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月華寺(並紀)

作者:李之世 朝代:明代

游月華寺(並紀)原文

跋陀壇邊懸表志,留下菩提真種子。

百七十年似彈指,袈裟罩卻墳前壘。

誰將一滴遍河沙,二葉依然結五蕊。

至今人飲曹溪沚,儘是吾師功德水。

石龕閟骨一千祀,劫火燒空永不燬。

有口無言坐堆堆,落葉歸恨水見底。

瓦澄如漆絳羅委,行人瞻拜淚瀰瀰。

詩詞問答

問:游月華寺(並紀)的作者是誰?答:李之世
問:游月華寺(並紀)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李之世的名句有哪些?答:李之世名句大全

注釋

1. 押詞韻第三部

2. 並紀

參考注釋

留下

(1).謂把東西擱下。 宋 無名氏 《張協狀元》戲文第八出:“你要好時,留下金珠買路,我便饒你去。”《水滸傳》第四三回:“你留下買路錢並包裹,便饒了你性命。”

(2).留住下來。《兒女英雄傳》第一回:“﹝這房子﹞原備 安老爺 、太太、公子有事進城住的,平日自有留下的人家看守。”

(3).收受下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四回:“﹝ 何小宋 ﹞又逼著他把滿城文武所送的禮都一一退了,不許留下一份。” 老舍 《駱駝祥子》七:“他們找出些破舊的東西,教他去換洋火……而他也就自己留下。”

(4).指付錢買下。 老舍 《駱駝祥子》三:“留下吧,給多少是多少;我把它們出了手,好到城裡去謀生!”

(5).停留而攻下。《史記·吳王濞列傳》:“即大王徐行,留下城邑, 漢 軍車騎至,馳入 梁 楚 之郊,事敗矣。”

菩提

佛教音譯名,指覺悟的境界

真種

本性。 明 唐順之 《答殷生原學》:“竊痛世人汩於利慾,迷失真種,絶去天理,自墮鬼蜮。”

十年

形容時間長久。《左傳·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楊伯峻 註:“十年,言其久也。” 唐 賈島 《劍客》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彈指

極短時間

一彈指的工夫

袈裟

和尚披的法衣,由許多長方形布片拼綴而成

一滴

(1).液體的一個小點。舊題 漢 郭憲 《洞冥記》卷三:“剉以釀酒,名曰桂醪。嘗一滴,舉體如金色。” 唐 韓偓 《秋霖夜憶家》詩:“不知短髮能多少,一滴秋霖白一莖。” 宋 方鳳 《金華游錄》:“有卷石,小竅指面大,有水正滴竅中,名仙人硯滴。候片時,纔一滴。”

(2).一點兒,表示少量。《關尹子·四符》:“吾之精一滴無存亡爾,吾之神一歘無起滅爾。” 茅盾 《子夜》十七:“驀地,他站了起來,冷冷地獰笑。最後一滴力又回到他身上了。”

河沙

恆河 沙數。佛教以為佛世界如 恆河 沙數,多至不可勝數。見《金剛經·一體同觀分》。 唐 黃滔 《丈六金身碑》:“謂之為有,則河沙、芥子之説,虛誕難測;謂之為無,則應現感通之事,尋常立驗。”後用以形容數量多得無法計算。 宋 劉克莊 《賀新郎·戊戌壽張守》詞:“福壽比、河沙難算。” 明 無名氏 《四賢記·社會》:“你身登九峯,河沙壽永,指示禪機,檀那躍踴。”

二葉

(1).兩世,兩代。 南朝 梁 任昉 《禪位梁王策》:“我 太祖 握《河》受《歷》,應符啟運。二葉重光,三聖係軌。”《周書·顏之儀傳》:“ 枚乘 二葉,俱得游 梁 ; 應貞 兩世,竝稱文學。”

(2).指再生的葉子。 唐 李商隱 《和韋潘先寄上李使君》詩:“桂含爽氣三秋首,蓂吐中旬二葉新。” 馮浩 箋註:“《帝王世紀》: 堯 時蓂莢生於階,每月朔生一葉,月半生十五葉;望後日落一葉,月小盡,則一葉厭而不落。”

依然

照往常,依舊

依然如故

依然有效

至今

(1) 直至此刻

至今杳無音信

(2) 直到今天

溪沚

溪流中的小洲。 梁啓超 《論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 哥侖布 ,航海之大家也,苟乘以朽木之膠船,則不能渡溪沚。”

儘是

到處是,很多很多

這兒儘是石頭

功德水

即八功德水。佛教謂西方極樂世界中,處處皆有七妙寶池,八功德水彌滿其中。其水澄淨、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飲時除饑渴,能增益種種殊勝善根。 唐 孟浩然 《臘月八日於剡縣石城寺禮拜》詩:“願承功德水,從此濯塵機。” 唐 錢起 《夢尋西山準上人》詩:“覺來纓上塵,如洗功德水。”《老殘遊記》第九回:“引作園 * 德水,一齊都種曼陀羅。”參閱《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石龕

