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韻詩上平聲十五首·其八·太祖遷都瀋陽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原文

東京創建居三歲,謀駐瀋陽庭論稽。

誠恐頻勞違眾議,獨籌長計受天禔。

享王蒙古恆來北,征伐明邦易向西。

何用叔孫為綿蕞,尊君舊俗各心齊。

詩詞問答

問:《全韻詩上平聲十五首·其八·太祖遷都瀋陽》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齊韻 出處:御製詩四集卷四十七

2. 曰太祖既得遼陽集貝勒諸臣議天既眷我授以遼陽今將移居此城耶抑仍還我國耶眾俱以還國對城敵太祖曰國之所重在土地人民今還師則遼陽一且復至據守舍已得之疆土而還後必復煩征討非計之得也且此地乃明及朝鮮蒙古接壤要區天既與我即宜居之眾皆曰善遂定議遷都天命七年三月築城於遼陽城東五里太子河邊創建宮室遷居之名曰東京

參考注釋

東京

日本首都。在關東平原南端東京灣北岸,人口1192.7萬(1989)

創建

(1) 創立

創建新黨派

(2) 首先建立

創建一個公司

瀋陽

遼寧省省會,東北地區最大的工業城市。市區面積3495平方公里,市區人口266萬。中國主要鐵路樞紐之一,以機械工業為主體的綜合性工業城市,遼寧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庭論

在朝廷上當眾評議。庭,通“ 廷 ”。 宋 陳亮 《王珪確論如何》:“一日, 太宗 以 王珪 善人物,使之庭論諸公之才。”

誠恐

猶唯恐。《後漢書·列女傳·曹世叔妻》:“今四舅深執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靜,拒而不許;如後有毫毛加於今日,誠恐推讓之名不可再得。” 元 關漢卿 《裴度還帶》第三折:“猛然醒來,誠恐天晚母親在家懸望。”《何典》第五回:“ 牽鑽鬼 誠恐老子要怪他,便把那叫化子夾背一記。”

眾議

眾人的議論。《漢書·王莽傳上》:“臣 莽 子女誠不足以配至尊,復聽眾議,益封臣 莽 。” 漢 蔡邕 《陳政要七事疏》:“誠當博覽眾議,從其安者。” 晉 陶潛 《祭從弟敬遠文》:“常願攜手,寘彼眾議。”《舊唐書·盧懷慎傳》:“ 李傑 勤苦絶倫,貞介獨立,公家之事,知無不為,乾時之材,眾議推許。”

長計

(1).求取長遠利益的謀略。《戰國策·楚策一》:“ 楚國 僻陋,託東海之上。寡人年幼,不習國家之長計。”《史記·蘇秦列傳》:“立國日淺,未嘗得聞社稷之長計也。”《魏書·袁翻傳》:“一二年後,足食足兵,斯固安邊保塞之長計也。” 清 唐甄 《潛書·主進》:“古之大臣,於政事無所不達,於社稷之長計無所不周。”

(2).良謀。《三國志·蜀志·先主傳》“ 先主 從之, 權 果輟計” 裴松之 注引《獻帝春秋》:“今同盟無故自相攻伐,借樞於 操 ,使敵乘其隙,非長計也。”

蒙古

蒙古: ①民族名。唐時始見史書記載。初居額爾古納河流域,後逐漸散布到蒙古高原的廣大地區,過著遊牧生活。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各部,建立蒙古汗國。此後展開大規模軍事活動,先後攻滅西遼、西夏、金、大理、南宋,統一全國,建立元朝,勢力遠及中亞和南俄等地。 ②中亞內陸國。在中國和俄羅斯間。面積15665萬平方千米。人口231萬(1995年)。首都烏蘭巴托。全境為高原。氣候乾旱。草原分布廣,南部為戈壁區。居民主要從事畜牧業。工業以畜產加工最重要。銅鉬礦開採有相當規模。

征伐

討伐;出兵攻打

湯武征伐。——《韓非子·五蠹》

何用

(1).為什麼。《詩·小雅·節南山》:“國既卒斬,何用不監?” 孔穎達 疏:“何以不監察之而令相伐也?”《穀梁傳·莊公六年》:“何用弗受也?為以王命絶之也。”

(2).憑什麼;用什麼。《穀梁傳·僖公元年》:“是 齊侯 與? 齊侯 也。何用見其是 齊侯 也?” 漢 王充 《論衡·骨相》:“人曰命難知。命甚易知。知之何用?用之骨體。” 唐 韓愈 《食曲河驛》詩:“殺身諒無補,何用答生成?”

