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唐侍讀歲除韻原文
青歲芳華啟,玄陰節序窮。
寒收燈影里,春入漏聲中。
弱志憐今異,新懷與舊同。
嚴城冠蓋動,爐炭已銷紅。
詩詞問答
問:和唐侍讀歲除韻的作者是誰?答:王汝玉
問:和唐侍讀歲除韻寫於哪個朝代?答:明代
問:和唐侍讀歲除韻是什麼體裁?答:五律
問:王汝玉的名句有哪些?答:王汝玉名句大全
注釋
1. 五言律詩 押東韻
參考注釋
青歲
(1).青春。 唐 陳子昂 《春台引》:“遲美人兮不見,恐青歲之還遒。” 唐 李白 《寄淮南友人》詩:“紅顏悲舊國,青歲歇芳洲。” 王琦 注引 楊齊賢 曰:“青歲,猶青春也。” 元 柯丹丘 《荊釵記·親敘》:“當初指望白首諧,誰知青歲遭殘害。”
(2).春天。 唐 韓翃 《送巴州楊使君》詩:“ 白雲縣 北 千山口 ,青歲欲開殘雪後。”
芳華
亦作“ 芳花 ”。香花。《楚辭·九章·思美人》:“芳與澤其雜糅兮,羌芳華自中出。” 南朝 梁簡文帝 《梅花賦》:“折此芳花,舉茲輕袖。” 宋 范成大 《光相寺》詩:“峰頂四時如大冬,芳花芳草春自融。” 明 陳子龍 《上巳城南雨中》詩:“春甸搖芳華,長林縈幽壑。”
(1).美好的年華。 閩 王繼鵬 《批葉翹諫書紙尾》詩:“人情自厭芳華歇,一葉隨風落御溝。” 明 文徵明 《和答石田先生落花》一:“無情剛恨通宵雨,斷送芳華又一年。” 清 龔自珍 《洞仙歌》詞:“奈西風信早,北地寒多,埋沒了,彈指芳華如電。”
(2).茂美。 宋 范仲淹 《老人星賦》:“增芳華於信史,協休美於祥經。” 郭沫若 《十六字令》詞:“花,歌頌東風遍海涯。春永在,億載鬭芳華。”
玄陰
(1).謂冬季極盛的陰氣。 漢 王粲 《七釋》:“農功既登,玄陰戒寒,乃致眾庶,大獵中原。” 南朝 宋 謝惠連 《雪賦》:“玄陰凝不昧其潔,太陽曜不固其節。” 明 劉基 《雜詩》之三十:“玄陰結嚴冬,芳意坐自遒。”
(2).陰暗;幽暗。 漢 司馬相如 《美人賦》:“時日西夕,玄陰晦冥,流風慘冽,素雪飄零。” 晉 葛洪 《抱朴子·微旨》:“夫明之所及,雖玄陰幽夜之地,毫釐芒髮之物,不以為難見。” 南朝 梁 江淹 《燈賦》:“紫霞沒,白日沉,掛明燈,散玄陰。” 明 唐順之 《龍泉寺對雨》詩:“西山爽氣朝來歇,倏忽玄陰滿四陲。”
(3).指月亮。 唐 柳宗元 《天對》:“玄陰多缺,爰感厥免。” 唐 元稹 《賦得九月盡》詩:“玄陰迎落日,涼魄盡殘鉤。”
節序
節令,節氣;節令的順序。 南朝 梁 江淹 《謝僕射遊覽》詩:“淒淒節序高,寥寥心悟永。時菊耀巖阿,雲霞冠秋嶺。” 唐 駱賓王 《疇昔篇》:“ 江 南節序多,文酒屢經過。共踏春江曲,俱唱采菱歌。” 清 納蘭性德 《鷓鴣天》詞之一:“驚節序,嘆沉浮,穠華如夢水東流。” 李大釗 《青春》:“每更節序,輒動懷思,人事萬端,那堪回首,或則幽閨善怨,或則騷客工愁。”
燈影
(1) 燈光
《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
(2) 燈光照在物體上形成的影子
漏聲
銅壺滴漏之聲。 唐 杜甫 《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宋 蘇軾 《寒食夜》詩:“漏聲透入碧窗紗,人靜鞦韆影半斜。” 清 譚嗣同 《和仙槎除夕感懷》之四:“有約聞鷄同起舞,燈前轉恨漏聲遲。”
