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故蜀藩宮城原文
劫火餘灰冷,高城獨至今。
石龍蟠柱礎,鐵馬臥壕林。
鎖斷宵扉敞,壺乾夕漏沈。
宮花寒少色,苑樹夏多陰。
井濁人猶汲,池乾客獨尋。
敗牆殘畫影,流水古琴音。
鋤菜揮金印,犁荒得玉簪。
殿基銅瓦在,輦道甃苔侵。
春鬼思羅襪,秋鴛夢繡衾。
珠香青冢瘞,煙雨翠樓深。
不化萇宏血,哀啼杜宇心。
蒼茫興廢感,斜日幾登臨。
詩詞問答
問:登故蜀藩宮城的作者是誰?答:毛澄
問:登故蜀藩宮城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登故蜀藩宮城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侵韻
參考注釋
劫火
亦作“刧火”。亦作“刦火”。亦作“刼火”。1.佛教語。謂壞劫之末所起的大火。《仁王經》:“劫火洞然,大千俱壞。” 唐 張喬 《興善寺貝多樹》詩:“永共 終南 在,應隨劫火燒。” 宋 李綱 《次韻丹霞錄示羅疇老唱和詩》:“刧火洞燒時,自有安身處。”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附錄《晉王大令保母帖》:“千年鬱鬱閟重泉,蹔出還隨刦火煙。” 清 龔自珍 《懺心》詩:“佛言刼火遇皆銷,何物千年怒若潮?”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一章:“釋子又常謂 東方朔 言及刧火,已知佛法。”
(2).借指兵火。 清 顧炎武 《恭謁天壽山十三陵》詩:“ 康 昭 二明樓,並遭劫火亡。” 清 納蘭性德 《南歌子·古戍》詞:“何年劫火賸殘灰,試看英雄碧血滿 龍堆 。”
灰冷
心灰意冷
他滿腔熾烈的心情漸漸灰冷下來
獨至
獨到。謂達到某種境界,與眾不同。 宋 葉適 《著作正字二劉公墓志銘》:“而《春秋》於三家凡例外自出新義,爾雅獨至,無能及者。”
龍蟠
龍蟠里,在現在南京市清涼山下
柱礎
承柱的礎石;柱下的基礎。《淮南子·說林訓》:“山雲蒸,柱礎潤。”《晉書·四夷傳·秦國》:“琉璃為牆壁,水精為柱礎。” 唐 岑參 《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見呈》詩:“草根侵柱礎,苔色上門關。” 清 黃景仁 《初夏命仆刈階草》詩:“梅雨穿老屋,柱礎苔氣溼。”《考古通訊》1956年第3期:“柱礎就是柱下的基礎。它主要的功用是將柱身中的荷重載布於地上較大的面積。”
鐵馬
(1) 披鐵甲的戰馬;鐵騎
鐵馬冰河入夢來。——宋·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金戈鐵馬
(2) 掛在宮殿、廟宇等屋檐下的銅片或鐵片,風吹過時能互相撞擊發出聲音
夕漏
借指夜晚。漏,古代計時器。《宋書·樂志二》:“晨晷促,夕漏延。太陰極,微陽宣。” 唐 韋應物 《效何水部》詩:“夕漏起遙恨,蟲響亂秋陰。” 唐 張文恭 《七夕》詩:“歡餘夕漏盡,怨結曉驂歸。”
宮花
(1).皇宮庭苑中的花木。 唐 李白 《宮中行樂詞》之五:“宮花爭笑日,池草暗生春。” 唐 杜牧 《早春閣下寓直蕭九舍人亦置內署因寄書四韻》:“御水初消凍,宮花尚怯寒。” 金 蔡松年 《鷓鴣天》詞:“解語宮花出畫檐,酒尊風味為花甜。”《水滸傳》第一回:“含煙御柳拂旌旗,帶露宮花迎劍戟。”
(2).科舉時 * 試中選的士子在皇帝賜宴時所戴的花。 宋 李宗諤 《絕句》:“戴了宮花賦了詩,不容重見赭黃衣。無憀獨出宮門去,恰似當年下第歸。” 明 高明 《琵琶記·杏園春宴》:“ 嫦娥 翦就緑雲衣,折得蟾宮第一枝。宮花斜插帽簷低,一舉成名天下知。” 清 蔣士銓 《臨川夢·想夢》:“可笑那 杜麗娘 呵,識見淺,要夫壻宮花雙顫險些兒被桃條打散夢中緣!”
