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入山全展畫,問徑每梯苔。
鬘相應須禮,肩輿可漫回。
圖經誰說創,刺史此曾來。
泰岳秀分得,苻秦境早開。
雲皆依嶂吐,松不藉人栽。
甘露泉猶渫,禪房重舉杯。
詩詞問答
問:《靈岩寺西入石路仍用唐劉長卿韻二首·其一》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灰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十八
參考注釋
入山
(1).進入山里。《史記·外戚世家》:“ 少君 年四五歲時,家貧……為其主人入山作炭。” 宋 蘇軾 《與林天和長官》之二十:“知入山未還,即日想已還治。起居佳否?往來衝冒,然勝游計不為勞也。”《三國演義》第一二○回:“又大興土木,作 昭明宮 ,令文武各官入山采木。”
(2).指隱居。《三國志·蜀志·先主傳》“遷 觀 為別駕從事”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袁暐 《獻帝春秋》:“汝欲取 蜀 ,吾當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 唐 白居易 《效陶潛體》詩之十四:“入山燒黃白,一旦化為灰。” 許傑 《<文藝批評與人生>自序》:“我既然還生活在人類社會裡,也並不想出世,也不想入山。”
梯苔
謂長滿苔蘚的磴道。 唐 閻伯璵 《函谷關賦》:“洞開一軌,壁立千仞,逕薦雙合,梯苔孤峻。”
相應
(1) 相宜,應該
隨著工業的發展,對環境保護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
(2) 彼此相當的或互補的;互動,互惠
商定彼此都給對方公民以相應的權利
肩輿
代步工具,由人抬著走
導使睿乘肩輿,具威儀。——《資治通鑑》。胡注:“肩輿,平肩輿也,人以肩舉之而行。
圖經
附有圖畫、地圖的書籍或地理志。 唐 王建 《題酸棗縣蔡中郎碑》詩:“不向圖經中舊見,無人知是 蔡邕 碑。” 宋 周密 《齊東野語·徐漢玉》:“行至 來賓縣 ,得圖經,視之, 唐 嚴州 也。” 章炳麟 《國故論衡·原經中》:“辨疆域者有圖經, 摯虞 以作畿服經也。”
刺史
古代官名,自漢設立本為監察郡縣的官員,宋元以後沿用為一州長官的別稱
岳秀
亦作“岳秀”。山嶽秀麗。多用以比喻人物翹秀。 晉 陸雲 《吳故丞相陸公誄》:“山林岳秀,天光乃照。” 南朝 梁 沉約 《齊臨川王行狀》:“雲虛景曖,岳秀川渟;桂蘭不踰其質,珪璋未究其美。” 唐 李白 《與諸公送陳郎將歸衡陽》詩:“氣清岳秀有如此,郎將一家拖金紫。”
分得
分到手。如:廠里送給幼稚園一筐蘋果,每個小朋友分得兩隻。
苻秦
(今讀fú) 晉 時五胡十六國中之 前秦 。為 苻氏 所建,故稱 苻秦 。 唐 韓愈 《唐故相權公墓碑》:“ 苻秦 之王中國,其臣有 安丘公 翼 者,有大臣之言。”
不藉
(1).不憑藉;不依靠。 清 王韜 《淞隱漫錄·三怪》:“ 濟南 李大 ,業負販。捷足善走,自南詣北,往往不藉舟車。”
(2).不顧惜。 唐 布燮 《聽妓洞雲歌》:“ 嵇叔夜 鼓琴飲酒無閒暇;若使當時聞此歌,拋擲《廣陵》都不藉。”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你是為人須為徹,將衣袂不藉。” 元 宮天挺 《范張雞黍》第二折:“寸心酸,五情裂,咱功名已不藉。”
甘露
甜美的雨露
曉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
禪房
寺院建築的一部分,僧徒尼姑的靜修居住、講經頌佛的房屋,也泛指寺院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重舉
謂舉動慎重。 三國 魏 曹操 《<孫子>序》:“吾觀兵書戰策多矣, 孫武 所著深矣……審計重舉,明畫深圖,不可相誣。”
重新提出;再次列舉。 唐 韓愈 《應所在典貼良人男女等狀》:“今因大慶,伏乞令有司重舉舊章,一皆放免。” 清 江藩 《漢學師承記·戴震》:“經文每一水,雲某水出某郡縣,此下不更舉水名。注則兼及所納羣川,故須重舉,經雲過某縣者,統一縣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