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范陽戰鼓如轟雷,東都巳破潼關開。
山東大半為賊守,常山平原安在哉。
睢陽獨遏江淮勢,義激諸軍動天地。
時危戰苦陣雲深,裂眥不見官軍至。
誰與健者南將軍,包胥一哭通風雲。
抽矢誓讎已慷慨,拔劍墮指何嶙峋。
賀蘭未滅將軍死,嗚呼南八真男子。
中丞侍郎同日亡,碧血斕斑照青史。
淮山峨峨淮水深,廟門遙對青楓林。
行人下馬拜秋色,一曲淋鈴萬古心。
詩詞問答
問:《南將軍廟行(在泗州南公霽雲乞師處)》的作者是誰?答:王士禎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王士禎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士禎名句大全
注釋
1. 出處:漁洋山人精華錄卷二
2. 在泗州南公霽雲乞師處
參考注釋
戰鼓
古代作戰時為鼓舞士氣或指揮戰鬥而擊的鼓
轟雷
響雷。《三國演義》第四二回:“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 曹 家百萬兵。”《紅樓夢》第九六回:“外頭轟雷一般,幾個小廝齊聲答應。” 茅盾 《子夜》三:“轟雷似的一聲喝采!”
東都
(1).歷代王朝在原京師以東的都城。(1) 商 代指 商丘 ,在 殷 ( 殷墟 )之東。故址在今 河南省 商丘縣 。《左傳·定公四年》:“封畛土畧……取於 相土 之 東都 ,以會王之東蒐。” 楊伯峻 註:“ 相土 , 殷商 之祖。《太平御覽》八十二引《竹書紀年》云:‘ 後相 即位,居 商丘 。’則, 相土 之 東都 為今 河南 商丘縣 。”一說指 帝丘 (今 河南省 濮陽縣 )。參閱《通鑑地理通釋》卷四。(2) 西周 指 洛邑 ,故址在今 河南省 洛陽市 西。在 鎬京 之東。《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昔 成王 合諸侯城 成周 ,以為 東都 ,崇 文 德焉。”(3) 東漢 都 洛陽 ,在 西漢 京都 長安 之東。 漢 班固 有《東都賦》。(4) 隋唐 時指 洛陽 。時京都在 長安 。《隋書·煬帝紀上》:“﹝ 大業 五年春正月﹞戊子,上自 東都 還京師。”《新唐書·高宗紀》:“﹝ 顯慶 二年十二月﹞丁卯,以 洛陽宮 為 東都 。”(5) 南唐 指 廣陵 ,在 建康 之東。故址在今 江蘇省 揚州市 。 宋 陸游 《南唐書·烈祖紀》:“﹝ 昇 元 元年﹞以 建康 為 西都 , 廣陵 為 東都 。”(6) 元 代指 大梁 。故址在今 河南省 開封市 。 清 侯方域 《定鼎說》:“勝國有三都焉:冬春居 大都 、 東都 …… 東都 者, 大梁 也。”
(2).代指 東漢 。 唐 韓愈 《薦士》詩:“五言出 漢 時, 蘇 李 首更號。 東都 漸瀰漫,派別百川導。” 明 宋濂 《張侍講<翠屏集>序》:“文之難言久矣。 周 秦 以前,固無庸議。下此唯 漢 為近古,至於 東都 則漸趨於綺靡。”
(3). 長安 東都門 的省稱。 漢 疏廣 與侄 受 同時退隱,滿朝百官祖餞於 東都門 外,後以“東都”謂致仕或餞別之地。《南齊書·徐孝嗣傳》:“ 世祖 問 儉 曰:‘誰可繼卿者?’ 儉 曰:‘臣 東都 之日,其在 徐孝嗣 乎!’”《文選·江淹<別賦>》:“帳飲 東都 ,送客 金谷 。” 李善 注引 蘇林 曰:“ 長安 東都門 也。”參見“ 東都門 ”。
潼關
關隘名。古稱 桃林塞 。 東漢 時設 潼關 ,故址在今 陝西省 潼關縣 東南,處 陝西 、 山西 、 河南 三省要衝,素稱險要。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 河 在 關 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 潼關 。” 唐 杜甫 《北征》詩:“ 潼關 百萬師,往者散何卒。”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四章:“只要明天從 潼關 附近衝過去,到了 河南 ,官兵就再也包圍不住咱們啦。”
