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再游二首·其一

作者:呂陶 朝代:宋代

和再游二首·其一原文

仙居殊不類樊籠,瀟灑清涼皆可封。

寒溜恰如揚子水,脩筠應有稚川龍。

雲深況是門無客,人去惟聞鶴在松。

向此卻疑推律法,應鐘何事代林鐘。

詩詞問答

問:和再游二首·其一的作者是誰?答:呂陶
問:和再游二首·其一寫於哪個朝代?答:宋代
問:和再游二首·其一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呂陶的名句有哪些?答:呂陶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冬韻

2. 自註:古詩松竹可封瀟灑侯,又雲便須封向清涼國。

參考注釋

仙居

(1).仙人住所。亦借稱清靜絕俗的所在。 唐 白居易 《答微之夸越州州宅》詩:“ 賀上人 迴得報書,大誇州宅似仙居。” 明 陳鍾盛 《蓬萊閣記》:“夫 蓬萊 境界號稱仙居,其説見於山經水注所記,騷人韻客所託興,不一而足。”

(2).借指歌妓居處。 宋 孫光憲 《浣溪沙》詞:“靜街偷步訪仙居,隔牆應認打門初。”

(3).縣名。在今 浙江省 。 宋 景德 四年始置。以產白朮著名。參見“ 仙居術 ”。

(4). 杭州 靈隱山 的別名。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北山勝跡》:“ 靈隱山 ,去城四十二里,高九十二丈,周一十二里,亦曰 靈苑 ,曰 仙居 ,曰 武林 ,俗稱 西山 。其山起 歙 ,出 睦 ,跨 富春 ,控 餘杭 ,蜿蜒數百里,結局於 錢唐 。”

不類

(1).不善。《詩·大雅·瞻卬》:“不弔不祥,威儀不類。” 毛 傳:“類,善。” 孔穎達 疏:“威儀有不善。” 晉 劉琨 《勸進表》:“抗明威以攝不類,杖大順以肅宇內。”《舊唐書·德宗紀下》:“秉心匪彝,自底不類。兇狡成性,扇構多端。”

(2).作自謙之詞,猶不肖。《書·太甲中》:“予小子不明於德,自底不類。” 蔡沉 集傳:“不類猶不肖也。” 明 何景明 《六子詩序》:“六子者皆當世之名士也,予以不類,得承契納,輔志勵益者多矣!”

(3).不同;不象。《逸周書·官人》:“言行不類,終始相悖,外內不合。” 唐 韓愈 《石鼓歌》:“辭嚴義密讀難完,字型不類隸與科。”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水莽草》:“嗅之有異味,不類茶茗。” 郭沫若 《斷斷集·從典型說起--<豕蹄>的序文》:“這段故事既不類有心的揭發,也不類任意的調皮。”

(4).不及於,不包括。《管子·君臣下》:“其選賢遂材也,舉德以就列,不類無德;舉能以就官,不類無能。”

樊籠

(1) 鳥籠

(2) 比喻不自由的境地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晉· 陶淵明《歸園田居》

瀟灑

(1) 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神情瀟灑)

畫法瀟灑

(2) 不拘謹的或無拘束的;不矯揉造作的

衣著瀟灑文雅

清涼

涼而使人清爽的

清涼的夜風吹拂著

寒溜

指寒冷的水流。 唐 權德輿 《與沉十九拾遺同游棲霞寺上方於亮上人院會宿》詩之二:“巖花點寒溜,石磴掃春雲。” 宋 陸游 《自詠》:“夜踏亂雲過略彴,曉分寒溜注軍持。” 元 郝經 《乙卯秋月十九日登泰山太平頂》詩:“泓澄寒溜浸太古,翠壁細瀉珠璣圓。”

恰如

(1) 正像,正如

原材料恰如草,文章恰如擠出的奶

(2) 正似乎

那嬰兒笑著恰如知道母親說什麼

脩筠

修竹,長竹。筠,竹子的青皮,借指竹子。 宋 朱熹 《次秀野韻》之一:“ 史君 簾閣對脩筠,起看名園雨後春。”