(3).用反問的語氣表示不用、不須。《後漢書·孔融傳》:“ 文舉 舍我死,吾何用生為?” 唐 王泠然 《題河邊枯柳》詩:“今日摧殘何用道!數里曾無一株好。”《續資治通鑑·帝顯德元年》:“今皆國家臣子也,何用致疑!”《二刻拍案驚奇》第十七卷:“﹝ 景小姐 ﹞遂也回他一首,和其末韻雲……知音已有新裁句,何用重挑焦尾琴。” 魯迅 《故事新編·奔月》:“如果那時不去射殺它,留到現在,足可以吃半年,又何用天天愁飯菜?”

叔孫

複姓。 春秋 魯 有 叔孫得臣 。見《左傳·文公元年》。

綿蕞

亦作“ 綿蕝 ”。亦作“緜蕞”。亦作“緜蕝”。1.據《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載, 叔孫通 欲為 漢高祖 創立朝儀,使征 魯 諸生三十餘人, 叔孫通 “遂與所徵三十人西,及上左右為學者與其弟子百餘人為緜蕞野外”,習肄月餘始成。按,引繩為“緜”,束茅以表位為“蕞”。後因謂制訂整頓朝儀典章為“綿蕞”或“綿蕝”。《舊唐書·杜鴻漸傳》:“ 鴻漸 素習帝王陳布之儀,君臣朝見之禮,遂採摭舊儀,綿蕝其事。” 宋 范仲淹 《奏乞兩府兼判》:“太常禮院,用歷代之禮,或不謹於典法,隨時綿蕝,綱紀寖壞,制度日隳。” 沉礪 《感懷》詩之七:“ 叔孫 綿蕝曾何補, 優孟 衣冠聊解嘲。”

(2).引申指經營創建。 宋 劉克莊 《念奴嬌·二和丙寅生日》詞:“草堂緜蕝,百年棲託於此。” 梁啓超 《復劉古愚山長書》:“海內志士,頗跂息輻集,謂庶有瘳,既為言者所阻,綿蕝未定,遽以輟散。” 湯一鶚 《論裁撤領事裁判權之預備》:“以綿蕞草創,而不求其備。”

(3).借指表率。 唐 皮日休 《移成均博士書》:“洸洸乎,洋洋乎,為諸生之蓍龜,作後來之綿蕝。”

尊君

令尊,你父親

尊君在不?——南朝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

舊俗

舊的風俗習慣,歷時長久的風俗

詩詞推薦

  • 送秦仲防制乾

    樓鑰宋代〕秦郎相家子,被服一寒士。不味膏粱珍,嗜書如嗜芰。仕途樂平進,欲上行或止。制使護瀛壖,婉畫幕中試。不避
  • 自笑

    汪元量宋代〕釋氏掀天官府,道家隨世功名。俗子執鞭亦貴,書生無用分明。
    全韻詩上平聲十五首·其八·太祖遷都瀋陽原文_全韻詩上平聲十五首·其八·太祖遷都瀋陽的賞析_古詩文
  • 【雙調】胡十八

    張養浩元代〕正妙年,不覺的老來到。思往常,似昨朝,好光陰流水不相饒,都不如醉了,睡著。任金烏搬廢興,我只推不知道
  • 以詩句詠梅為君援筆賦梅花

    方蒙仲宋代〕昔逋才兩句,共不用文章。援筆人皆是,寫來當甚強。
    全韻詩上平聲十五首·其八·太祖遷都瀋陽原文_全韻詩上平聲十五首·其八·太祖遷都瀋陽的賞析_古詩文
  • 縣令挽纖