弱志
(1).缺乏主見。《逸周書·官人》:“移易以言,志不能固,已諾無決,曰弱志者也。”
(2).多用以謙稱自己的志向。 晉 陶潛 《閒情賦》:“迎清風以袪累,寄弱志於歸波。” 唐 韋應物 《福善精舍答韓司錄清都觀會宴見憶》詩:“弱志厭眾紛,抱素寄精廬。” 宋 曾鞏 《酬王正仲登嶽麓寺閣見寄》詩:“顧我客鬥牛,三年疏往還。低心念弱志,引領望衰顏。未共尊酒樂,良嗟人事艱。” 明 陳子龍 《清明雨中晏坐憶去歲在河間》詩:“弱志在奮庸,至道宜安貧。年歲日以晚,兩慮徒傷神。”參見“ 弱尚 ”。
(3).謂虛心下氣。《淮南子·主術訓》:“夫人主之聽治也,清明而不闇,虛心而弱志,是故群臣輻湊並進,無愚智賢不肖,莫不盡其能。”
嚴城
戒備森嚴的城池。 南朝 梁 何遜 《臨行公車》詩:“禁門儼猶閉,嚴城方警夜。” 唐 皇甫冉 《與張諲宿劉八城東莊》詩:“寒蕪連古渡,雲樹近嚴城。” 清 吳偉業 《石公山》詩:“忽而遇嚴城,猿猱不能縋。” 郁達夫 《晨進東華門口占》詩:“疏星淡月夜初殘,鐘鼓嚴城欲渡難。”
冠蓋
(1).泛指官員的冠服和車乘。冠,禮帽;蓋,車蓋。《史記·魏公子列傳》:“ 平原君 使者冠蓋相屬於 魏 。” 南朝 梁 沉約 《少年新婚為之詠》:“自顧雖悴薄,冠蓋曜城隅。” 元 鄭光祖 《倩女離魂》第一折:“他辛勤十年書劍 洛陽 城,決崢嶸一朝冠蓋 長安 道。”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青梅》:“ * 數輩,捧一麗人出,僕從煊赫,冠蓋甚都。”
(2).指仕宦,貴官。 漢 班固 《西都賦》:“冠蓋如雲,七相五公。” 唐 杜甫 《夢李白》詩之二:“冠蓋滿京華,斯人獨顦顇。”《儒林外史》第三六回:“我因謝絶了這些冠蓋,他雖是小官,也懶和他相見。” 葉楚傖 《陶然亭》詩:“瘡痍滿 京 洛 ,冠蓋自翩翩。”
(3).特指使者。《後漢書·章帝紀》:“吾詔書數下,冠蓋接道,而吏不加理,人或失職,其咎安在?” 元 耶律楚材 《和冀先生韻》:“開夷逾 漢武 ,平叛跨 周宣 。冠蓋通窮域,車書過古埏。” 陳毅 《感事》詩:“國慶十五周,萬國冠蓋來。”
(4).猶冠族。官宦之家。《後漢書·酷吏傳·陽球》:“ 陽球 字 方正 , 漁陽 泉州 人也。家世大姓冠蓋。” 宋 王讜 《唐語林·豪爽》:“顧其言語清楚,宛有冠蓋風儀,遂於賓榻中,選士嫁之。”
(5).象帽子樣蓋著。 晉 葛洪 《抱朴子·暢玄》:“其高則冠蓋乎九霄,其曠則籠罩乎八隅。”
爐炭
爐中的炭火。《史記·刺客列傳》:“夫以鴻毛燎於爐炭之上,必無事矣。”《晉書·宣帝紀》:“ 魏武帝 曰:‘此兒欲踞吾著爐炭上邪?’”《法苑珠林》卷十一:“於是沉浮鑊湯之里,偃仰爐炭之中。” 宋 范成大 《吳船錄》卷下:“盛夏無水,土氣毒熱,如爐炭燔灼。”
鑪炭:1.爐中的炭火。《周禮·天官·宮人》:“凡寢中之事,埽除、執燭、共鑪炭,凡勞事。”《左傳·定公三年》:“自投於牀,廢於鑪炭,爛,遂卒。”《墨子·備梯》:“五步一灶,灶門有鑪炭。”
(2).比喻危急的境地。《韓非子·初見秦》:“聞戰頓足徒裼,犯 * ,蹈鑪炭,斷死於前者,皆是也。”