應有

(1).所有,一切。 唐 白居易 《奏所聞狀》:“自今已後,應有進奉,並不用申報御史臺,如有人勘問,便仰録名奏來者。” 元 關漢卿 《單刀會》第一折:“將 江 上應有戰舡,盡行拘收,不放 關公 渡 江 回去。”《水滸傳》第一回:“應有民間稅賦悉皆赦免。”

(2).應當具有。《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姑娘一進洞房,早看見擺滿一分妝奩,凡是應有的,公婆都給辦得齊齊整整。”

稚川

道家傳說的仙都,為 稚川真君 所居。據傳, 唐玄宗 時,僧 契虛 入 商山 ,遇桻子(肩背竹簍的商販),同游山頂,見有城邑宮闕,璣玉交映於雲霞之外。桻子指語:此仙都 稚川 也。至一殿,見一人具簪笏,憑玉幾而坐,其貌甚偉,侍衛環列,呵禁極嚴,曰是 稚川真君 。見 唐 張讀 《宣室志》卷一。按, 稚川 , 晉 葛洪 字。 葛洪 好神仙之事,死後,人以為其成仙。

律法

(1).法律。《新唐書·百官志一》:“刑部郎中、員外郎,掌律法。” 清 毛祥麟 《對山餘墨·某公子》:“伊父為官,當知律法,敢強奪民間女子耶?” 茅盾 《耶穌之死》六:“ 摩西 在律法上吩咐我們,把這樣的婦人用石頭打死。”

(2).律呂的法則。《通典·樂三》:“ 伏犧氏 作《易》,紀陽氣之初,以為律法。”參閱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樂舞聲歌·律法》。

(3).指格律。 明 胡應麟 《詩藪·近體中》:“即此推之,七言律法,思過半矣。”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音律》:“字字在聲音律法之中,言言無資格拘攣之苦。”

(4).規律。 郭沫若 《惠施的性格與思想》:“當時學者墨非儒,儒非墨,道又非儒、墨……然而終不能跳出大自然的律法中。”

應鐘

亦作“ 應鐘 ”。古樂律名。十二律之一。古人以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配,每月以一律應之。應鐘與十月相應。《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其音羽,律中應鐘。” 鄭玄 註:“孟冬氣至,則應鐘之律應。應鐘者,姑洗之所生,三分去一,律長四寸二十七分寸之二十。”《漢書·律曆志上》:“應鐘,言陰氣應亡射,該臧萬物而雜陽閡種也。位於亥,在十月。”參見“ 十二律 ”、“ 十二月律 ”。

見“ 應鐘 ”。

何事

(1).什麼事;哪件事。 南朝 齊 謝朓 《休沐重還道中》詩:“問我勞何事?沾沐仰清徽。” 唐 方乾 《經周處士故居》詩:“愁吟與獨行,何事不傷情?”《朱子語類》卷八:“陽氣發處,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2).為何,何故。 晉 左思 《招隱》詩之一:“何事待嘯歌?灌木自悲吟。”《新唐書·沉既濟傳》:“若廣聰明以收淹滯,先補其缺,何事官外置官?” 宋 劉過 《水調歌頭》詞:“湖上 新亭 好,何事不曾來?” 清 李漁 《奈何天·狡脫》:“不解天公意,教人枉猜謎:何事痴呆漢,到處逢佳麗?”

林鐘

(1).古樂十二律之一。十二律有六律六呂,林鐘為六呂之一。《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其音徵,律中林鐘。” 鄭玄 註:“林鐘者,黃鐘之所生,三分去一,律長六寸,季夏氣至,則林鐘之律應。”《史記·律書》:“林鐘者,言萬物就死,氣林林然。” 清 黃宗羲 《答劉伯繩問律呂》:“林鐘長六寸,積四百八十六分。”

(2).指農曆六月。《呂氏春秋·音律》:“林鐘之月,草木盛滿,陰將始刑。” 高誘 註:“林鐘,六月。” 漢 班固 《 * 通·五行》:“六月謂之林鐘何?林者,眾也。萬物成熟,種類眾多。”

(3).鍾名。《左傳·襄公十九年》:“ 季武子 以所得於 齊 之兵作林鐘而銘 魯 功焉。” 孔穎達 疏:“是言度律以長短,然後鑄鐘,鐘聲應律,遂以律名鍾。此鐘聲應林鐘,故以林鐘為名。”

詩詞推薦

和再游二首·其一原文_和再游二首·其一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