    孫樵唐代〕何易於,不詳何所人及何所以進。為益昌令。縣距州四十里,剌史崔朴常乘春與賓屬泛舟出益昌旁,索民挽纖,易
  • 彭門懷古八首·其八

    王士禎清代〕風雨彭城意黯然,東堂松竹沒寒煙。潁濱老去東坡死,銅狄摩挲五百年。
  • 寄翟密州

    吳則禮宋代〕酒杯到手慎莫停,江月已復連疏星。豈謂灌園三徑老,來逢橫槊萬人英。飛花不作吾鬢白,韻語政如公眼青。宿昔
    全韻詩上平聲十五首·其八·太祖遷都瀋陽原文_全韻詩上平聲十五首·其八·太祖遷都瀋陽的賞析_古詩文
  • 鄭子憲西齋

    王安石宋代〕漫構軒窗意亦深,滔滔浮俗倦登臨。詩書千載經綸志,松竹四時蕭灑心。曉枕一容春夢到,夜燈唯許月廢台。邑子
    全韻詩上平聲十五首·其八·太祖遷都瀋陽原文_全韻詩上平聲十五首·其八·太祖遷都瀋陽的賞析_古詩文
  • 偈頌一百二十三首

    釋普度宋代〕來何遲,去何速,十七日緣今已足。拄杖橫擔歸去來,一笑出門山水綠。
    全韻詩上平聲十五首·其八·太祖遷都瀋陽原文_全韻詩上平聲十五首·其八·太祖遷都瀋陽的賞析_古詩文
  • 方乾島

    徐天佑宋代〕平生心事白鷗知,一捲雲庵處士詩。占得鏡中奇絕處,只緣身值廣明時。
    全韻詩上平聲十五首·其八·太祖遷都瀋陽原文_全韻詩上平聲十五首·其八·太祖遷都瀋陽的賞析_古詩文
  • 熙州再乞罷

    李復宋代〕末途潦倒愧知音,幕府重來歲月侵。狂見請纓憎往策,禮容著帽感虛襟。白頭久厭戎衣窄,黧面空嗟寒色深。東望
  • 天目道中

    吳龍翰宋代〕天目峰前小駐驂,長松笑道碧{上髟下監}鬖。客懷寂寞秋般淡,醉態朦朧午正酣。山色儼如嚴父面,鳥聲還勝俗
  • 西江月(詠梅)

    蘇軾宋代〕馬趁香微路遠,沙籠月淡煙斜。渡波清徹映妍華。倒綠枝寒鳳掛。掛鳳寒枝綠倒,華妍映徹清波。渡斜煙淡月籠沙
    全韻詩上平聲十五首·其八·太祖遷都瀋陽原文_全韻詩上平聲十五首·其八·太祖遷都瀋陽的賞析_古詩文
  • 贈喬琳(一作劉昚虛詩)

    劉昚虛唐代〕去年上策不見收,今年寄食仍淹留。羨君有酒能共醉,羨君無錢能不憂。如今五侯不待客,羨君不問五侯宅。如今
  • 錢塘觀潮歌

    乾隆清代〕向聞錢塘潮最奇,江樓憑几今觀之。更聞秋壯春弗壯,弗壯已匪夷所思。兩山夾江龕與赭,舋束長流逼東瀉。海潮
  • 贈勞山隱者

    王士禎清代〕何許藏名地,秦山海上深。半夜白日出,風雨蒼龍吟。靜侶行道處,不聞樵採音。清泠魚山梵,寂莫成連琴。曉就
  • 登塔

    陸佃宋代〕題寫看前輩,躋攀接後塵。日邊窺兩觀,雲下念雙親。宮線徐添晝,林花頓減春。夕陽猶獨立,萬慮入經綸。
  • 潼關

    李寄明代〕群雉連雲起,雄關扼九州。羆當函谷道,虎踞大河流。有舌供長嘯,無家成壯遊。誰知驢背上,衣白傲王侯。
  • 喜雨呈二兄

    李洪宋代〕北風吹急雨,洗盡旱埃氛。河伯驚秋水,山君借雨雲。苗心應免揠,禾把尚能分。及此民無殍,憂勤實聖君。
  • 和楊季恪景疏希白二首

    吳芾宋代〕二疏高躅聳簪紳,寂寞無人繼後塵。一代風流雖已遠,千年我德鎮如新。幸拋印綬歸空谷,得與湖山作好春。若較
全韻詩上平聲十五首·其八·太祖遷都瀋陽原文_全韻詩上平聲十五首·其八·太祖遷都瀋陽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