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張簣山學士歸廬陵

作者:王士禎 朝代:清代

送張簣山學士歸廬陵原文

回首觚稜別紫宸,孤舟遙下富川濱。

誰令江外漁樵侶,爭識先皇侍從臣。

上殿似聞辛慶忌,行吟休擬楚靈均。

千秋公議存青史,應為朝廷惜此人。

詩詞問答

問:送張簣山學士歸廬陵的作者是誰?答:王士禎
問:送張簣山學士歸廬陵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送張簣山學士歸廬陵是什麼體裁?答:七律
問:王士禎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士禎名句大全

注釋

1. 七言律詩 押真韻 出處:漁洋山人精華錄卷六

參考注釋

回首

(1) 把頭轉向後方

(2) 回顧

可堪回首。——宋·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3) 婉辭。死亡

回首之日

觚稜

亦作“ 觚稜 ”。1.宮闕上轉角處的瓦脊成方角棱瓣之形。亦借指宮闕。《文選·班固<西都賦>》:“設璧門之鳳闕,上觚稜而棲金爵。” 呂向 註:“觚稜,闕角也。”《後漢書·班固傳上》作“柧棱”。 宋 王觀國 《學林·觚角》:“所謂觚稜者,屋角瓦脊成方角稜瓣之形,故謂之觚稜。” 明 郎瑛 《七修類稿·天地三·天目山》:“ 西周 浸冷觚稜月,未必遷 岐 説果非。”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三百:“北望觚稜南望雁,七行狂草達京華。” 郁達夫 《偶成》詩:“不羨神仙況一官,觚稜那復夢 長安 。”參見“ 柧棱 ”。

(2).借指京城。 宋 秦觀 《赴杭倅至汴上作》詩:“俯仰觚稜十載間,扁舟江海得身閒。” 康有為 《出都留別諸公》詩:“無端又作觚稜夢,醒視扁舟落五湖。”

(3).借指故國。 梁啓超 《游箱 * 溫泉作》詩:“忽起觚稜思,鄉心到 玉關 。”

(4).稜角。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五》:“時河冰方結,觚稜如鋒刃。”

(5).比喻言行方正剛烈。 清 方文 《喜左又錞見訪即送其歸里》詩之一:“時危明且晦,未可太觚稜。”

見“ 觚稜 ”。

紫宸

(1).宮殿名,天子所居。 唐 宋 時為接見群臣及外國使者朝見慶賀的內朝正殿,在 大明宮 內。 唐 杜甫 《冬至》詩:“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 紫宸 。”

(2).泛指宮廷。 明 沉鯨 《雙珠記·郵亭失珠》:“纔離 紫宸 ,平步蓮鞋穩。” 清 孫枝蔚 《北山》詩:“戰士從來苦,誰曾達 紫宸 。”參閱《唐六典·尚書工部》、 宋 王應麟 《玉海·宮室·唐紫宸殿》。

(3).借指帝王、帝位。《晉書·后妃傳序》:“若乃作配皇極,齊體紫宸,象玉牀之連後星,喻金波之合羲璧。”《梁書·元帝紀》:“紫宸曠位,赤縣無主,百靈聳動,萬國回皇。”

孤舟

孤獨的船。 晉 陶潛 《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詩:“眇眇孤舟游,緜緜歸思紆。” 宋 陸游 《戲題江心寺僧房壁》詩:“史君千騎駐霜天,主簿孤舟冷不眠。” 明 高啟 《出郭舟行避雨樹下》詩:“一片春雲雨滿川,漁簑欲借苦多緣。多情水廟門前柳,庶我孤舟半日眠。”

江外

江 南。從中原人看來,地在 長江 之外,故稱。《三國志·魏志·王基傳》:“率合蠻夷以攻其內,精卒勁兵以討其外,則 夏口 以上必拔,而 江 外之郡不守。”《魏書·董巒傳》:“ 巒 ,字 仲舒 , 營陽 人。 真君 末,隨父南叛。雖長自 江 外,言語風氣猶同華夏。”《南史·陳紀下·後主》:“﹝ 隋文帝 ﹞乃送璽書,暴 後主 二十惡。又散寫詔書,書三十萬紙,徧喻 江 外。” 清 顧炎武 《真州》詩:“擊楫來 江 外,揚帆上舊京。”

