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原文
范叔因王稽,奔秦號張祿。
使舍食草具,歲餘未見錄。
言外觀俯仰,稍以中其欲。
既信乃言深,言行穰侯逐。
拜相受土封,顯榮快衷曲。
微服紿須賈,莝豆明示辱。
一飯德既報,睚眥怨亦復。
鄭安平雲叛,河東守乃戮。
臨朝嘆昭王,辯計兩窘束。
蔡澤聞之來,志匪同庸碌。
持粱刺齒肥,四十三年足。
雄談悟應侯,知止全身福。
罷相遂代之,數月退何速。
二子跡略同,因時互傾覆。
鄙哉勢利徒,明鑑昭往牘。
詩詞問答
問:詠史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詠史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注釋
1. 押詞韻第十五部 出處:御製詩二集卷二十二
參考注釋
范叔
戰國 魏 人 范雎 ,字 叔 。嘗從 魏 中大夫 須賈 使 齊 。既歸, 須賈 以 雎 有通 齊 之嫌告 魏 相。 魏 相 魏齊 大怒,使舍人笞擊 雎 ,折脅摺齒, 雎 佯死得免。乃伏匿,更姓名曰 張祿 。後隨 秦 使 王稽 赴 秦 ,以遠交近攻、加強王權之策說 秦昭王 , 昭王 大悅,用以為相,封 應侯 。 范雎 相 秦 , 秦 號曰 張祿 ,而 魏 不知。 魏 聞 秦 將伐 韓 魏 ,使 須賈 赴 秦 。 范雎 布衣微行,至客館見 須賈 。 須賈 大驚,曰:“ 范叔 固無恙乎?”又曰:“ 范叔 一寒如此哉!”乃取一綈袍賜之。 須賈 旋如 秦 相 張祿 即 范雎 ,乃肉袒膝行趨前請罪。 范雎 數其罪有三,然以綈袍之贈,尚有故人之意,赦而釋之。 唐 高適 《詠史》:“尚有綈袍贈,應憐 范叔 寒;不知天下士,猶作布衣看。”參閱《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張祿
戰國 魏 范雎 的化名。《史記·穰侯列傳》:“於是 魏 人 范雎 自謂 張祿先生 ,譏 穰侯 之伐 齊 ,乃越 三晉 以攻 齊 也,以此時奸説 秦昭王 。” 晉 左思 《魏都賦》:“四海齊鋒,一口所敵, 張儀 張祿 ,亦足雲也。” 唐 李白 《送魯郡劉長史遷弘農長史》詩:“他日見 張祿 ,綈袍懷舊恩。” 柳亞子 《玉嬌曲為鈍根賦》:“痛哭當年識 賈生 ,變名此日同 張祿 。”
草具
(1).粗劣;粗劣的飯食。《戰國策·齊策四》:“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秦王 弗信,使舍食草具,待命歲餘。” 司馬貞 索隱:“謂亦舍之,而食以下客之具,然草具,謂麄食草萊之饌具。” 宋 周必大 《二老堂雜誌》卷一:“以麥飯對蔥葉,謂草具之食也。” 清 鈕琇 《觚賸續編·英豪舉動》:“﹝ 熊廷弼 ﹞供枯魚焦腐二簋,粟飯一盂, 馮 下箸有難色……﹝ 熊 曰:﹞似此草具,當非所以待子,然丈夫處世,不應於飲食求工,能飽餐麤糲者,真英雄耳。”
(2).初步制定,草擬。《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賈生 以為 漢 興至 孝文 二十餘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漢書·賈誼傳》:“乃草具其儀法。” 顏師古 註:“草謂創造之。”《南史·文學傳·杜之偉》:“ 中大通 元年, 梁武帝 幸 同泰寺 捨身,敕 勉 撰儀注。 勉 以先無此禮,召 之偉 草具其儀。” 宋 王安石 《叔孫通》詩:“草具一王儀,羣豪果知肅。”
