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瑜瑾雖希有,瑕玼亦偶呈。
取長毋盡棄,舍短要歸貞。
輝憶石初韞,察休水至清。
德音思葑菲,善誘貴權衡。
苟得精磨致,終看寶器成。
隱之略一玷,揚矣獲連城。
鮑識管家仲,魏論陳氏平。
溫舒述傳語,切已廑予情。
詩詞問答
問:《賦得瑾瑜匿瑕(得清字八韻散館試題)》的作者是誰?答:乾隆
問:該詩寫於哪個朝代?答:清代
問:該詩是什麼體裁?答:五排
問: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排律 押庚韻 出處:御製詩三集卷十三
2. 得清字八韻散館試題
參考注釋
希有
同“稀有”
瑕玼
見“ 瑕疵 ”。
要歸
(1).要點所在;要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相如 雖多虛辭濫説,然其要歸,引之節儉,此與《詩》之風諫何異。”《漢書·藝文志》:“今異家者各推所長,窮知究慮,以明其指,雖有蔽短,合其要歸,亦‘六經’之支與流裔。” 宋 張載 《正蒙·乾稱下》:“彼語雖似是,觀其發本要歸,與吾儒二本殊歸矣。”
(2).總歸。 明 臧懋循 《<元曲選>序二》:“曲本詞而不盡取材焉,如六經語、子史語、二藏語、稗官野乘語,無所不供其採掇,而要歸斷章取義,雅俗兼收,串合無痕,乃悅人耳,此則情詞穩稱之難。”
至清
(1).過於清澈;極其清澈。 漢 東方朔 《答客難》:“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唐 劉長卿 《送鄭說之歙州謁薛侍郎》詩:“俗變人難理,江傳水至清。”
(2).謂上升到天庭。清,太清,指天庭。《楚辭·遠遊》:“超無為以至清兮,與泰初而為鄰。” 王逸 註:“登天庭也。”一說,至清,謂“俟時之清”。見 清 王夫之 《楚辭通釋》卷五。
(3).極其清虛的境界。即天庭。《淮南子·精神訓》:“契大渾之朴,而立至清之中。”
德音
(1).善言。《詩·邶風·谷風》:“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鄭玄 箋:“夫婦之言無相違者,則可與女長相與處至死。”後亦用以對別人言辭的敬稱。《魏書·宗欽傳》:“足下兼愛為心,每能存顧,養之以風味,惠之以德音。” 唐 韓愈 《高君畫贊》:“遺書一張,德音不忘。” 魯迅 《書信集·致許壽裳》:“倘能先賜德音,猶所說豫大慶。”
(2).猶德言,指合乎仁德的言語、教令。《國語·楚語上》:“忠信以發之,德音以揚之。”
(3).用以指帝王的詔書。至 唐 宋 ,詔敕之外,別有德音一體,用於施惠寬恤之事,猶言恩詔。 漢 桓寬 《鹽鐵論·詔聖》:“ 高皇帝 時,天下初定,發德音,行一切之令,權也,非撥亂反正之常也。”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詩:“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 宋 曾鞏 《英宗實錄院申請》:“乞下三司,令自 嘉祐 八年四月至 治平 四年正月八日已前,應蟲蝗、水旱、災傷及德音赦書蠲放稅賦,及蠲免欠負,並具實數,供報當院。”《平山冷燕》第十六回:“卻又不知向何方流蕩,竟無跡跡,以辜朝庭德音。”
(4).指朝廷所定的正統音樂。《禮記·樂記》:“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
(5).好名聲。《詩·豳風·狼跋》:“公孫碩膚,德音不瑕。” 朱熹 集傳:“德音,猶令聞也。”《詩·小雅·南山有台》:“樂只君子,德音不已。” 晉 葛洪 《<抱朴子外篇>自敘》:“高勛著於盟府,德音被乎管絃。形器雖沉鑠於淵壤,美談飄颻而日載。” 明 何景明 《古怨詩》之二:“所重在德音,容色安足恃。”
葑菲