山東
中國東部沿海的省,簡稱魯。面積15.3萬平方公里,人口8493 萬(1990),省會濟南。山東工農業總產值居全國前列,經濟作物花生、棉花、菸草居 全國前列,煙臺蘋果,肥城桃,平度葡萄久有盛名。勝利油田及由此發展的石油化工在國內占重要地位。是全國重要黃金產地
大半
(1) 很可能
他大半不來了
(2) ,大概
平原
廣闊平坦的原野
吾村十里皆平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江淮
(1). 長江 和 淮河 。《左傳·哀公九年》:“秋, 吳 城 邗 ,溝通 江 淮 。” 三國 魏 阮籍 《樂論》:“ 江 淮 之南,其民好殘; 漳 汝 之間,其民好奔。”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五·銀杏》:“ 江 淮 間一御史疏陳水患。”
(2).泛指 長江 與 淮河 之間的地區。《後漢書·周榮傳》:“ 榮 , 江 淮 孤生,蒙先帝大恩,以歷宰二城。” 明 《端午食賜粽有感》詩:“東南米價高如玉, 江 淮 餓莩千家哭。” 清 鈕琇 《觚賸·舊雷有聲》:“余宦遊所至,其風土大略相同,唯 粵 中則不特與朔方絶異,即較之 江 淮 ,亦甚懸殊。” 凌力 《星星草》第十五章一:“如今捻軍兵分東西,追剿各軍愈追愈遠愈加勞苦,而出自 江 淮 的餉源卻愈益短絀難辦。”
(3).特指今 江西省 鄱陽湖 一帶。《史記·五帝本紀》:“ 三苗 在 江淮 、 荊州 數為亂。” 張守節 正義:“淮,讀曰匯,音胡罪反,今 彭蠡湖 也。”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會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天地之聞。——清· 黃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動天地。——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2) 比喻人們活動的範圍
(3) 指天地之間,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呂氏春秋·慎行論》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調劑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養人也。
陣雲
(1).濃重厚積形似戰陣的雲。古人以為戰爭之兆。《史記·天官書》:“陣雲如立垣。” 南朝 梁 何遜 《學古》詩之一:“陣雲橫塞起,赤日下城圓。” 唐 高適 《燕歌行》:“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 葉葉 《夢吳江行》:“千騎萬騎夾危堞, 吳江 城外陣雲疊。”
(2).比喻擁擠的人群。 茅盾 《子夜》十一:“忽然一個四十多歲圓臉兒的男子從前面那投機者的陣雲中擠出來,跌跌撞撞擠進了這‘後方病院’區域。”
裂眥
見“ 裂眥 ”。
亦作“ 裂眥 ”。謂因發怒而眼睛睜得極大,眼眶似乎要裂開。形容極其憤怒的神態。《淮南子·泰族訓》:“ 荊軻 西刺 秦王 , 高漸離 、 宋意 為擊築,而歌於 易水 之上,聞者莫不瞋目裂眥,髮植穿冠。”《梁書·邵陵王綸傳》:“溥天率土,忠臣憤慨,比屋罹禍,忠義奮發,無不抱甲負戈,衝冠裂眥。”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馮勰》:“ 汪 聞至此,不禁裂眥曰:‘人心叵測至如此乎!’”