供奉神像或神主的小石閣。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河水四》:“從此南入谷七里,又屆一祠,謂之‘石養父母’,石龕木主存焉。” 南朝 梁簡文帝 《為人造丈八夾紵金薄像疏》:“明鏡石龕,獨徘徊於留影。” 唐 戴叔倫 《游少陵寺》詩:“石龕苔蘚積,香徑白雲深。”《宋史·外國傳六·高昌》:“次歷 阿墩族 ,經 馬騣山 望鄉嶺 ,嶺上石龕有 李陵 題字處。”

千祀

千年。 南朝 宋 謝瞻 《張子房詩》:“惠心奮千祀,清埃播無疆。” 唐 柳宗元 《吊屈原文》:“後先生蓋千祀兮,余再逐而浮 湘 。” 明 高啟 《吊伍子胥辭》:“奚千祀而勿毀兮,繄若人之死忠。”

劫火

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1.佛教語。謂壞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經》:“劫火洞然,大千俱壞。” 唐 張喬 《興善寺貝多樹》詩:“永共 終南 在,應隨劫火燒。” 宋 李綱 《次韻丹霞錄示羅疇老唱和詩》:“刧火洞燒時,自有安身處。”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附錄《晉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還隨刦火煙。” 清 龔自珍 《懺心》詩:“佛言刼火遇皆銷,何物千年怒若潮?”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釋子又常謂 東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顧炎武 《恭謁天壽山十三陵》詩:“ 康 昭 二明樓,並遭劫火亡。” 清 納蘭性德 《南歌子·古戍》詞:“何年劫火賸殘灰,試看英雄碧血滿 龍堆 。”

燒空

映紅天空。 宋 孫光憲 《河傳》詞:“如花殿腳三千女,爭雲雨,何處留人住?錦帆風,煙際紅,燒空,魂迷大業中。” 宋 蘇軾 《正月二十六日偶與數客野步嘉祐僧舍作詩記之》:“涓涓泣露紫含笑,焰焰燒空紅佛桑。”

有口

敢言善辯。《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孝惠帝 時, 呂太后 用事,欲王諸 呂 ,畏大臣有口者。”《漢書·陸賈傳》引此文, 顏師古 注曰:“有口,謂辯士。”《南史·蕭脩傳》:“ 脩 中直兵參軍 陳晷 甚勇有口,求為覘候,見獲,以辭烈被害。”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又 姜淮 者,少年有口。值 殷太史 士瞻 教書,偶不在室, 淮 戴其紗帽,束其帶,正在室中搖擺作勢, 殷 猝至, 淮 不知帶插橫解法, 殷 不懌。 淮 曰:‘師父還繫玉帶哩,此銀帶何足貴?’ 殷 笑而釋之。”

堆堆

(1).兀立貌。 唐 韓愈 《路傍堠》詩:“堆堆路傍堠,一雙復一隻。”

(2).久坐不移貌。 唐 王建 《新嫁娘詞》之一:“鄰家人不識,牀上坐堆堆。”《何典》第七回:“﹝ 活死人 ﹞與他娘兩個閒話白嚼蛆,堆堆坐,堆堆講,也沒甚厭時。” 清 翟灝 《通俗編·狀貌》:“其本字當作敦。《詩》:‘敦彼獨宿。’敦,音堆。注云:‘不移貌。’……《素問》:‘土形人則敦敦然,兀兀然。’皆即 唐 宋 所云堆堆。”

落葉

落葉植物在生長季節末或一短時間內的葉子分離或脫落,或裸子植物在全年內斷斷續續的自然掉葉

見底

(1).形容水流清澈。 南朝 梁 江淹 《麗色賦》:“水炤景而見底,煙尋風而無極。” 唐 白居易 《題潯陽樓》詩:“大 江 寒見底, 匡山 青倚天。”

(2).比喻人胸無雜念。 唐 吳融 《赴闕次留獻荊南成相公三十韻》:“骨格凌秋聳,心源見底空,神清餐沆瀣,氣逸飲洪濛。”

(3).謂事情的結局。《宋書·始宋王休仁傳》:“我去不知朝夕見底,若一旦死去作鬼,亦不取汝,取汝正足亂人耳。”

絳羅

紅色紗羅。《隋書·禮儀志七》:“鹿皮弁,九琪,服絳羅襦,白羅裙。” 唐 羅隱 《牡丹花》詩:“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宋史·輿服志三》:“ 乾道 九年,又用履袍,袍以絳羅為之。”

行人

步行的人。古指出行的人;出征的人;又作使者的通稱

會其行人發露,瓚亦梟夷,故使鋒芒錯縮,厥圖不果。——《三國演義》

行人駐足聽。——《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行人弓箭各在腰。——唐· 杜甫《兵車行》

過者問行人

行人但云點行頻

瞻拜

瞻仰參拜

詩詞推薦

游月華寺(並紀)原文_游月華寺(並紀)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