個通信網,也指電子計算機加入某個網路。池魚
(1) 池中的魚
(2) 比喻無辜受累遭殃。如:池魚堂燕(比喻無辜受禍);池魚幕燕(比喻處境危險極易遭殃的人)
老婦
(1) 年長婦女自稱的謙詞
老婦必唾其面。——《戰國策·趙策》
(2) 又
老婦恃輦而行。
瓦盆
陶瓦制的敞口盛器。《晉書·惠帝紀》:“次 獲嘉 ,市粗米飯,盛以瓦盆,帝噉兩盂。” 唐 杜甫 《少年行》之一:“莫笑田家老瓦盆,自從盛酒長兒孫。” 清 杜岕 《渡淮》詩:“自笑村醪殢,猶呼滌瓦盆。”
罄竭
(1).空竭;匱乏。多指財物。《晉書·呂纂載記》:“比年多事,公私罄竭,不深根固本,恐為患將來。”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上》:“遭風失路,波濤飄浪,時經三歲,資糧罄竭,餬口不充。” 清 曾國藩 《江忠烈公神道碑銘》:“城無見糧,藥鉛罄竭。”
(2).竭盡;用盡。 唐 無名氏 《迷樓記》:“帝日夕沉荒於迷樓,罄竭其力,亦多倦怠。”《水滸傳》第八二回:“今欲罄竭資財,買市十日,收拾已了,便當盡數朝京,安敢遲滯。”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詩讞》:“ 吳 亦自分必死,囑其妻罄竭所有,以濟煢獨。”
(3).盡心竭力。《舊唐書·哀帝紀》:“罔思罄竭,唯貯姦邪,雖已謫於遐方,尚難寬於國典。” 宋 王安石 《笏記》:“誓當罄竭,仰稱龍光。”
乃翁
(1).你的父親。《漢書·項籍傳》:“吾翁即汝翁。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盃羹。” 顏師古 註:“翁,謂父也。”《漢書·項籍傳》:“乃,亦汝也。” 宋 陸游 《示兒》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明史·文苑傳三·文徵明》:“ 一清 ( 楊一清 )亟謂曰:‘子不知乃翁與我友耶?’”
(2).他的父親。 宋 朱敦儒 《念奴嬌》詞:“乃翁心裡,沒許多般事。” 明 葉盛 《水東日記·玉帶生卷》:“ 劉廷美 主事求作乃翁合葬輓辭,以《玉帶生》軸為贄。”
客位
(1).賓客的位置、席位。《禮記·坊記》:“小斂於戶內,大斂於阼,殯於客位,祖於庭,葬於墓,所以示遠也。”《孔子家語·冠頌》:“ 邾隱公 既即位,將冠,使大夫因 孟懿子 問禮於 孔子 。子曰:‘其禮如世子之冠。冠於阼者,以著代也。醮於客位,加其有成。’” 王肅 註:“戶西為客位。” 南朝 梁 沉約 《冬節後至丞相第詣世子車中》詩:“賓階緑錢滿,客位紫苔生。” 唐 杜甫 《贈虞十五司馬》詩:“過逢聯客位,日夜倒芳尊。”《三國演義》第四三回:“ 孔明 逐一相見,各問姓名。施禮已畢,坐於客位。”《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霎時酒暖,婆子道:‘今日是老身薄意,還請大娘轉坐客位。’……兩下謙讓多時, 薛 婆只得坐了客席。”《儒林外史》第二十回:“進了 鄭 家門,這一驚非同小可,只見 鄭老爹 兩眼哭得通紅,對面客位上一人便是他令兄 匡大 。”
(2).指客廳。《水滸傳》第五六回:“當直的出來問了姓名,入去報導:‘有 延安府 湯知寨 兒子 湯隆 ,特來拜望哥哥。’ 徐寧 聽罷,教請 湯隆 進客位里相見。”《 * 詞話》第六九回:“這眾人只得回來,到 王招宣 府宅內,逕入他客位里坐下。”《儒林外史》第十九回:“那人道:‘我是給事中 李老爺 差往 浙江 ,有書帶與 匡相公 。’ 匡超人 聽見這話,忙請那人進到客位坐下。”
(3).指客人。楚劇《葛麻》第二場:“ 葛 :你這個人莫慌唦,你來了總是個客位,讓我先進去告訴你岳父知道,要他請你進去。”