不見
(1)
不曾相見
老哥倆可有日子不見了
(2)
見不著;丟失
一輛新腳踏車轉身就不見了
官軍
舊時國家的正式軍隊
天陰黑,自張柴村以東道路皆官軍所未嘗行。——《資治通鑑·唐紀》
將軍
(1)
(2) 下象棋時攻擊對方的“將”或“帥”
(3) 將西洋棋中的“王”暴露在對方棋子前,以致如果不是“王”被馬上保護起來(如在其間放上另一棋子),則下一步便可能被對方吃掉
(4) 比喻給人出難題,使人感到難辦
他當眾將了我一軍,要我表演舞蹈
包胥
即 申包胥 , 春秋 時 楚國 大夫。 楚昭王 十年(公元前506年), 吳國 用 伍子胥 計攻破 楚國 ,他到 秦國 求救,在 秦 庭痛哭七日夜,終於使 秦國 發兵救 楚 。《三國志·魏志·臧洪傳》:“若子之言,則 包胥 宜致命於 伍員 ,不當哭於 秦 庭矣。” 金 元好問 《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詩之二:“精衛有冤填潮海, 包胥 無淚哭 秦 庭。” 清 蔣士銓 《桂枝霜·完忠》:“始而學 包胥 哭庭,既而仿 尉佗 稱帝。” 龐樹柏 《朱舜水祠落成徵題敬賦》詩:“擊檝常存 士雅 心,乞師獨灑 包胥 淚。”
通風
(1) 使空氣流通
在夜間打開蓋子讓電池再充電與通風
(2) 透露訊息
通風報信
矢誓
立誓;盟誓。《三國志·吳志·孫晧傳論》:“昔 舜 禹 躬稼,至聖之德,猶或矢誓眾臣,予違女弼……況 晧 凶頑,肆行 *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咎繇 與 舜 禹 共談, 周公 與臣下矢誓。”
慷慨
(1) 充滿正氣,情緒激昂
慷慨就義
(2) 大方;不吝嗇
慷慨解囊
墮指
謂凍掉手指。《漢書·高帝紀下》:“上從 晉陽 連戰,乘勝逐北,至 樓煩 ,會大寒,士卒墮指者什二三。” 唐 李華 《弔古戰場文》:“繒纊無溫,墮指裂膚。” 宋 楊萬里 《後苦寒歌》:“生愁墮指脫兩耳,蘆花亦無何許藏。”
嶙峋
(1) 形容山石峻峭、重疊
嶺巆嶙峋,洞無涯兮。——《漢書·揚雄傳》
海之波瀾,山之嶙峋。——司空圖《詩品》
怪石嶙峋
(2) 形容人消瘦或剛直有骨氣
瘦骨嶙峋
賀蘭
(1).見“ 賀蘭山 ”。
(2).國名“荷蘭”的舊譯。 清 汪仲洋 《雜感》詩:“ 賀蘭 佛郎機 ,樓船屢捍拒。”
(3).複姓。 北周 有 賀蘭祥 。見《周書》本傳。
嗚呼
(1) 對不幸的事表示嘆息、悲痛等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柳宗元《捕蛇者說》
(2) 指人喪命
嗚呼哀戰
南八
即 唐 南霽雲 ,因行八,故稱。 唐 韓愈 《張中丞傳後序》:“城陷,賊以刃脅降 巡 ( 張巡 ), 巡 不屈,即牽去,將斬之。又降 霽雲 , 雲 未應, 巡 呼 雲 曰:‘ 南八 ,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 雲 笑曰:‘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 雲 敢不死?’即不屈。” 宋 謝枋得 《初到建寧賦詩》:“ 南八 男兒終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 清 顧炎武 《答原一公肅兩甥書》:“ 酸棗 之陳詞慷慨,尚記 臧洪 ; 睢陽 之斷指淋漓,最傷 南八 。” 郁達夫 《離亂雜詩》之七:“漫學 東方 耽戲謔,好呼 南八 是男兒。”
真男子
猶言大丈夫。指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漢。《水滸傳》第五八回:“眾人説他的名字,聒得洒家耳朵也聾了,想必其人是個真男子,以致天下聞名。” 明 梁雲龍 《海忠介公行狀》:“ 孔子 所謂強哉矯,而 孟子 所謂大丈夫乎!古今一真男子也。”
中丞
官名。即“大中丞”,見該條
中丞匿於溷藩。——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侍郎
中國古代官名,明清時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部長,地位次於尚書