(3).用草編制的器具。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仙人島》:“ 芳雲 止勿行,下車取籃中草具,偕 明璫 數輩,布置如法,轉眼化為巨第。”
外觀
(1).觀看外界事物。《晉書·范寧傳》:“凡此諸賢,並有目疾,得此方云:用損讀書一,減思慮二,專內視三,簡外觀四,旦晚起五,夜早眠六。”
(2).人的風姿、外貌。《三國志·魏志·杜畿傳》“子 恕 ( 郭恕 )嗣” 裴松之 注引 晉 傅玄 《傅子》:“ 智 ( 郭智 )子 沖 ,有內實而無外觀,州里弗稱也。”
(3).事物的外在景象及其給人的印象。 元 鄭廷玉 《後庭花》第二折:“你的渾家教來拜我。外觀不雅,休教來罷。”《兒女英雄傳》第二八回:“待要私下走過去聽聽,又恐這班僕婦丫鬟不知其中的底里深情,轉覺外觀不雅。” 魯迅 《華蓋集·犧牲謨》:“你不要看得我外觀闊綽,我為的是要到各處去宣傳。”
京外的宮觀。 宋 代宰相、大臣退休或免官後,多加提舉宮觀的名號,使食其祿。 宋 王安石 《辭使相第一表》:“矜憐積歲,參大議於廣朝;或賜誤恩,食舊勞於外觀。”參閱《宋史·職官志十》。參見“ 奉祠 ”。
俯仰
(1) 低頭和抬頭,泛指隨便應付
左右周旋,進退俯仰。——《左傳·定公十五年》
俯仰由人
(2) 比喻很短的時間
俯仰之間,已成陳跡。——王羲之《蘭亭集序》
言行
一個人的語言和行動
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相受
(1).互相接納。《周禮·地官·大司徒》:“令五家為比,使之相保;五比為閭,使之相受。” 鄭玄 註:“受者,宅舍有故,相受寄託也。” 賈公彥 疏:“相受者,閭胥使二十五家有宅舍破損者受寄託。”
(2).相繼,交替。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官制象天》:“天有四時,每一時有三月,三四十二,十二月相受而歲數終矣。”
土封
指墳墓。
加其土封。——明· 張溥《七錄齋集·五人墓碑記》
顯榮
顯赫而榮華
衷曲
衷腸;心事
訴說衷曲
微服
帝王或高官為隱蔽身分而改穿的平民便服;服裝
孔子不悅於 魯衛,遭 宋恆司馬將要而殺之,微服而行。——《孟子·萬章》
齊恆公微服以巡民家。——《韓非子·外儲說》
微服私訪
明示
明確地說出;明確地指示;明白地表示
明示後學
一飯
(1).一餐飯。《公羊傳·昭公十九年》:“ 樂正子春 之視疾也,復加一飯則脫然愈,復損一飯則脫然愈。” 唐 杜甫 《解悶》詩之五:“一飯未曾留俗客,數篇今見古人詩。”
(2).以喻微小的利益或恩惠。 宋 葉適 《周君南仲墓志銘》:“常以世道興廢為己重負,一飯不顧私,憂時如家,憂人如身。” 清 錢謙益 《張鳳翼授文林郎制》:“其屬城下邑父老子弟,皆 高帝 豐沛 故人之遺也,朕豈能一飯置之哉!”
睚眥
(1) 發怒時瞪眼睛
然於世道中未免迂闊怪詭,百口嘲謗,萬目睚眥。——《紅樓夢》
(2) 借指極小的仇恨
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史記·范雎蔡澤傳》
凡平日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三國演義》
亦復
(1).也。表示同樣。《後漢書·霍諝傳》:“至於趨利避害,畏死樂生,亦復均也。”《世說新語·言語》“ 德操 曰” 南朝 梁 劉孝標 註:“如君所言,亦復佳。” 清 李漁 《閒情偶寄·詞曲·結構》:“半途而廢者居多,差釐毫而謬千里者,亦復不少也。” 茅盾 《子夜》七:“弱者終不免被吞併,企業界中亦復如此。”
(2).又。《世說新語·德行》“我何顏謝 桓公 ” 南朝 梁 劉孝標 註:“一門之內,有忠與孝,亦復何恨!”