(3).宮 * 制的花。供裝飾之用。 宋 張先 《減字木蘭花》詞:“文鴛繡履,去似楊花塵不起。舞徹《伊州》,頭上宮花顫未休。”
少色
少年的氣色。喻生氣或豪情。 唐 孟郊 《殺氣不在邊》詩:“萬物無少色,兆人皆老憂。” 宋 陳師道 《和黃充實春盡游南山》詩:“逐勝缺勇功,餞春無少色。”
濁人
佛教指凡俗的人。《十誦律》卷四九:“有四種人:一者麄人,二者濁人,三者中間人,四者上人。”《紅樓夢》第一○九回:“或者他已經成仙,所以不肯來見我這種濁人,也是有的。”
畫影
(1).見“ 畫影圖形 ”。
(2).畫像。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七:“祭祀用屍,其義精深,屍不能行也,而易以木主之像;像不能行也,而易之畫影:二者猶有用屍之義。”
(3).比喻看不真切的美麗景色。 瞿秋白 《餓鄉紀程》十四:“長蛇蜿蜒的火車在 烏拉嶺 上緩緩的遊行,山色清新時時投入車窗,成飛掠轉折翠白相間的畫影。”
流水
(1) 流動的水
落花流水春去也。
(2) 商店銷售額
流水收入
(3) 立即;趕快;急急忙忙
他流水就說
古琴
指傳世久遠的七弦琴。多為梧桐木料製成,初五弦,後增為七弦。 北周 庾信 《幽居值春》詩:“短歌吹細笛,低聲泛古琴。” 宋 趙希鵠 《洞天清錄·古琴》:“古琴漆色,歷年既久,漆光退盡,惟黯黯如海舶所貨烏木,此最奇古。” 明 陶宗儀 《輟耕錄·古琴名》:“古琴名:冰清,春雷,玉振,黃鵠,秋嘯,鳴玉。”
金印
(1).舊時帝王或高級官員金質的印璽。《史記·孝武本紀》:“是時上方憂 河 決,而黃金不就,乃拜 大 ( 欒大 )為五利將軍。居月餘,得四金印。” 宋 蘇轍 《觀捕魚》詩:“人生此事最便身,金印垂腰定何益。” 清 黃遵憲 《琉求歌》:“尚有丹書珠殿掛,空將金印紫泥封。”
(2).借指官職。 唐 杜甫 《陪李王蘇李四使君登惠義寺》詩:“誰能解金印,瀟灑自安禪。” 宋 樂雷發 《烏烏歌》:“好殺賊奴取金印,何用區區章句為?”
(3). 宋 代稱犯人臉上刺的字。《京本通俗小說·志誠張主管》:“ 張勝 看 張員外 ,面上刺著四字金印,蓬頭垢面,衣服不整齊。”《水滸傳》第八回:“原來 宋 時但是犯人徒流遷徙的,都臉上刺字,怕人恨怪,只換做打金印。”
(4).指公文、證件上的金泥印章。 明 唐順之 《條陳海防經略事疏》:“臣又據總兵官 盧鏜 手本……與 日本 金印勘合。” 許地山 《三博士》:“她們一同看著(博士文憑)上面的文字和金印。”
玉簪
用玉做成的簪子。也叫“玉搔頭”
輦道
(1).可乘輦往來的宮中道路。《史記·孝武本紀》:“乃立 神明臺 、 井幹樓 ,度五十餘丈,輦道相屬焉。”《漢書·司馬相如傳上》:“華榱璧璫,輦道纚屬。” 顏師古 註:“輦道,謂閣道可以乘輦而行者也。” 元 劉壎 《隱居通議·地理》:“ 阿房宮 一曰 阿城 ,規恢八百餘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
(2).指皇帝車駕所經的路。 南朝 宋 顏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南除輦道,北清禁林。” 清 方文 《偕閔無作孔千一寧山同登雨花台》詩:“牛車填輦道,馬卒擁城門。” 清 吳家騏 《聖駕南苑大閱恭紀》詩:“鸞旂肅肅駐郊坰,輦道風和霽色明。”
(3).古星名。屬天琴、天鵝兩座。《晉書·天文志上》:“西足五星曰輦道。”
羅襪
亦作“ 羅韈 ”。絲羅制的襪。 漢 張衡 《南都賦》:“脩袖繚繞而滿庭,羅襪躡蹀而容與。”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陵波微步,羅韈生塵。” 宋 蘇軾 《洞庭春色賦》:“驚羅襪之塵飛,失舞袖之弓彎。” 魯迅 《集外集拾遺·所聞》:“忽憶情親焦土下,佯看羅襪掩啼痕。”
鴛夢
見“ 鴛鴦夢 ”。
青冢