徜徉
(1).猶徘徊。盤旋往返。《淮南子·人間訓》:“翱翔乎忽荒之上,徜徉乎虹蜺之間。”徜徉,一本作“ 析惕 ”。
(2).猶彷徨。心神不寧貌。《文選·張衡<思玄賦>》:“會 帝軒 之未歸兮,悵徜徉而延佇。”舊註:“悵徜徉,思貌。”一本作“ 倘佯 ”。《後漢書·張衡傳》作“相佯”。
(3).安閒自得貌。 唐 韓愈 《送李願歸盤谷序》:“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於 盤 兮,終吾生以徜徉。” 宋 陳亮 《何少嘉墓志銘》:“仲兄 大雅 以疾不涉事, 少嘉 時其起居,使得徜徉以自養疾。” 明 張羽 《秋日苕溪·道中》詩:“閒行無物役,洄沿自徜徉。”
不道
(1)
不料
不道 * 政府卻在十二月十八日通電各地軍政當局文里,又加上他們“搗毀機關、阻斷交通…”的罪名。——魯迅《“友邦驚詫”論》
(2)
無道
大逆不道
諸生
明代稱考取秀才入學的生員為諸生
諸生學於太學。——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諸生許用德。——清· 邵長蘅《青門剩稿》
講席
高僧、儒師講經講學的席位。亦用作對師長、學者的尊稱。 南朝 梁 沉約 《為齊竟陵王發講疏》:“置講席於上邸,集名僧於帝畿。” 唐 戴叔倫 《寄禪師寺華上人次韻》之三:“近聞離講席,聽雨半山眠。” 清 唐孫華 《壽王冰庵太守五十韻》:“講席儒氊冷,籬門窟室卑。”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八節:“遣 唐 留學生學成歸國,往往擔任經史的講席,傳授弟子。”
從來
向來,一向——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前面,表示動作、行為或情況從過去到現在一直是那樣
從來如此
雅俗
(1).文雅和粗俗。 漢 王充 《論衡·四諱》:“雅俗異材,舉措殊操。”《南史·張欣泰傳》:“ 欣泰 通涉雅俗,交結多是名素,下直輒著鹿皮冠,衲衣錫杖,挾素琴。”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七:“今人詩且未論雅俗,但開卷看其題目,即可望而辨之。” 魯迅 《且介亭雜文·答<戲>周刊編者信》:“這也並非全為了用這來區別人的上下,雅俗,好壞。”
(2).雅人和俗人。《晉書·段灼傳》:“ 艾 ( 鄧艾 )性剛急,矜功伐善,而不能協同朋類,輕犯雅俗,失君子之心。”《文選·任昉<百辟勸進今上箋>》:“且明公本自諸生,取樂名教,道風素論,坐鎮雅俗。” 李善 註:“ 王隱 《晉書》, 劉琨 表曰: 李術 以素論門望,不可與樵採同日也。《孫綽子》曰:或問雅俗,曰: 涇 渭 分流,《雅》《鄭》異調。” 宋 柳永 《一寸金》詞:“雅俗多游賞,輕裘俊、靚妝艷冶。” 清 李漁 《風箏誤·請兵》:“故此在兵部乞恩,補了這邊的缺,原只説來坐鎮雅俗的,不想一到地方,就多事起來。”
(3).指雅正的風氣。 唐 楊巨源 《薛司空自青州歸朝》詩:“已變畏途成雅俗,仍過舊里揖清風。”
相妨
互相妨礙、牴觸。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春秋》之道,固有常有變。變用於變,常用於常,各止其科,非相妨也。” 宋 蘇軾 《答參寥書》:“此於至道殊不相妨,何為廢之邪!” 清 李漁 《奈何天·錫麒》:“這個解法雖然極好,只是與赦罪的條款略有些相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