漁樵

(1).打魚砍柴。 唐 高適 《封丘縣》詩:“我本漁樵 孟諸 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宋 蘇軾 《前赤壁賦》:“況吾與子漁樵於 江 渚之上,侶魚鰕而友麋鹿。”

(2).漁人和樵夫。 唐 王維 《桃源行》:“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宋 范成大 《攜家石湖賞拒霜》詩:“漁樵引入新花塢,兒女扶登小錦城。” 清 顧光旭 《弓插》詩:“隔水斷漁樵,橫斜壞木橋。” 魯迅 《南腔北調集·聽說夢》:“至於另有些夢為隱士,夢為漁樵,和本相全不相同的名人,其實也只是豫感飯碗之脆,而卻思將吃飯範圍擴大起來。”

(3).指隱居。 南朝 梁 劉孝威 《奉和六月壬午應令》:“神心重丘壑,散步懷漁樵。” 唐 杜甫 《村夜》詩:“胡羯何多難,漁樵寄此生。” 明 屠隆 《綵毫記·乘醉騎驢》:“乾坤傲,永不踏紅塵向市朝,真喚做聖世漁樵。”

先皇

指已死的皇帝

昔先皇頒。——明· 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侍從

指在帝王或官吏身邊侍候衛護的人

陛下在他的侍從簇擁下走向祭壇

慶忌

神話中水怪名。《管子·水地》:“ 慶忌 者,其狀若人,其長四寸,衣黃衣,冠黃冠,戴黃蓋,乘小馬,好疾馳。以其名呼之,可使千里外一日反報。此涸澤之精也。”

行吟

邊行走邊吟唱

屈原至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楚靈均

即 屈原 。因其為 楚 人,字 靈均 ,故稱。 唐 孟郊 《旅次湘沅有懷靈均》詩:“舊稱 楚靈均 ,此處殞忠軀。” 五代 齊己 《行路難》詩:“君不見 楚靈均 ,千古沉冤 湘水 濱。” 元 張養浩 《沉醉東風》曲:“ 班定遠 飄零 玉關 ; 楚靈均 憔悴 江 乾。”

千秋

(1) 千年

(2) 歲月久遠

(3) 生日。敬辭,指人的壽辰

今日老祖宗千秋,奶奶生氣,豈不惹人議論?——曹雪芹《紅樓夢》

公議

(1)

(2) 眾人的議論

自報公議

(3) 關於國家的事情,以公眾利益為標準而評議

青史

古時用竹簡記事,所以後人稱史籍為青史

青史留名

永垂青史

朝廷

君主接受朝見和處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以君主為首的中央統治機構或君主的代稱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戰國策·齊策》

吾恐上負朝廷,下愧吾師也。——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詩詞推薦

  • 再和四首

    吳芾宋代〕花枝拂眼柳垂肩,幸得身閒且樂天。木杪夕陽當反照,劃頭朝露豈長圓。興來策杖雲迷徑,睡起憑欄月滿川。老矣
  • 蝶戀花

    張掄宋代〕清夜凝然□□□。□□□□,□□□□□。□界森羅星□□。□□□□□□□。□□□□縈碧霧。上□□□,□□
  • 歐陽郡太君輓歌二首

    梅堯臣宋代〕當時丈人歿,雖少守孤兒。以及成名譽,何嘗厭藿藜。暮年終饗福,陰騭不應欺,莫使碧江上,獨傳陶母碑。
  • 江闊

    陳允平宋代〕江闊雁聲遙,何人共寂寥。青天不可問,明月若為邀。俠士夸騎鶴,蠻奴學射鵰。平生堂下柳,聊復伴秋宵。
    送張簣山學士歸廬陵原文_送張簣山學士歸廬陵的賞析_古詩文
  • 司空侍郎故居

