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避暑山莊即事原文
露重山田霽曉雲,廣仁嶺過意增欣。
城隍永吁金甌固,孔廟新排石鼓文。
行慶今年萃中外,持盈一已勖憂勤。
髫齡敢忘承恩地,祖訓聰聽尊所聞。
詩詞問答
問:至避暑山莊即事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至避暑山莊即事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至避暑山莊即事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文韻 出處:御製詩五集卷五十八
2. 熱河自井裡皇祖締搆山莊以來民物恬熙殷富儼成一大都會壬辰歲命升為承德府依祀典創建祈城隍廟每歲臨幸山莊必先親致瓣香以保障
參考注釋
重山
重迭的山。 晉 左思 《魏都賦》:“由重山之束阨,因長川之裾勢。”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蠻陬夷徼,重山萬里。” 宋 張元乾 《菩薩蠻》詞:“歸恨隔重山,樓高莫憑欄。”
過意
(1).過分看重。《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今臣 弘 罷駑之質,無汗馬之勞,陛下過意擢臣 弘 卒伍之中,封為列侯,致位三公。” 唐 陳子昂 《諫用刑書》:“臣本 蜀 之匹夫,宦不望達;陛下過意,擢臣草莽之下,升在麟臺之閣。” 宋 陳師道 《答秦覯書》:“再惠詩,雍雍有家法,誦之數日不休,固為足下賀。不圖過意,責以師教,闕然無以為報,惟媿而已。”
(2).良心上過得去;心安理得。 宋 歐陽修 《與李留後書》:“初深欲自書,屢試書數本,皆自嫌不過意,遂已。” 明 馮夢龍 《量江記·宮眷北行》:“迎新棄舊,我心下不過意。”《紅樓夢》第六一回:“這裡 寶二爺 不過意,要替他認一半。” 郭沫若 《恢復·詩和睡眠爭夕》:“我也並不是要來擾亂他的清神,不過他惺忪忪地難使人過意。”
城隍
(1) 護城河
(2) 道教指城池的守護神
金甌
(1).金的盆、盂之屬。 晉 乾寶 《搜神記》卷四:“婦以金甌、麝香囊與婿別,涕泣而分。”《明史·錢龍錫傳》:“帝倣古枚卜典,貯名金甌,焚香肅拜,以次探之。” 清 黃遵憲 《感事》詩:“金甌親卜比公卿,領取冰銜十日榮。”
(2).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以指國土。《南史·朱異傳》:“﹝ 武帝 ﹞嘗夙興至 武德閤 口,獨言:‘我國家猶若金甌,無一傷缺。’” 唐 司空圖 《南北史感遇》詩之五:“兵圍 梁 殿金甌破,火發 陳 宮玉樹摧。” 清 秋瑾 《鷓鴣天》詞:“金甌已缺總須補,為國犧牲敢惜身。” 毛 * 《清平樂·蔣桂戰爭》詞:“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3).酒杯的美稱。 元 本 高明 《琵琶記·蔡宅祝壽》:“春花明彩袖,春酒泛金甌。” 明 沉采 《千金記·夜宴》:“碧月照金甌,銀河燦珠斗。”
孔廟
祭祀孔子的廟宇
石鼓文
石鼓上刻的銘文,也指這種銘文所用的字型。石鼓是戰國時秦國留存下來的文物,略象鼓,共有十個,上面刻有四言詩銘文,唐代初年在今陝西鳳翔縣發現,現存北京
行慶
猶行賞。《禮記·月令》:“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 鄭玄 註:“慶謂休其善也。” 唐 元稹 《令狐楚等加階制》:“既當行慶之恩,宜用加崇之典。”《續資治通鑑·宋太宗至道二年》:“先是郊祀行慶,中外官吏皆進秩, 準 ( 寇準 )遂率意輕重,其素所喜者多得臺省清秩,所惡及不知者即敘退之。”
今年
指現在的這一年
中外
裡面和外面
中外不得相救
中外交薦。——《明史》
持盈
保守成業。語本《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國語·越語下》:“夫國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傾,有節事。” 韋昭 註:“持,守也。盈,滿也。”《後漢書·蔡邕傳》:“心恬澹於守高,意無為於持盈。” 唐 劉禹錫 《上門下裴相公啟》:“然持盈之術,古所難也。”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九:“俾後御民者鹹知懍朽索,戒持盈。”
憂勤
亦作“ 憂懃 ”。多指帝王或朝廷為國事而憂慮勤勞。《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且夫王事固未有不始於憂勤,而終於佚樂者也。”《東觀漢記·劉般傳》:“ 建初 元年,拜為宗正,憂勤國事,夙夜不怠。” 唐 白居易 《賀雨》詩:“憂勤不遑寧,夙夜心忡忡。” 宋 蘇軾 《司馬溫公行狀》:“公言:‘近歲士大夫以言為諱,閭閻愁苦於下,而上不知,明主憂懃於上,而下無所訴,此罪在羣臣。’” 清 魏源 《道中雜言》詩之三:“九重日憂勤,四海日瘡痍。”
髫齡
童年,幼年
恩地
唐 以來對師門的稱呼。 唐 李商隱 《為舉人上翰林蕭侍郎啟》:“倘蒙猶枉鉛華,更施丹雘,俾其恩地不在他門。” 馮浩 箋註:“ 唐 人稱師門為恩地。”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三:“初除京兆府參軍,恩地即 杜相 審權 也。” 宋 岳珂 《桯史·陳了翁始末》:“上臨朝謂 文肅 曰:‘ 瓘 如此報恩地耶!’”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兵部·武弁報恩》:“ 錢寧 罪惡,死不足贖,亦能不負恩地,曲報知己。”
祖訓
(1).祖先的遺訓。語本《書·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 孔 傳:“皇,君也。君祖 禹 有訓戒。” 明 劉基 《次韻和石末公開讀有感》:“廟謨可使歸權倖,祖訓由來重變更。” 蔡東藩 《清史通俗演義》第六三回:“ 順治 後頗謹遵祖訓,傳到 鹹豐 時候,已是年深月久,把祖訓漸漸忘懷。”
(2).祖父的訓戒。 清 曾國藩 《日記·問學》:“余之不信僧巫,不信地仙,頗能謹遵祖訓父訓,而不能不信藥。”《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到了孫述祖訓,筆之於書,想要垂教萬世。”
聰聽
(1).明於聽取;明於辨察。《書·酒誥》:“聰聽祖考之彝訓,越小大德,小子惟一。” 漢 揚雄 《法言·吾子》:“或問蒼蠅紅紫,曰:‘明視’;問 鄭 衛 之似,曰;‘聰聽。’” 唐 張說 《<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敏識聰聽,探微鏡理。” 章炳麟 《<新方言>序》:“諸州國殊言詰詘者,雖未盡憭,儻得模略,足以聰聽知原,後生不可待也。”
(2).特指君主的聽聞。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十六:“而當時主眷之隆,已駸駸以重臣相待。蓋 閩 中作令之政聲,早達聰聽也。”
所聞
所聽到的;所知道的。《商君書·更法》:“夫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漢書·劉向傳》:“臣幸得託肺附,誠見陰陽不調,不敢不通所聞。” 晉 陶潛 《桃花源記》:“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漢 ,無論 魏 晉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清 昭槤 《嘯亭雜錄·孫文定公》:“人君耳習於所聞,則喜諛而惡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