安平
平安。《韓非子·六反》:“君上之於民也,有難則用其死,安平則盡其力。” 漢 焦贛 《易林·旅之家人》:“土陷四維,安平不危,利以居止,保有玉女。” 宋 司馬光 《請建儲副或進用宗室第一狀》:“況所受祖宗光明盛大之基業,豈可不為之深思遠慮,措之於安平堅固之地,以保萬世無疆之休哉。” 明 方孝孺 《答鄭仲辯書》:“閔夫人之陷溺,而欲拯之於安平之塗,誠不自知其過慮也。”絲弦劇《空印盒》第八場:“事到臨危,常轉安平,蒼天不絕無路人。”
河東
古地區名。黃河流經山西、陝西兩省,自北而南的一段之東部,指今之山西省。秦漢時置河東郡、唐初 置河東道,開元間又置河東節度使,宋置河東路,明廢
臨朝
指帝王親臨朝廷處理政事
窘束
約束;拘謹。 唐 張九齡 《九月九日登龍山》詩:“郡庭常窘束,涼野求昭曠。” 宋 梅堯臣 《詠宋道中宅棕櫚》:“是能去窘束,始得物理親。” 金 王若虛 《文辨一》:“視他人拘拘窘束,一步武不敢外者,膽智甚薄也。” 明 文徵明 《跋家存趙魏公<二體千文>》:“入朝後乃自成家,不區區泥古,而無一毫窘束之意,此帖正少時書也。”
庸碌
平庸而無所作為
庸碌無能
刺齒
刺剔牙齒。《禮記·曲禮上》:“毋絮羹,毋刺齒,毋歠醢。” 陳澔 集說:“口容止,不宜以物刺於齒也。”
雄談
(1).高談闊論。 唐 王勃 《山亭興序》:“雄談逸辯,吐滿腹之精神。” 明 李東陽 《冰玉齋記》:“若 明仲 者,雄談博辯,而人不以為狂。”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佟客》:“ 董 按膝雄談,惟敬聽而已。”
(2).指見識廣博、寓義深刻的言論。 唐 盧藏用 《答宋兼貽平昔舊遊》詩:“雄談盡物變,精義解人頤。” 清 李漁 《蜃中樓·獻壽》:“叔叔,這一段雄談,果然説得好聽也。”
知止
(1).謂志在達到至善的境地。語本《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朱熹 集註:“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 唐 柳宗元 《酬婁秀才寓居開元寺》詩:“味道憐知止,遺名得自求。” 宋 程頤 《四箴·聽箴》:“卓彼先覺,知止有定。閑邪存誠,非禮勿聽。”
(2).謂懂得適可而止;知足。《韓詩外傳》卷五:“貪物而不知止者,雖有天下不富矣。”《新唐書·李靖傳》:“﹝ 靖 ﹞會足疾,懇乞骸骨,帝遣中書侍郎 岑文本 諭旨曰:‘自古富貴而知止者蓋少……公今引大體,朕深嘉之。’”《四遊記·鐵拐獨步遇師》:“知止不求才,金睛半倦開;振衣千仞岡,何必戀塵埃?” 清 唐孫華 《九月十八日高詠堂小集分韻得平字》:“量力宜知止,適志在無營。”參見“ 知止不殆 ”。
全身
(1) 整個身體
她全身都疼
(2) 外文活字一個字母的長度(m字寬),為破折號一半的短劃線
罷相
罷免宰相官職。 唐 李适之 《罷相作》詩:“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為問門前客,今朝幾箇來。”
略同
亦作“畧同”。大致相同。《漢書·平當傳》:“﹝ 平當 ﹞文雅雖不能及 蕭望之 、 匡衡 ,然指意略同。”《三國志·蜀志·龐統傳》“ 徽 甚異之,稱 統 當為 南州 士之冠冕”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耳。” 唐 韓愈 《論淮西事宜狀》:“ 淄青 、 恆冀 兩道,與 蔡州 氣類略同。” 明 葉盛 《水東日記·黃少保才識》:“公所對與其所預計畧同,以是尤敬服之。”
傾覆
(1) 顛覆;覆滅
後值傾覆。——諸葛亮《出師表》
傾覆國家
(2) 倒塌;翻倒
船將傾覆
(3) 傾軋陷害
權貴相傾覆
勢利
(1) 以財產、地位分別對待人的
此人很勢利
(2) 形勢有利
兵之所貴者,勢利也。——《荀子》
鑒昭
亦作“鑒昭”。猶明察。 明 徐復祚 《投梭記·約社》:“靈神鑒昭,一月月十風五雨年收好,當祈報。”
往牘
猶往牒。 南朝 梁簡文帝 《吳郡石像碑》:“或傳諸往牘,或布在前司,或贊述盈耳,或壽宮虛置。” 清 鈕琇 《觚賸·蛟橋幻遇》:“遠近好異之士,履滿其門,或與稽往牘,或與晰奧理,酬答泉流,雖贍博者莫能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