兵部侍郎
同日
(1).同一天。《史記·日者列傳》:“ 宋忠 為中大夫, 賈誼 為博士,同日俱出洗沐,相從論議。” 唐 杜甫 《秦州見敕目薛璩畢曜遷官》詩:“二子聲同日,諸生困一經。”《宋史·儒林傳八·王應麟》:“ 應麟 與弟 應鳳 同日生。” 魯迅 《兩地書·致許廣平四四》:“此後,我又於同日寄《新女性》一本。”
(2).“同日而語”之略語。《南史·胡穎徐度等傳論》:“當 金陵 覆沒,抑惟天數,然 任忠 與亡之義,無乃致虧,與夫 蕭 魯 所行,固不同日。”參見“ 同日而語 ”。
碧血
為正義死難而流的血,烈士的血
斕斑
顏色駁雜。燦爛多彩
青史
古時用竹簡記事,所以後人稱史籍為青史
青史留名
永垂青史
峨峨
(1) 山體高大陡峭
(2) 態度莊重嚴肅
廟門
(1).宗廟、寺廟的門。《書·顧命》:“諸侯出廟門俟。”《荀子·哀公》:“君入廟門而右,登自胙階。”
(2).特指殯宮的門。《禮記·喪服小記》:“無事不辟廟門,哭皆於其次。” 孔穎達 疏:“廟門,殯宮門也。”
楓林
楓樹林。楓葉至秋而變紅,甚美。詩文中常以楓來表現秋色。 唐 杜甫 《寄柏學士林居》詩:“赤葉楓林百舌鳴,黃花野岸天雞舞。” 元 周文質 《叨叨令·四景》曲:“夏乘舟,柳岸蓮塘上醉。秋登高,菊徑楓林下醉。” 郁達夫 《杭江小曆紀程·金華北山》:“到 華溪橋 ,就已經入了山口,右手一峰,於竹葉楓林之內,時露著白牆黑瓦。”
行人
步行的人。古指出行的人;出征的人;又作使者的通稱
會其行人發露,瓚亦梟夷,故使鋒芒錯縮,厥圖不果。——《三國演義》
行人駐足聽。——《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行人弓箭各在腰。——唐· 杜甫《兵車行》
過者問行人
行人但云點行頻
下馬
(1) 從馬上下來
我為了減輕馬的負載寧願下馬
(2) 比喻某個重大工程或工作項目中止進行
秋色
(1) 一種中常橄欖棕色,它比一般橄欖棕色稍暗,且稍稍綠些
(2) 秋天的景色
秋色宜人
一曲
(1).水流彎曲處。《詩·魏風·汾沮洳》:“彼 汾 一曲,言采其藚。” 朱熹 集傳:“謂水曲流處。” 唐 劉禹錫 《送李尚書鎮滑州》詩:“ 黃河 一曲當城下,緹騎千重照路傍。”
(2).猶一彎。 劉半農 《游香山紀事詩》:“一曲橫河水,風定波光靜。”
(3).猶一隅。曲,局部,片面。《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闇於大理。” 楊倞 註:“一曲,一端之曲説。” 漢 桓寬 《鹽鐵論·論鄒》:“將一曲而欲道九折,守一隅而欲知萬方,猶無準平而欲知高下,無規矩而欲知之圓也。” 宋 曾鞏 《襄州到任表》:“皇帝陛下奬引士倫,推崇世教,小藝片言之善,偏長一曲之材,皆欲養成,未嘗棄廢。” 清 戴震 《孟子字義疏證·原善上》:“人雖得乎全,其間則有明闇厚薄,亦往往限於一曲。”
(4).猶一縷。 唐 張泌 《題華嚴寺木塔》詩:“一曲晚煙浮 渭水 ,半橋斜日照 鹹陽 。”
一首樂曲。 三國 魏 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濁酒一盃,彈琴一曲。” 元 馬致遠 《漢宮秋》第一折:“妾身在家頗通絲竹,彈得幾曲琵琶,當此夜深孤悶之時,我試理一曲消遣咱!” 沉祖棻 《高陽台·訪媚香樓遺址》詞:“青山幾點胭脂血,做千秋悽怨,一曲嬌嬈。” 艾青 《向太陽》詩:“我的靈魂,不論白日和黑夜,永遠的唱著一曲人類命運的悲歌。”
淋鈴
(1).指雨聲。 前蜀 韋莊 《宿蓬船》詩:“夜來 江 雨宿蓬船,臥聽淋鈴不忍眠。” 清 秋瑾 《秋雨》詩:“最是淋鈴聞不得, 謝娘 減盡舊腰肢。”
(2).即《雨霖鈴》。 唐 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雙調一百零三字,仄韻。 唐 杜牧 《華清宮》詩:“行雲不下 朝元閣 ,一曲《淋鈴》淚數行。” 元 王學文 《摸魚兒》詞:“記當年舞衫零亂,《淋鈴》忍按新闋。”
古心
不同凡俗的古人的思想。 唐 韓愈 《孟生》詩:“ 孟生 江海士,古貌又古心。” 清 魏源 《別陳筠心》詩之一:“安得古心人,高舉出塵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