《詩·邶風·谷風》:“采葑采菲,無以 * 。” 鄭玄 箋:“此二菜者,蔓菁與葍之類也,皆上下可食,然而其根有美時有惡時,采之者不可以其根惡時並棄其葉。”蔓菁,即蕪菁。蕪菁與葍皆屬普通菜蔬。葉與根皆可食。但其根有時略帶苦味,人們有因其苦而棄之。後因以“葑菲”用為鄙陋之人或有一德可取之謙辭。 南朝 宋 鮑照 《紹古辭》:“徒抱忠孝志,猶為葑菲遷。” 宋 陳亮 《又與勾熙載提舉書》:“豈郎中欲納一世之才,高高下下,不使絲髮遺棄,亦欲忘其 * 而采其葑菲乎!此意高矣厚矣。”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狐妾》:“一日,年長者來,謂 劉 曰:‘舍妹與君有緣,願無棄葑菲。’”
善誘
善於誘導;好好誘導。《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憲集>序》:“雖單門後進,必加善誘。” 唐 韓愈 《答殷侍御書》:“承命反側,善誘不倦,斯為多方,敢不喻所指。” 清 姚鼐 《復蔣松如書》:“以知君子之衷,虛懷善誘,樂取人善之至於斯也。”
權衡
評量;比較
權衡利弊
權衡輕重
苟得
不當得而得。《禮記·曲禮上》:“臨財毋苟得。” 孔穎達 疏:“非義而取,謂之苟得。” 唐 杜甫 《前出塞》詩之九:“眾人貴苟得,欲語羞雷同。” 清 黃鷟來 《詠懷》之九:“小人務苟得,君子信艱貞。”
寶器
(1).指象徵王位的祭器。《周禮·春官·天府》:“凡國之玉鎮大寶器藏焉。若有大祭大喪,則出而陳之。既事,藏之。”《左傳·莊公二十年》:“秋,王及 鄭伯 入於 鄔 ,遂入 成周 ,取其寶器而還。”《史記·晉世家》:“ 曲沃 武公 伐 晉侯 緡 ,滅之,盡以其寶器賂獻於 周釐王 。”《後漢書·皇甫嵩傳》:“混齊六合,南面稱制,移寶器於將興,推亡 漢 於已墜。”《七國春秋平話》卷上:“寶器轉輸於 臨淄 ,遺種逃魂於 莒墨 。”
(2).泛指珍貴的器物。《史記·龜策列傳》:“今夫珠玉寶器,雖有所深藏,必見其光,必出其神明,其此之謂乎!”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排調》:“ 王 公與朝士共飲酒,舉琉璃盌謂 伯仁 曰:‘此盌腹殊空,謂之寶器何邪?’”《敦煌變文集·佛說阿彌陀經講經文》:“無限天人持寶器,瑠璃鉢飯似真珠。”《雲笈七籤》卷一一八:“觀前江內往往夜有光從水出……眾人瞻之,以為有寶器之物。”
連城
(1).指毗鄰的諸城。《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 * ,急則阻其彊而合從以逆京師。”《後漢書·朱祐景丹等傳論》:“亦有鬻繒屠狗輕猾之徒,或崇以連城之賞,或任以阿衡之地。” 宋 趙蕃 《施衢州除浙西提刑以詩寄餞》之二:“俾公按連城,此責亦重矣。” 清 王士禛 《蘭溪丞徐君殉節詩》:“連城大帥豎降旛,獨有微官死報恩。”
(2). 戰國 時, 趙惠文王 得 和氏 璧, 秦昭王 寄書 趙王 ,願以十五城易璧。事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後以“連城”指 和氏 璧或珍貴之物。 唐 歐陽詹 《瑾瑜匿瑕賦》:“終酬九年之積,不損連城之美。” 宋 趙蕃 《次韻徐季純見貽》:“ 鄭 人之璞 周 死鼠,昧者自謂懷連城。” 明 袁宗道 《刻<文章辨體>序》:“今天下人握夜光,家抱連城,類憚於結撰,傳景輒鳴。” 明 陳子龍 《酬李司馬萍槎先生》詩:“久瞻樞府重 明光 ,投我連城雲錦章。”
管家
管理家務
溫舒
平和舒暢。《史記·樂書論》:“故聞宮音,使人溫舒而廣大;聞商音,使人方正而好義。”
傳語
傳話。《國語·周語上》:“百工諫,庶人傳語。” 韋昭 註:“百工卑賤,見時得失不得達,傳以語王也。”《後漢書·清河王劉慶傳》:“帝將誅 竇氏 ……又令 慶 傳語中常侍 鄭眾 求索故事。” 唐 岑參 《逢入京使》詩:“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錢贈年少》:“孩兒感些風寒,這幾日身子不快,來不得。傳語員外得知,一好便來。” 魯迅 《書信集·致李小峰》:“倘見 達夫 先生,並乞傳語平安為托。”
詩詞推薦
吳儒卿先生來寓讀述懷詩蒙贈大篇成絕奉答(錄三首)·其一
方仁淵〔清代〕颯颯西風灑面涼,新詩吹到木樨香。樗材也荷如椽筆,應是先生善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