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盧溝橋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過盧溝橋原文

無定茲恆永定名,聖人宣奠久經營。

長橋鞏固亘都陌,崇祀實枚護帝京。

安晏邇年蒙芘佑,釃疏下口賴和平。

觀民觀淀無非事,詎為三春問景行。

詩詞問答

問:過盧溝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過盧溝橋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過盧溝橋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庚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八十七

2. 桑乾河向名無定河汎濫不常起良皇祖親巡畿甸指授疏浚之宜鄉之張各莊至東安之郎城河別開一道遷流於東由固安永清直出三角淀達於西沽築長堤捍之河流順軌永慶安瀾因賜名永定河

參考注釋

定名

(1) 給予名字

這個公司定名為三城公司

(2) 確定名分;命名

事實畢竟是事實,這樣定名的實證都具有科學的威望

聖人

(1) 德高望重、有大智、已達到人類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有時也專指孔子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唐· 韓愈《師說》

是以聖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韓非子·五蠹》

(2) 封建時代對君主的尊稱

待聖人之出而投繯道路,不可謂非五人之力也。——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

久經

(1) 長時間經過

久經沙場

(2) 很久以前已經

久經別離的故鄉

長橋

橋名。在 江蘇省 宜興市 ,建於 東漢 時,相傳為 晉 周處 斬蛟處,又名 蛟橋 。橋跨 荊溪 ,又名 荊溪橋 。《晉書·周處傳》:“ 南山 白額猛獸, 長橋 下蛟,並子為三矣。”《初學記》卷七引 晉 祖台之 《志怪》:“ 義興郡 溪渚 長橋 下,有蒼蛟吞噉人, 周處 執劍橋側,伺久之,遇出。於是懸自橋上,投下蛟背,而刺蛟數瘡,流血滿溪,自郡渚至 太湖 勾浦 乃死。” 唐 李賀 《聽穎師彈琴歌》:“誰看挾劍赴 長橋 ,誰看浸髮題春竹。” 唐 李賀 《送秦光祿北征》詩:“ 周處 長橋 役, 侯調 短弄哀。”

鞏固

(1) 堅固;穩固而不動搖

過了鐵路的第二天上,我們到了邊區鞏固的地帶。——《娘子關前》

(2) 增強

工人正在填石培土,為鞏固路面加工。——《記金華的兩個岩洞》

(3) ;給…增加力量或活力(加強防禦地位)

鞏固國防

崇祀

崇拜奉祀。《隋書·音樂志下》:“厚世開靈,方壇崇祀,達以風露,樹之松梓。” 唐 柳宗元 《箕子碑》:“大明宣昭,崇祀式孚。” 清 蔣士銓 《桂林霜·家祭》:“先曾祖 重德公 ,以訓導起家,陞 太平 通判,崇祀 蕪湖 當塗 兩邑名宦。” 魯迅 《彷徨·肥皂》:“ 四銘 踱到燭台面前,展開紙條,一字一字的讀下去:‘恭擬全國人民合詞籲請貴大總統特頒明令專重聖經崇祀 孟 母以挽頹風而存國粹文’。--好極好極。可是字數太多了罷?”

帝京

帝都;京都。《漢武故事》:“上幸 河東 ,欣言中流,與群臣飲宴,顧視帝京,乃自作《秋風辭》。” 唐 白居易 《琵琶行》:“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 潯陽 城。” 明 邊貢 《重贈吳國賓》詩:“休把客衣輕浣濯,此中猶有帝京塵。” 清 黃景仁 《都門秋思》詩:“帝京欲賦慚才思,自掩蕭齋著惱公。”

安晏

(1).安逸。 宋 歐陽修 《讀書》詩:“人情慎所習,酖毒比安晏。” 元 張憲 《岳鄂王歌》:“ 錢塘 宮殿春風輕,嬌兒安晏醉未醒。”《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三:“那 趙聰 原是個極貪安宴,十日九不在書房的。”

(2).平安。 清 姚鼐 《潘孝子贊》:“懿哉孝子,割膺奉薦。誠動鬼神,危者安宴。”

邇年

猶近年。《宋史·度宗紀》:“邇年近臣無謂引去以為高,勉留再三,弗近益遠,往往相尚,不知其非義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一·貴後拜師》:“又如邇年之禮達觀者,俱耆夙名公,持鉢捧錫,備高足之列。” 清 龔煒 《巢林筆談·漕糧新弊》:“邇年糧戶米色,迥勝於前。”

下口

(1) 指江河下游出口處

(2) 下嘴去咬或吃

包子太燙了,無法下口

(3) 指下酒飯的菜餚(多見於早期白話)

和平

(1)

(2) 非暴力的;不通過戰爭方式的

採取和平戰略

(3) 指沒有敵對、爭端或騷亂的

和平的環境

(4) 沒有戰爭的

和平的方法

(5) 心平氣和,和洽安寧;溫和的;不猛烈的

藥性和平

觀民

(1).觀察民風。《易·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2).檢閱民力。《國語·魯語上》:“夫 齊 棄 太公 之法而觀民於社,君為是舉而往觀之,非故業也,何以訓民?”

(3).顯示於民。《韓非子·難三》:“君子尊賢以崇德,舉善以觀民。” 陳奇猷 集釋引 顧廣圻 曰:“觀,示也。”

無非

不外;沒別的

他無非就有三板斧功夫

三春

(1).春季三個月:農曆正月稱孟春,二月稱仲春,三月稱季春。 漢 班固 《終南山賦》:“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氣肅清,周覽八隅。” 唐 李白 《別氈帳火爐》詩:“離恨屬三春,佳期在十月。” 元 宋方壺 《鬥鵪鶉·踏青》套曲:“嬌滴滴三春佳景,翠巍巍一帶青山。” 劉大白 《春盡了》詩:“算三春盡了,總應該留得春痕多少。”

(2).指春季的第三個月,暮春。 唐 岑參 《臨洮龍興寺玄上人院同詠青木香叢》詩:“六月花新吐,三春葉已長。” 清 姚鼐 《乙未春出都留別同館諸君》詩:“三春紅藥熏衣上,兩度槐黃落硯前。”

(3).三個春天,即三年。 晉 陸機 《答賈謐》詩:“游跨三春,情固三秋。” 唐 崔璞 《蒙恩除替將還京洛》詩:“兩載求人瘼,三春受代歸。”原註:“到任十二箇月,除替未及三年。”

景行

(1).高尚的德行。《詩·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鄭玄 箋:“古人有高德者則慕仰之,有明行者則而行之。”一說,景行(háng),大路。見 朱熹 集傳。 漢 蔡邕 《郭有道碑文》:“於是樹碑表墓,昭銘景行。” 三國 魏 曹丕 《與鍾大理書》:“高山景行,私所慕仰。”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況 漢 魏 二文,皆著遺令,永言景行,常志夙心。” 清 梁斌 《贈李映碧先生》詩之二:“文獻巋靈光,斗杓示景行。”

(2).猶景仰。 南朝 宋 顏延之 《直東宮答鄭尚書》詩:“惜無丘園秀,景行彼高松。” 唐玄宗 《<孝經>序》:“朕嘗三復斯言,景行先哲。” 清 昭槤 《嘯亭雜錄·信勇公》:“公生長窮荒,乃知忠義若爾,實為中原士大夫之所宜景行者也。”

詩詞推薦

過盧溝橋原文_過盧溝橋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