    王翰唐代〕西風策馬問王官,松徑縈紆上百盤。泉響夜潭穿石竇,峰高天柱矗雲端。一鳴共許才華舊,三詔方知節操寒。花落
    送張簣山學士歸廬陵原文_送張簣山學士歸廬陵的賞析_古詩文
  • 雜曲歌辭。十二月樂辭。三月

    李賀唐代〕東方風來滿眼春,花城柳暗愁幾人。復宮深殿竹風起,新翠舞襟靜如水。光風轉蕙百餘里,暖霧驅雲撲天地。軍裝
    送張簣山學士歸廬陵原文_送張簣山學士歸廬陵的賞析_古詩文
  • 景陽井

    李商隱唐代〕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鸞誓死期。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
    送張簣山學士歸廬陵原文_送張簣山學士歸廬陵的賞析_古詩文
  • 詩贈晚學李君

    邢仙老宋代〕眼前龍虎實紛紜,說破丹砂世莫聞。故脫衣冠尋舊隱,便將猿鶴入深雲。間編野錄前朝事,靜校仙經古篆文。滿腹
    送張簣山學士歸廬陵原文_送張簣山學士歸廬陵的賞析_古詩文
  • 題錢德鈞水村隱居圖(事詳本傳)

    王鈞元代〕寒煙漠漠鎖荒村,日暮帆歸浦漵昏。颯颯秋風鳴老樹,涓涓流水繞柴門。平沙堆起聲如寂,斷岸罾懸影若翻。要問
  • 和制帥

    王之望宋代〕離索堪驚歲月忙,少城遺愛未曾忘。西園尚記英游並,南浦空嗟別恨長。壯志自窺勳業鏡,高情休憶水雲鄉。玉關
  • 重九

    丘葵宋代〕病餘惟有骨崚嶒,節物催人祗自驚,肩比寒山為獨聳,心將秋水覺雙清。正冠落帽俱兒戲,採菊囊萸不老成。寂寞
  • 漁父詞(寶公)

    惠洪宋代〕來往獨龍岡畔路。杖頭落索間家具。後事前觀如目睹。非讖語。須知一念無今古。長笑老蕭多病苦。笑中與藥皆狼
    送張簣山學士歸廬陵原文_送張簣山學士歸廬陵的賞析_古詩文
  • 題宸奎閣

    沈遼宋代〕至和天仙臨御久,能通祖印空諸友。化成殿上召禪師,親宣玉偈傳金口。鄮山山上建華閣,宸翰光芒燦星斗。江湖
  • 青城縣何子方使君同年園池

    范成大宋代〕榿塍芋壟意中行,浩蕩薰風不計程。雨腳背人歸玉壘,江聲隨馬入青城。五橋今日新知路,千佛當年舊綴名。水竹
  • 以青䭀飯分送襲美魯望因成一絕

    張賁唐代〕誰屑瓊瑤事青䭀,舊傳名品出華陽。應宜仙子胡麻拌,因送劉郎與阮郎。
  • 剔銀燈 與歐陽公席上分題

    范仲淹宋代〕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人
  • 和晚菊三首

    廖行之宋代〕何事秋光老更清,故應有菊占秋榮。後來漢陛知薪積,晚出商山嘆翼成。三徑惟將松比操,東籬那為酒含英。紛紛
  • 送蕭縣丞

    梁伯謙元代〕塞上蘼蕪綠漸齊,莊浪相送踏春泥。行人已向今朝別,好鳥何須盡日啼。楊柳風寒蘭水外,玉田煙暖華山西。白頭
  • 口占寄林子六

    陳藻宋代〕日月相催不放遲,寄詩又是去年時。近來未省開懷否,遠似從前尚皺眉。
    送張簣山學士歸廬陵原文_送張簣山學士歸廬陵的賞析_古詩文
  • 聞早鶯

    白居易唐代〕日出眠未起,屋頭聞早鶯。忽如上林曉,萬年枝上鳴。憶為近臣時,秉筆直承明。春深視草暇,旦暮聞此聲。今聞
    送張簣山學士歸廬陵原文_送張簣山學士歸廬陵的賞析_古詩文
送張簣山學士歸廬陵原文_送張簣山學士歸廬陵的賞析_古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