亦作“ 青冢 ”。1.指 漢 王昭君 墓。在今 內蒙古自治區 呼和浩特市 南。傳說當地多白草而此冢獨青,故名。 唐 杜甫 《詠懷古蹟》之三:“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 仇兆鰲 註:“《歸州圖經》:邊地多白草, 昭君 塚獨青。” 元 馬致遠 《漢宮秋》第二折:“怎下的教他環佩影搖青塚月,琵琶聲斷黑江秋。” 清 納蘭性德 《蝶戀花·出塞》詞:“從前幽怨應無數,鐵馬金戈,青塚黃昏路。” 翦伯贊 《內蒙訪古》:“在 大青山 腳下,只有一個古蹟是永遠不會廢棄的,那就是被稱為青冢的 昭君 墓。”
(2).泛指墳墓。 唐 於武陵 《有感》詩:“四海故人盡,九原青冢多。” 阿英 《關於<巴黎茶花女遺事>》:“至今青冢埋香骨,一片山茶濕冷紅。”
(3).借指邊疆少數民族地區。 唐 賈島 《送於中丞使回紇冊立》詩:“漸通青塚鄉山盡,欲達皇情譯語初。” 南唐 陳陶 《關山月》詩:“青塚曾無尺寸歸,錦書多寄窮荒骨。”
見“ 青塚 ”。
煙雨
像煙霧那樣的細雨
樓台煙雨中。——唐· 杜牧《江南春絕句》
煙雨空ň。——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翠樓
(1).塗飾綠漆的高樓。 漢 李尤 《平樂觀賦》:“大廈累而鱗次,承岧嶤之翠樓。” 南朝 梁 江淹 《山中楚辭》之二:“日華粲於芳閣,月金披於翠樓。” 元 虞集 《贈楚石藏主》詩:“不識南塘第幾橋,翠樓華屋上岧嶤。”
(2).特指婦女居處。 唐 王昌齡 《閨怨》詩:“閨中少婦不曾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清 曹松 《七夕》詩:“更殘便是分襟處,曉箭東來射翠樓。” 清 龔自珍 《瑤華·董雙成畫像》詞:“ 雲英 嫁了, 弄玉 歸來,向翠樓瓊戶。”
(3).指 * 。《剪燈餘話·江廟泥神記》:“凝妝謾羨翠樓娼,薦枕徒聞 紅拂 妓。”
(4).酒樓。 唐 皎然 《長安少年行》:“翠樓春酒 蝦蟆陵 , 長安 少年皆共矜。” 宋 范成大 《翠樓》詩:“連袵成帷迓 漢 官,翠樓沽酒滿城歡。”
不化
(1).不變。《列子·天瑞》:“不化者能化化。” 晉 郭璞 《遊仙詩》之四:“ 淮海 變微禽,吾生獨不化。”
(2).不朽爛。
萇宏
即 萇弘 。 宋 戴埴 《鼠璞·東坡非武王》:“《樂記》載 孔子 與 賓牟賈 言 武 之聲淫……夫子謂 萇宏 亦有是言。” 清 全祖望 《經史問答·三傳》:“ 萇宏 , 周 室之忠臣也。”按, 清 避 乾隆 諱,弘,改為“宏”。參見“ 萇弘 ”。
杜宇
杜鵑鳥的別名
蒼茫
空曠遼遠
蒼茫大地
暮色蒼茫
興廢
(1).盛衰,興亡。《漢書·匡衡傳》:“ 三代 興廢,未有不由此者也。” 唐 溫庭筠 《開聖寺》詩:“猶有 南朝 舊碑在,敢將興廢問漁翁。” 陳毅 《游晉祠》詩:“帝王興廢長已矣,人民世紀金不換。”
(2).指興復廢毀的事物。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舄鹵可腴,恐時無 史 白 ,興廢之術,矢陳厥謀。”
斜日
傍晚時西斜的太陽。 南朝 梁簡文帝 《納涼》詩:“斜日晚駸駸,池塘生半陰。” 宋 王安石 《杏花》詩:“獨有杏花如喚客,倚墻斜日數枝紅。” 清 納蘭性德 《南鄉子》詞:“飛絮晚悠颺,斜日波紋映畫梁。”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戛劍生雜記》:“行人於斜日將墮之時……涕不可仰。”
登臨
登山臨水或登高臨下,泛指遊覽山水
南望彭澤、 都昌諸山,煙雨空濛,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 宋· 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